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看這一篇就夠了--童亞齋

工作十多年,主要的方向分爲四個,信息化、互聯網、金融交易、區塊鏈,後面準備將這四個行業,分別做一個梳理和總結,首先準備先聊聊信息化和數字化。

說到信息化,肯定離不開對CIO的討論,CIO是怎麼來的?CIO是熬出來的,CIO要耐得住寂寞,背得起“黑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最後帶領團隊從一個成功走向另外一個成功。用一句主席的詩詞共勉,牢騷太盛防斷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經歷

在研究生剛畢業的時候,正是信息化迅猛發展的階段。先是在世界500強央企(集團下屬500多家子公司,員工近10萬),作爲技術負責人,帶領研發團隊,完成了集團和下屬公司的核心信息化建設,並且所做的項目也多次獲得行業一等獎,負責的底層基礎開發平臺也得到了國資委的認可,並在國資委集團企業中推廣。

接着來到了地產行業,2011年左右,正是地產黃金的十年,高速發展,行業紅利明顯,那個時候的地產公司,沒有不賺(大)錢的,但是同時有一個問題,在公司業務快速發展、轉型和創新的過程中,市面上的地產行業的信息化產品,沒有跟上行業的快速發展,所以地產公司亟須研發適合自己業務發展的系統。

在地產集團的工作中,帶領研發團隊搭建自己的底層開發平臺,然後將地產信息化幾乎全部重新自建(除了預算系統和財務系統)。之前我們集團的信息化都是購買的行業成熟系統,都是一線品牌,耗資上千萬。但是,爲了貼合公司業務發展,集團還是大力發展IT自研(不差錢,自己用的爽纔是王道),將系統幾乎全部替換。

我們集團在地產行業裏面雖然不是頭部企業,但是信息化還是得到了行業的一致好評,用總裁對外採訪時說的,“我們集團在行業雖然不是頂級的,但是我們的信息化可以說是行業領先的。每年的IT成本雖然不低,但能管理好集團幾百億的資產,我認爲是值得的”。記得當時我們文旅項目開業的時候,一年的IT預算差不多4000多萬(當然包括軟件和硬件等)。所以說,信息化確實是一個長期、耗時、耗力、耗財的過程,必須要一把手的支持,才能取得最終的好的結果,當然這個支持,也是需要信息化的建設能夠不斷去自我證明,只有和老闆之間達成信任,一切還是好的開始。

後來又在一個製造業龍頭企業,也是百億企業,擔任CIO,幫助企業完成了信息化的規劃,流程梳理、OA的搭建、以及集團從U8到NC的升級。

在信息化工作了這麼多年,做了N多項目,央企、民企都有過經歷,把其中的關鍵點梳理一下,也是對這麼多年工作的一個總結。企業信息化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的工作,如果要完整的寫,幾本書也寫不完,所以這裏只挑關鍵的點,有些需要展開的估計後面會單開文章寫一下。

現在提到信息化,更多的是談數字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到底有什麼區別,以及如何建設,下面具體聊一下。

 

                                                                                              數字化

信息化是從“業務到數據”,數字化是從“數據到業務”。信息化主要是“記錄你做了什麼”,而數字化則是要 “告訴你該怎麼做”,其中最核心的轉變是業務邏輯的數字化,將業務與技術相融合並最終實現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注重的是各環節業務的結果與管控,本質上是對業務結果數據的信息化再存儲與控制,對業務流程的再造與優化。

數字化則更強調對企業運營模式的轉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使得業務流程更加註重客戶導向,並融入生態系統,海量數據和智能分析能夠爲企業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決策支持,更加精準地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升級,關鍵的一環是數字化孿生,即把現實中的業務在數字化世界中都虛擬一份,把儘量多的業務數字化。數字化(數字孿生)、網絡化(之前是聯內部系統,現在是連接人、設備、上下游產業鏈以及內部系統)、智能化(代替人,自動化,關鍵是在業務數字化的基礎上)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

陸奇在《數字化浪潮與創新機會》中指出,數字化的核心至少包含六個要素:

第一是獲取信息,對某個自然現象或者社會現象,就是數據源是什麼,數據從哪兒來,如何產生。

第二是表達信息,用某一種簡潔的,可以用來計算用的一個表達方法。這裏是數據的定義和描述,例如在做數字化的時候,就是做數據的指標定義,數據指標體系的構建,公式定義。

第三是存儲信息,把表達好的信息存儲在某一種物理媒體上。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建立數據存儲機制,按照一定的存儲規則,建立數據倉庫、數據湖,建設數據中心,進行數據存儲。

