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打造 Facebook》

第一次看本書是在2013年,微博上的一位朋友推薦的,前幾天又大概翻了一遍,全書主要講作者王淮在 Facebook 的從業經歷以及離職後對天使投資和創業的一些想法,作者的分享在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王淮是 Facebook 的早期員工,第二位中國籍工程師和第一位中國籍研發經理,他所在的 5 年正是 Facebook 爆發的 5年,高速發展的 5年,所以,他的經歷和故事可以給我們些啓發。

招聘

很多人都說創業的三要素是找人、找錢、找方向,其中找人就是我們日常的招聘環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Facebook 的找人原則是,只和最好的人合作,所以招人的標準及其嚴苛,可能進去只是擰螺絲,但面試時必須會造火箭。

中小公司,招不來那麼多的 985、211,但也不能因爲時間緊,項目急,就在招人上進行妥協,應該要儘可能找對的人:

  • 溝通和理解能力,這個太重要了,可以在後面的協作中少死好多腦細胞;
  • 對技術有熱情,喜歡學習,而不僅僅只是當一個工作;
  • 對公司文化認可。

我們領導在招人時也一直提醒我們,寧可找一個 15k 的也不要兩個 8k 的。

團隊合作

任何的團隊都需要團隊合作,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們在面試的時候經常被面試官考覈的一個因素就是團隊合作精神。以前經歷的一些公司雖然也很注重團隊合作,但更多的是在一個團隊中、一個開發小組中,而在 Facebook 中將這個高度上升到了整個公司,所有人的目標都是整個公司的發展,一個團隊中的老大如果覺得團隊中一個牛人在另一個團隊中會對公司更有幫助的話會不吝讓那位牛人去另一個團隊工作,所有人目標一致,勁往一處使,公司纔會有更好的發展。華爲的任正非所說的「力出一孔」也是這個道理。

記得我曾就職過的一家公司,項目組中成員之間溝通非常好,成員和 PM 之間也保持者非常好的關係,但由於公司的一些績效制度導致需求分析、開發和測試之間經常會爲了一個 Bug 的責任人問題而爭論不休,其實 Bug 早已修復,造成很大的內耗並且成員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說團隊合作除了人員的性格和溝通能力外還需要公司有個好的制度支持。

工具文化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類之所以比動物高級就是因爲人會使用工具,好的工具會大大提高做事效率,Facebook 將工具文化做到極致,他們有專門的工具小組,工具小組中是公司中最好的工程師。這點不管是公司和個人都值得借鑑。

中小公司通常沒有專門的工具小組,更多需要在產品、項目中去沉澱,如果沒有專人組織和管理,去推進這個沉澱,這個沉澱就會遙遙無期,就像經常說的,在項目中去沉澱產品一樣,永遠也沉澱不出來,最後會造成不同的團隊會重複造輪子,造成浪費。

沒有專門的工具小組,那應該怎麼辦呢?

  • 在工作中要經常思考總結,發現有重複的有共性的地方,就應該想辦法進行工具化;
  • 各團隊的 Leader 應該鼓勵這種行爲,團隊有成員有這方面貢獻,應該給予獎勵,並分享給其他團隊;
  • 又提到找人的重要性,對技術有熱情的人,才願意去做這種「分外之事」,豆瓣的 Code 就是工程師在業餘時間做出來的。

只有這些重複勞動被工具替代了,我們纔有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黑客之道

黑客文化其實是對技術的一種追求,在 Facebook 有一個稱爲黑客馬拉松的活動,每三個月舉行一次,在活動中所有人都放下手頭的工作,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開發,很多創造性的項目就是這樣誕生的。當然這種類似的活動在國內一些中小公司中是很難舉行的,大概有下面兩個原因:

爲了項目進度,老闆們、領導們恨不得讓員工一分鐘當兩分鐘用,怎麼可能利用上班時間讓員工去做讓他們看來對項目毫無意義的事;

Facebook 的招人很嚴格,他們有一個理念是拒絕和庸人在一起工作,所招之人都是世界上頂級工程師,而國內一些中小公司的人員在水平上還是存在差距的,即便遇到一些開明的老闆能舉行這樣的活動,其效果也可能沒那麼好。

黑客馬拉松只是一種形式,在一個團隊中,只要對技術有足夠的熱愛,我們可以有很多種形式,比如:

  • 主動在團隊內部做技術分享,既鍛鍊了自己,也能幫助到他人;
  • 自己開發一些對團隊有幫助的工具;

職業發展

作爲一個技術人,職業的發展無非就兩條路,管理和技術大牛,在國內的公司中很多人都有做管理的想法,即便是非常熱愛技術的開發人員,因爲做管理意味着更高的地位和更高的薪水,這是的很多熱衷於技術的人會背棄自己的初衷,爲生活所迫做着自己並不怎麼喜歡的事情。

在 Facebook 管理和技術只是角色的不同,地位沒有誰高誰低,喜歡技術可以成爲技術大牛,薪水可能比管理者還高。記得前些年經常可以在網上看見對技術人員年齡以及未來發展的討論,歸根結底還是國內大環境造成的,我是一個很喜歡技術的人,希望有一天在國內軟件公司中能出現更多的「大齡」一線開發人員。

樊登在講《跨越式成長》一書時提到了我們不能只向 T 型人才發展,還應該向 π 型發展,π 有兩條腿,一條跟工作有關、一條跟激情有關。扎克伯格每年會給自己制定一個新的挑戰,比如:2010年堅持學習中文,2012年堅持每天寫代碼等,我認爲這種「挑戰」就是在做跟激情有關的這條腿。

拿我自己來說,現在堅持寫公衆號就是我的激情的這條腿。

用戶體驗

對於公司的核心產品,扎克伯格會每週參加一兩次研討會,提出的意見細到了按鈕距離邊框的像素,可見對於用戶體驗的重視程度。

而我們在做項目或產品的時候,很多時候都停留在能用的程度。能用是一個最低的底線,僅僅是能用,產品沒有任何競爭力。在滿足業務的前提下,怎樣能讓用戶用爽,這是我們需要努力去做到的。

極致的用戶體驗不止是產品經理需要去做的,我認爲每個開發人員也需要有這種思想和境界,每個人都能多想一小步,團隊就能進一大步。

知識儲備

作爲一個技術人員如果不持續地學習充電就會被淘汰,學習有兩種,一種是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技術知識,一種是學習和工作相關的知識。

很多公司都會鼓勵員工學習和工作相關的技能,而我認爲工作需要的技能是基本的,除此之外還應該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前沿的的技術,說到這就不得不提英語了,即便不是在外企,至少也要做到閱讀上沒有障礙,英文能力直接關係到我們對新技術的瞭解和獲取。

記得很早之前的一個領導在一次會上說你們在業餘時間要好好學習業務、性能優化等和工作相關的知識,像英語之類沒用的就沒必要學了,對此我持保留意見。總之我們要儘量開闊自己的眼界,不斷充電學習。王淮在書中提到他們會利用現成的開源框架去開發內部的工具,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知識量你就不會知道有什麼開源框架可以用,進而去自己動手開發,這樣就導致重複造輪子。

現在網絡信息非常的發達,導致很多人認爲每天通勤路上看了幾篇公衆號就是學習了,我認爲學習技術方面的知識最好還是進行系統的學習,比如書籍、專欄等,碎片化的時間和知識點​如果能利用好,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總結

看書不應該是讀完後就束之高閣了,好的書籍應該時常翻閱,常讀常新,愈讀愈深,這就是經典書籍的魅力所在。希望本文對您有所幫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