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一个穷三代的逆袭

《乡下人的悲歌》作者万斯生长在一个复杂的家族。阿公阿嬷感情不太和睦,他们有一儿两女。他们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下的白人。阿巴拉契亚山脉下风景秀丽,民风彪悍。阿公十七岁有订婚对象,但是“出轨”十四岁的阿嬷,为了逃离未婚有孕的流言蜚语,两个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了新的地方生活。他们嘴巴里都是粗话,一言不合就拿枪,但是也有自己的信仰。可以容忍贫穷,可以和家人大吵大闹,绝对不容忍别人对自己家里人说三道四,一句也不可以。

阿嬷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万斯的妈妈年轻时候同万斯父亲有过短暂的婚姻,后来因为父亲喜欢在外面各种浪,让母亲性情大变,变得郁郁寡欢,变得咆哮,最后成了瘾君子。而父母离异以后,作者万斯一直游离在母亲和阿嬷的身边,母亲清醒的时候,对他和姐姐还算关心,她用钱来表达自己的爱,母亲糊涂的时候曾扬言要杀了作者万斯。

万斯的小时候,面临家庭争吵父母离异,母亲不停换男友换老公的过程中长大的。在他成为青少年以后,才重新见到了血缘上的父亲,他说离开母亲以后,他才成长了,后来才成为了一个性情稳定,事业稳定的人。可是这时候,他已经是别人的父亲,别人的丈夫。

万斯为了保证自己的母亲不受伤害,不容忍任何人对母亲的侮辱(虽然他也知道那些评价是真的)。为了母亲,可以和同学朋友大打出手。为了母亲,也在法官面前说了谎话。为了母亲重拾信心改好,他作了很多的努力。

在学校期间,万斯从小学就好胜心强,在学习上不愿意服输。初中过得很混沌,高中以后,在阿嬷的陪伴下才开始了真正的努力。高中毕业以后去参加了海军陆战队,在服役期间用四年时间磨炼自己,明确了目标。他觉得海军陆战队把“全力以赴”当做了一种生活方式。在那里学会了领导力,也学会了如何让人尊重。四年的军旅生活,改变了他对人生的一些看法,他开始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用强有力的执行力,在退伍以后三周,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上课,并且提前毕业,然后申请耶鲁大学。突破地域偏见,突破自己的人生极限。他知道,发牢骚只能浪费时间,只有行动能够改变人生。

在他踏入的耶鲁大学后明白,95%学生都来自富足的家庭,家庭关系良好,并且别人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而他只是那个奔跑在山野中的乡下孩子,无论他走了多远,他依旧是山里那个孩子,父母离异,母亲是个瘾君子,自己没有钱。不够娴熟的餐桌礼仪,不能在社交圈如鱼得水。他努力融入那个精英的阶层,但从来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阿公阿嬷都是地道粗犷的乡下人。

努力奋斗,让他再也不用寄人篱下,再也不用居无定所,再也不用夜晚醒来了听父母在吵架,他有了稳定的收入,稳定的伴侣,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人世的幸福。

万斯说,自己并不算是个成功人士,他只是从常春藤名校毕业了。是的,从以前州立大学毕业,找工作屡屡被拒绝,到耶鲁毕业,新的雇主不停投来橄榄枝。他从蓝领阶层,然后跨越重重阻碍,到白领阶层。无论你是否愿意听这句话,阶层真实存在着。他曾经把人生的成功当做找一个好工作,后来在好工作和好伴侣面前,他权衡利弊,明白找了一个好伴侣才是成功的人生,工作没有了可以再换,钱没有了也可以再赚。

如何从穷三代逆袭?可以看看这本书。

一直以来都有个困惑,什么书才是比较合适的育儿书籍。希望有那么一本书,直到读了这本《乡下人的悲歌》,我发现它可以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作者所在的地方在疫情之下,水生火热,而我此时写书评,仿佛有点不合时宜。不论种族,不论性别,不问国籍,把这本书放到父母的面前,确实值得一读的地方。

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为人类的共情。幼年,童年,青春,少年,成年,一个人的半生如何去奋斗?然后我想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像《乡下人的悲歌》描述的那样去奋斗,另外一种是像《瓦尔登湖》去退一步。选择你要的人生,过你喜欢的生活。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三观不正,无法写作。所以每次落笔,我都很怕,我写出这样的观点,我的读者怎么看?我输出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吗?我不能说现在就正确,或者曾经正确,或者将来必定正确,我可能说的每句都是错的,但是我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

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