第四是傳輸信息,用某一種傳送機制(transport)來傳輸信息,就是數據從數據源傳輸到數據存儲系統。

第五是處理信息,這是最核心的,通過計算的方法來進行鍼對性的處理,針對某個任務,針對人類的某個需求進行處理。

第六是交付信息,將處理好的信息交付給端點(end-point)來達到目的。

網絡化讓數據獲取和傳輸和存儲更加高效,機器學習讓數據計算更加智能,機器決策取代人工決策就是數字化的交付成果。企業讓自己的數據與更多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交換,就是讓數據的獲取、數據處理更加開放,更多的數據會讓機器學習加速自身的完善。

對於很多傳統行業,要實現數字化,最基礎的,最難的,其實是第一個部分,數據獲取,也就是數據源,這個難,不是技術的難,而是人,是思維方式的難。數字化的過程,是需要積累的,數據從產生到積累,存儲到運算,到算法的不斷完善,機器學習的不斷深入,計算的速度逐漸提高,數字化的效用才逐步體現。


                                                                                           信息化

一、信息化CIO的職責:戰略、執行、變革、溝通

1.戰略層面

CIO的職責是挖掘企業信息資源、制定企業信息化戰略、合理佈局企業信息化、評估信息化對企業的價值等。

信息化戰略的首要是要全面掌握公司的業務戰略,從而確保和公司的戰略保持一致,給公司運營和發展做有力支撐。

2.規劃層面

信息資源規劃是CIO的首要職責,信息化的第一步是信息資源規劃而不是產品選型。

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統一投資,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全局佈局,分步實施,用創兼顧,成本最優。

3.執行層面

負責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整合,完成信息系統的選型實施,收集研究企業內外部的信息爲決策提供依據,以及擔當起電子商務管理以及信息工程的監理工作。

4.革新層面

協助企業完成業務流程重組,運用信息管理技術重建企業的決策體系和執行體系,同時要對信息編碼和商務流程統一標準。不僅要推動企業信息化的軟硬環境優化,而且要爲CEO當好參謀,與各高層管理者一起促進企業內外部商務環境的改善。 

5.溝通層面

安排企業信息化方面的培訓,發現信息運用的瓶頸,觀察研究企業運作中的信息流及其作用。協調溝通上下級關係,打造優秀團隊。

在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和業務部門之間。溝通爲了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妥協,在不放棄原則的情況下,以妥協換取合作,以空間換時間,不失爲明智的選擇。通過充分理解業務部門狀況,從如何幫助對方的角度,找到雙方的利益共同點,然後向對方傳達,我們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

 

二、信息化的三個階段:效率、管控、數據決策

比如,在之前的地產集團的信息化過程中,完成了信息化的全面建設,信息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效率(系統建設,移動辦公)、管控(系統互聯、整體管控)和數據決策(數據倉庫、數據分析、BI)。

三、信息化的三個方向:移動化、數字化、平臺化

4G的普及給移動化帶來了基礎設施,移動化擴展了辦公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基本實現了在何時何地都可以辦公,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信息化實施的三個重點:組織、流程引擎、主數據

只有完成了信息化的三個實施重點,組織架構、流程引擎和主數據,才能全方位打通信息化,實現全集團同看一張表。

五、信息化的管理工具

價值鏈分析、SWOT分析、魚骨圖分析、SMART原則、PDCA循環、平衡積分卡等

六、信息化體系

1.應用體系(新建應用系統、已建應用系統)

2.支撐體系(基礎架構,網絡,安全)

3.保障體系(IT治理、IT組織架構設計)

IT治理的目標是明確IT的決策權的歸屬和IT責任的承擔機制。

IT治理體系設計以ITIL,ISO2000,COBIT等國際最佳實踐爲基礎。

IT治理在過程中應遵循,以業務爲中心,以流程爲導向,以控制爲基礎,以績效評價爲驅動。

在IT治理體系中,各項信息化活動被納入戰略管控、運營管理、項目管理、應用開發、IT運維五大職能領域。這五個職能領域又分屬於治理體系中的決策、管理和執行三個層次。

日常用運維分析來驅動,發現並完善問題,優化了系統,提高了運營效率。

以上僅是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一些關鍵點的總結,另外還有很多內容可以展開,還有很多實戰的內容沒有納入,比如,如何選擇諮詢公司、如何選擇設備供應商,如何避免人力外包中的各種深坑等等,以後再慢慢寫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