思考力與思考動力

如果沒有思考的動力,或者思考的動力不強,我們可能就簡單想想,或者敷衍了事,因爲我們並不重視要思考的這個問題。一旦對事物的認識產生如此認知時,大腦是難以發揮出思考的力量來的。所以思考的動力對於思考來說也是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


我們喊思考力,思考的能力,既然被稱爲力,那麼力都有一個第一推動力。俗稱驅動力。那麼我們思考的驅動力來源於哪裏呢?

這得回到主體去分析。是誰在思考?是我們,我們是誰?是具有一定智能的高級動物,是人類。你聽說過鳥兒魚兒阿貓阿狗在思考嗎?可能有的動物也會簡單思考,具有一定智能,但那不在我們研究範圍。

我們研究的是以人爲本的思考。是我們人的思考。那麼我們人的思考就要回歸到人性上來研究。迴歸到人性的動力上來研究。無論是思考,還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驅動力推動着我們去行動的。

而這些驅動力的本質是爲了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的需要來自於哪裏?來自於先天特性與後天影響。

比如我們有喫東西的需要。是因爲我們有餓了需要填飽肚子的特性。渴了需要喝水的特性,每時每刻需要呼吸的特性。這是都是億萬年來所具有的。你如果問我人類爲什麼有這些特性,我想即使很多生物學家也難以回答。但是這些原始特性一直存在那麼一定有它的道理。再探索恐怕無所獲得。

再說一下後天影響,比如我們也有穿衣服的需要,以前穿衣服是爲了暖和,後來隨着社會發展,後天環境的影響,現在穿衣服是審美的需要。

所以我們的需要是先天與後天的共同作用。所以要研究思考的動力,就得看思考的事物發展結果會不會滿足我們的需要。或者換個詞說就是是否滿足我們的慾望。如果滿足,滿足後會給思考者帶來什麼好處。

比如簡單的好處可能有這些,你通過思考解決了一個問題,精神上神清氣爽。這就是一個好處。物質上會獲得獎勵,比如通過思考解決了公司產品的一個難題,老闆獎勵一些獎金。通過思考有了新發現,讓你很有成就感,這也是一種收穫。獲得了大家尊重還是一種收穫,對個人價值得到釋放還是一種收穫。

這些收穫越明顯,越容易讓我們大腦感知,越有畫面感,我們思考的動力就會越大。這也是提高思考動力的一大法寶。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有哪些需要被滿足的慾望呢?早有前人有各種研究,比如儒釋道,比如最近百年的心理學,比如人本主義之父馬斯洛等。

下面舉簡要部分來說明。

佛家說人有五毒,貪嗔癡慢疑。佛家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民間的七情六慾學說: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慾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不同學派有不同的解釋。

天主教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金字塔。

卡耐基說的人性的弱點。

我師父總結的人的慾望:食慾、情慾、佔有慾、求知慾、表現欲、權利慾。

等等等等,這一切都是人性最底層的需要。是大衆思考動力的源泉。

爲什麼剛纔加上了大衆,是因爲慾望的滿足能夠對大衆提升思考動力有效。對某一部分人可能會失效,這部分人就是那些真正修身養性,清心寡慾的人。比如一些高僧大德,比如一些仙風道骨的道士。比如站在社會頂層,爲了人民無私奉獻的政治家。這類人都是超越了個人慾望的人。所作所爲都是爲了一個更高追求,一個更高理性,一個跟自己沒關係對廣泛人羣有利的境界。

這些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爲都不是爲了自己,都是爲了普惠大衆。這些人都有一個終極目標都有一個終極追求。那麼如何提高這類人的思考動力呢?那就是明確這類人的終極目標,並表明當下思考研究的事物是和這個終極目標相統一的。也就是當下的事情通過思考,得以解決,得以實現當下的目標,而這個當下的目標符合思考者的終極目標,並且是促進作用。這樣才能提高這類人的思考動力。

總結一下,

1、提升大衆思考動力,要明確滿足了其什麼根本慾望。並且列出相關好處,把好處可視化,描繪出畫面感。(真誠不欺騙、不誇大)

2、要掌握至少一套人性的根本慾望理論,這個理論可以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也可以是佛道對人性的總結或者你自己的總結等。

3、對於那些清心寡慾有終極追求的人,提升其思考力要從其終極目標出發。明確其終極目標,明確當下思考如何促進其終極目標的。

4、當然提升思考的動力,主要是用在自身思考上,而不是主要去改造他人的思考。當自身運用得當了,通過提升思考的動力來提升了個人思考的深度,思考的質量那纔是關鍵。


當你思考的動力不強而放棄思考時,你有覺察到這種情況嗎?你是怎麼做的?你有什麼提高思考動力的獨特方法嗎?歡迎探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