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團隊潛能?

每個技術人員最終可能都會走上管理崗位,從最初的開發 Leader、到部門負責人、甚至到 CTO,這每一個角色的轉變,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進行思維的轉變。最近讀的《授權》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勝任管理這個崗位。

本書的作者馬凱特是一名海軍軍官,全書講解了作者在 1999—2001 年指揮美國海軍聖塔菲號攻擊型核潛艇,在一兩年的時間裏將原本管理混亂、士氣低落、倒數第一的聖塔菲號打造成太平洋艦隊中凝聚力、戰鬥力俱佳的艦艇,並贏得很多獎項。

書中以在聖塔菲號上發生的各種事件爲例,講述了很多觀點和方法,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 領導者-追隨者到領導者-領導者的轉變
  • 我計劃...
  • 重要的事情反覆強調
  • 高於自己的職責
  • 流程是把雙刃劍
  • 鼓勵質疑
  • 追求卓越,而不是減少錯誤

領導者-追隨者到領導者-領導者的轉變

可以說,大部分的企業以及馬凱特領導之前的聖塔菲號潛艇的管理方式都是「領導者-追隨者」模式。員工都是聽「命令」做事,能把安排的事情按時完成就已經很不錯了。

有一次,馬凱特下命令將電力推進裝置的轉速由 1/3 提升到 2/3,命令一層一層地傳達到最底層的執行人員,才反饋說電力推進裝置沒有 2/3 轉速。其實在接收第一道命令的人員就知道沒有 2/3 轉速,但因爲是上級下達的命令,即便是錯誤的,還是照常執行。

我們平時工作中,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所以說在「領導者-追隨者」模式下,領導者的能力和眼界就成爲了團隊的瓶頸,不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能。

而「領導者—領導者」模式的核心是讓員工有充分的決策權決定做什麼和怎麼做,整本書就是在講解怎樣慢慢轉變成「領導者—領導者」模式。

我計劃...

「我計劃...」是一種具體的手段,指的是,在彙報工作時,以我計劃作爲開頭,後面接自己準備怎麼做,以及可能有什麼風險等。目的是爲了讓員工能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

現狀

領導:小王,系統中需要添加日誌功能,可以使用 log4?
小王:功能已經實現了
領導:日誌能存儲到數據庫中嗎?
小王:現在只能記錄到文本中
領導:不同類型的日誌有區分嗎?
小王:現在只記錄在一個文本文件中
領導:......

改進後

領導:小王,系統中需要添加日誌功能,想想怎麼實現?
小王:在 dotNET Core 中,比較流行的就是使用 NLog 和 Serilog,我對比了下兩個組件,Serilog 的擴展性更好,有很多的插件可以使用。我計劃這樣來實現:

  • 日誌大類可以分爲,系統日誌和業務日誌,系統日誌用來定位問題,業務日誌可以用來做審計;
  • 每個類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日誌級別進行分類處理;
  • 可以使用 dotNET Core 的過濾器或中間件來實現日誌記錄,方便代碼維護,使用過濾器還是中間件,我需要做進一步分析;
  • 暫時可以先記錄到文本文件中,後續如果需要擴展數據庫或其他方式也很方便。

領導:好的,按照你的思路先實現一版吧。

上面的例子不一定恰當,但應該能說明問題:
1、領導早安排任務的時候,不能條條框框限制太死,需要給員工足夠的空間;
2、員工在彙報時,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儘可能多的想到各種情況,如果存在多種解決方案時,可以都給出,並給出自己的建議和推薦理由,這樣領導只是做下確認就可以了。

重要的事情反覆強調

當你引進一些全新的、亙古未有的東西時,有些人能夠明白,在聖塔菲號上,我們確實有一些軍士長馬上就明白了,比如沃爾舍科高級軍士長和拉森軍士長;有些人過一會兒明白了;另外一些人則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明白。

什麼是重要的事情呢?

