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30讲] 01同理心

03.同理心训练:怎么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内在感受、情绪是驱动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需求被满足就是“愉悦”。
一种崩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就是“”。
需求不被满足就是“不爽”。

天才的1万小时理论: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你就会与众不同。

  1. 度量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
  2. 度量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3. 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运。

04.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愤怒、焦虑、羞耻感等都是恐惧。

  1. 恐惧是边界
    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基本上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内在的愉悦、恐惧才是操作系统。
  2. 恐惧是动力
    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或者说更强劲。
  3. 恐惧是痛点
    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是痛点。
    所以,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05.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一次失败的用户调研<案例>
销售小姐姐尝试做产品经理,做用户调研。

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所以不要被言辞迷惑,而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意识即防御。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1. 童年时的认知观念。
  2. 催眠——绕过防御。
    微笑是一种催眠。
    重复是一种催眠。

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06.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当我们被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的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1. 第一个,确定目标。
  2. 第二个,建立恐惧的边界。
  3. 第三个,放入清晰的标的。
  4. 第四个,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5. 第五个,不断重复。

教育是反人性的。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集体人格: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
但是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07.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良好的产品思维是今天最稀缺的职业能力。那么,具有什么天赋的人,最适合做产品经理呢?
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感知,在已有的结论上建立新观点。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于逻辑推理和总结归纳。

左脑指导我们把握要点,快速概括。代指逻辑归纳的思维方式。
右脑代指擅长观察发散的思维方式。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
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找到自己,接纳他人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