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

宋代的朱熹有一首《勸學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這首詩說明光陰的寶貴,來勸學子們珍惜時光,好好學習。

他用了池塘春草和階前梧葉,來表達時光的轉換。

我們感受時光的變遷,季節的輪換,恰恰是通過這些自然的萬事萬物來感受到的。

清代劉熙載《藝概》中有一段話: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故詩無氣象,則精神亦無所寓矣。

我小學的校園曾經有三個大花園,還有一些小的花壇和許多的樹木。它們是季節的接收器,它們是時光的展示器。在小學的時候,我就能分清梧桐、法桐和泡桐,因爲這三種樹木學校都有。我還在教學樓前的那個花壇中巨大的冬青上面看到過有紅色的果實,我才知道冬青原來是可以結紅色的果實的,當然冬青要足夠的大,因爲平時見到的冬青都太矮小了,所以見不到上面結果實。我還在花園的邊上見到過很碎小的藍紫色的花,用手一搌就染的手指發藍,我當時還想這個花采的多了是不是這個可以用來做墨水……

然而現在學校早就把所有的花園都拆掉了,一些大樹也砍伐掉了。後來小學的校園改成了一座幼兒園,卻十分多餘的用塑料隔板把所有的土地都隔了起來,彷彿很高級,其實很low。

想起劉熙載所說的:“詩無氣象,則精神亦無所寓矣。”這所校園便再也沒有了自然的氣象,精神也自然無所寓了。

想起了一種病名——自然缺失綜合症。

這是一種悄悄侵襲,潤物細無聲的疾病。

我們的教育環境,往往導致了這種綜合症的產生。我們的課程設置,我們的教育體系,我們的教育環境,我們的居住環境,都在導致自然缺失綜合症的發生。

遊學,現在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事物,很多人可以有條件到世界各地去遊學,但是那種隨時隨地可在自然中游學,卻變得非常稀缺非常珍貴。

致病因素從來都不是一種,有的時候恰恰是無形的。預防和治癒這種疾病,恰恰也要從環境去入手。很多人可能沒有想過,一個與自然相融的宜居的環境,恰恰是世間大藥。

將所有的自然都摒除在外的校園,一定是一個失敗的校園。

現在很多的校園教學樓建得很漂亮,設施也很先進,但是他們恰恰忘記了在其中裝入自然,裝入這種接收天地四季的巨大設備,而這些是再先進的教學儀器也無法代替的。

但願將來校園的設計,會改變這一現狀,讓我們在校園中能夠感受到池塘春草,梧葉秋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