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

宋代的朱熹有一首《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首诗说明光阴的宝贵,来劝学子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他用了池塘春草和阶前梧叶,来表达时光的转换。

我们感受时光的变迁,季节的轮换,恰恰是通过这些自然的万事万物来感受到的。

清代刘熙载《艺概》中有一段话: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我小学的校园曾经有三个大花园,还有一些小的花坛和许多的树木。它们是季节的接收器,它们是时光的展示器。在小学的时候,我就能分清梧桐、法桐和泡桐,因为这三种树木学校都有。我还在教学楼前的那个花坛中巨大的冬青上面看到过有红色的果实,我才知道冬青原来是可以结红色的果实的,当然冬青要足够的大,因为平时见到的冬青都太矮小了,所以见不到上面结果实。我还在花园的边上见到过很碎小的蓝紫色的花,用手一搌就染的手指发蓝,我当时还想这个花采的多了是不是这个可以用来做墨水……

然而现在学校早就把所有的花园都拆掉了,一些大树也砍伐掉了。后来小学的校园改成了一座幼儿园,却十分多余的用塑料隔板把所有的土地都隔了起来,仿佛很高级,其实很low。

想起刘熙载所说的:“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所校园便再也没有了自然的气象,精神也自然无所寓了。

想起了一种病名——自然缺失综合症。

这是一种悄悄侵袭,润物细无声的疾病。

我们的教育环境,往往导致了这种综合症的产生。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环境,我们的居住环境,都在导致自然缺失综合症的发生。

游学,现在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物,很多人可以有条件到世界各地去游学,但是那种随时随地可在自然中游学,却变得非常稀缺非常珍贵。

致病因素从来都不是一种,有的时候恰恰是无形的。预防和治愈这种疾病,恰恰也要从环境去入手。很多人可能没有想过,一个与自然相融的宜居的环境,恰恰是世间大药。

将所有的自然都摒除在外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失败的校园。

现在很多的校园教学楼建得很漂亮,设施也很先进,但是他们恰恰忘记了在其中装入自然,装入这种接收天地四季的巨大设备,而这些是再先进的教学仪器也无法代替的。

但愿将来校园的设计,会改变这一现状,让我们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池塘春草,梧叶秋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