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是另類的一種成長

提筆打字,卻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就好像很早前便明白的一個道理,可過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好似又有了一種認識,可這種認識依舊是朦朧無比,總覺得自己還需要想的更深更廣。昨日看到一句關於寫作的話:無論你是現在怎麼樣,你需要的是拿起筆,去寫,去闡述。衆多寫作圈中的大神總會在寫作中找尋自己需要的理論、規律,然後以此成爲大家認可關注的對象,可在這一步的走向過程中,每一個新手必然面臨的選擇便是如何更好的面對自己。

網絡上有太多的聲音,關於年紀的聲音,關於生活的聲音,這些聲音的背後都蘊含着一種感情,一種只有成年人才會懂得的感情,那便是落寞。植根於心底的落寞常常來自與自己的妥協。23歲時候的自己感覺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我們只需要努力付出,任何事情總會得到更好的答案。這個時間的年輕人最大的特點是潛意識中相信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真理”,甚至會逐漸將真理用一種很簡單的形式解釋。例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種瀟瀟灑灑,充滿自信的觀點讓太多的人相信自己也是可以的,然後一處又一處的換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而後發現留給自己的選擇卻越來越少。驀然在某一天在一個公衆號中看到一個觀點:“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是一個被童話理念包圍的強者所說。之所以是被童話包圍,原因是童話中的主角是王子,可童話中更多的人是路人,強者成爲了王子,所以他覺得自己認可童話,可路人如果將自己當做王子,會讓自己學會落寞。

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提到:不再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發。這句話風靡了多少人的青春,造成一種現象是,大家也許理解了這句話,可卻忘記了這句話的出處。就好像我們覺得自己永遠不會沉默於低谷,人生在經過低谷之後便會登上山峯。認真來說,這句話目前的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可以否定,而且經歷過後發現其實人確實在經歷落寞後會有長時間的清醒,只不過清醒的意識好似一葉扁舟在現實的大海中不斷的被風雨侵襲,我們主動的迎風而上,坦然面對,總會在不久後望見風雨後的彩虹,可大部分的時間,我們會被風雨所打,這一葉扁舟也會隨着風雨沉溺於海中深處。

很多人說過,寫作便是學會講故事,將那些難以理解的故事以最簡單的形式爲大家講解,可在落筆時候會發現,這些故事也許自己也不是很理解,堅持這麼久寫作,最大的一個感受便是:隨着接觸的深入,生活就像是一個大的圓圈,他將我牢牢的套在這個圈子裏面,而圈子外圍是我們從不曾接觸的領域,之前站在圈子中間的時候發現以爲自己的圈子很大,最起碼自己觸不到邊緣,後來長大些望遠了才發現,自己這個圈子就好像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地球生生活的生物很大,可是探索後發現,原來它僅僅是滄海一粟。

現在的自己更像是一個快速的追隨者,不去探求追隨路上出現的太多不安和落寞,能夠抓住的僅僅是自己面對時候跨出的那一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