  • 公司的願景
  • 團隊的目標

每個團隊成員只有充分理解了公司的願景、團隊的目標,才能將自己的個人發展和此聯繫起來,實現雙贏,但每個人的理解速度有差別,所以需要反覆強調,不能嫌麻煩。

比如目前我們團隊的目標就是按時交付高質量的迭代版本,那麼只要是和團隊開會、或私下溝通討論,都會反覆進行強調,直到每個人都能夠深刻理解,理解之後纔可能願意更多地去思考,纔可能在具體執行的時候更貼近團隊目標和公司願景。

高於自己的職責

每個人都很習慣做「分內之事」,缺乏思考,長時間下去就會從一個初學者變成一個熟練工,工作 10 年,也就是 1 年的工作經驗重複了 10 年。持續思考,總結,提升自己的技能並且能同時朝着團隊目標和公司願景在前進,這樣你的能力纔會超出你的職責,纔有升職加薪的可能。每個人都能如此,團隊也就變得強大了。

最近有團隊成員和我溝通,說每天都只是在改改 Bug,做一些小功能,感覺沒什麼挑戰,這就是典型的將自己侷限在「分內之事」的表現。

再簡單的事情也能做到極致,前提是要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在做什麼。在開發中最怕的就是開發出來的東西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只是按照要求這樣做了。

所以在工作安排或者會議溝通時,需要添加一個環節:反向交底,分配的任務,每個人需要說出自己的理解以及「我計劃...」,會議溝通時,也不能最後問一句,大家還有問題沒有?然後沒人回答,就此散會了,也需要每個人都談談個人的理解,每個人都能理解,會也就不白開了。

流程是把雙刃劍

任何公司都有各種各樣的流程,流程是手段不是目的。流程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管理,但一定不能受到流程的束縛。

因爲潛艇部隊並沒有將救火作爲核反應堆操作人員的訓練科目。海軍所倡導的理念是:最好的操作應該是由最專業的人員按照標準工作流程進行的。

因爲流程規定救火只能是專門救火人員才能進行,所以,在演習的時候,有一個地着火了,結果周圍的人全部都撤離。潛艇的走道是非常狹窄的,這些救火的人根本過不去,那邊要撤退的人也撤不出來,卡在那兒。然後那邊的火越着越大,如果真的是着火的話,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如果是朝着滅火的這個目的,肯定是離火最近的人拿起滅火工具把火滅掉就可以了。

鼓勵質疑

能夠獨立思考,纔有可能提出質疑,在「領導者-追隨者」模式下,每個人都是你說什麼我做什麼,都認爲領導說的是對的,那質疑就無從談起了。

鼓勵質疑是發揮集體智慧的一種手段,領導也不是神,也有會出錯的時候,這時如果能夠有及時的質疑,就能避免一些錯誤的發生。

追求卓越,而不是減少錯誤

在平時的工作中,因爲有各種考覈手段,每個人都害怕出錯,寫程序時害怕出 Bug,那有沒有不出 Bug 的程序呢?答案是:有,具體可以看看 Github 上的這個項目:https://github.com/kelseyhightower/nocode

當然,那個項目只是個玩笑,只要有代碼輸出就可能會有 Bug,如果是一個追求卓越的程序員,會想辦法去做重構,讓代碼變得更易讀、擴展性更好,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我們應該多思考怎樣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規避問題的方式來減少錯誤。

以不斷減少錯誤的方式行事,最後結果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後果終究還是要自己來承擔,至今還沒有誰能打破墨菲定律。

總結

馬凱特通過「領導者-領導者」的管理模式使將聖塔菲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厲害的是在馬凱特離開聖塔菲號十年內,這裏仍然人才輩出,領導力得到了傳承,這纔是最高境界。

如果領導者總是試圖「事事親力親爲」並依靠自身「人格品性」,他們一旦缺席,將會給組織的表現帶來巨大影響。

推行一種新的方式始終是困難的,但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