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語言老師

小時候,我被認爲是靦腆的孩子,沒有自信,什麼事情都不肯發言。沉浸在動畫片或者故事書裏。我一直覺得自己是靦腆的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以後,爲了工作必須要說話。一天要說8個小時,什麼嘴可能都能貧上,什麼段子可能都給你接個下文。可能回想起曾經,靦腆只是因爲閱歷不夠,知識不夠,自信心不夠。甚至於開不起玩笑,然後讓自己閉口不言。

在帶孩子的路上,因爲語言關,我遇到過許多焦慮的父母。別人家孩子8個月開始喊媽媽,我家的只會喊“嘎嘎”。他坐在餐椅上指着包子裏的肉說“嘎嘎”。教了無數遍,也不會喊媽。第2個詞語是“打”,因爲他到處亂翻,我說亂翻打手手,他就學會了“打”這個詞語。別人已經開始兩個字三個字的往外蹦,他還是沒有開始說話。

那時候我非常焦慮,自己的孩子是笨一些?

成年以後。發現三件事是真的。我的父母是平凡人,我是平凡人。我的孩子也是平凡人。

在他娃身上找不到任何早慧的跡象。回想我自己讀書的路,除了媽媽的輔助,在一到三年級給我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外,後面的路基本都靠自己。我也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只是經過反覆的練習,不斷的修正。我也沒早慧,爲啥強求娃呢。

每一年老師給我的評語都會有一大段的客氣表揚,最後着重強調一下,我在課堂上從來不積極發言。彷彿說話是我的短板。

小小彬在進幼兒園以後,被老師說不會普通話。甚至於在入園兩週以後告訴我們,最好是報一個語言課。培養孩子說話的能力。

幼兒園就要補課?我不喜歡。

爲了讓他學會普通話交流,花了一個半月,我們從川普進入了普通話交流。從早到晚,我和他的交流都是普通話(週一到週五我上班,下班以後我都和他普通話交流。週六週日我全天和他在一起)。睡前兩小時,雷打不動的繪本。別人家的孩子是聽着繪本就睡着了,我家這一隻是越聽越興奮。

孩子爸爸的普通話不夠標準,朗讀繪本的任務主要在我肩上。對於普通話的訓練,我還用了別的方法。把故事機裏的故事放給他聽。他喜歡的故事會反覆放重複放。故事機裏的故事,他未必能夠完全聽懂,但他就喜歡那個萌萌的聲音。

放棄了背唐詩和提前教育學前知識,從他喜歡的東西入手,比如說他喜歡《小豬佩奇》,那我買的繪本也會是《小豬佩奇》。他喜歡汪汪隊,那我買的繪本也會是《汪汪隊》。

一個半月以後老師告訴我,我的小小彬好多了。能夠聽懂普通話,和老師順利簡單交流了。這個失誤也在於我,同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別人是從學語言開始就學的普通話。而我們家的是直接給他說四川話。

校園裏所有的孩子都是普通話教育。他們從備孕期間父母就講普通話,周圍的環境全部都是普通話。所以對他們來說,講普通話是非常容易的。而我們家主要以四川話爲主。普通話算是輔助的工具。

我覺得四川話更親切,所以堅持也教他四川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忘了自己的土話,這也是根本。四川話其實也很有魅力呀。

我遇到過兩歲三個月的孩子爸爸,那個時候我的孩子三歲多一點,會簡單和我交流了。那位兩歲多的孩子爸爸羨慕我孩子開口說話了。他說自己的孩子說話很慢,表達不清楚,他很憂慮。我們素不相識,僅僅因爲孩子學說話,然後聊了幾句。

我在上班的地方也遇見同事焦慮,自己兩歲的孩子不說話。其實每個人都有自自己的時間段。不用着急,孩子有屬於他自己的階段。到了一個階段以後簡直就是話嘮,什麼事情都要問一個“爲什麼?”

孩子說話慢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的氛圍,決定了孩子開口的早晚。一個和睦的家庭,父母和睦,願意交流,孩子也會學會這一點吧。如果不是父母和睦,爺爺奶奶在帶孩子。兩位老人不愛交流,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孩子的交流能力。爺爺奶奶多逗弄,領裏關係良好,孩子擁有自己的玩伴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的開口。

三歲他終於去了幼兒園,雖然開口,但還是交流的不那麼流暢。我向朋友們說起這件事,他們寬慰我說男孩子話多,不太好。我心裏自己想,語言的優勢會影響到他以後唸書,也會影響到他的人際交往吧。

在4歲以前我都很憂慮,孩子的交往能力不夠強,語言能力也不強。直到疫情期間,我們全家一起回了老家,然後明白了一件事。

從除夕夜,到現在,孩子都在老家待著。因爲疫情,被留在老家,順便還上了個幼兒班。在那裏他彷彿找到了自信,開始給我念叨學校裏的一切。然後給我講很期待去幼兒園。我問爲什麼呀?他告訴我,幼兒園的老師放學的時候要發棒棒糖。

比起我二月份離開他的時候,他進步了非常多。然後他開始了放養。老家的鄰里關係會比城市裏的更融合。只要出了院子,都是小朋友。疫情期間和村上的四五個小朋友一起玩兒。每天在爸爸的帶領下,排成一列上山。每下午也一羣小朋友一起喫飯,過年期間喫的熱鬧。況且幾個小朋友還是沾親帶故的。到了喫飯,就會一起坐在桌子上喫。小孩子,都喫得不多,但是大家一起喫,就開始比賽了,喫得很熱鬧。

也許我以前帶着他就是干預的過多,讓他參與了過多的人爲規矩。許多事情不准他幹。所以孩子的天分也被限制了。

有一種說法叫做“感統失調”。當我讀到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回想起自己的經歷。我對空間的感覺不是很強,即使是成年以後,也會因爲空間感不強,經常被磕到。這都是因爲小的時候媽媽不准我玩很多東西。

小磕小碰,都是對於這個世界最好的認知與探索。孩子需要用他的雙手雙腳去親自感知到這個世界。

每次看小豬佩奇的時候。我都很感慨,豬爸爸,豬媽媽允許喬治和佩奇這兩個孩子在泥坑裏亂踩。而我所眼見的許多父母是絕對不允許孩子這樣乾的。踩水坑這樣一個小事情,爲什麼父母會不允許孩子去做呢?因爲他們覺得水坑會把鞋子打溼,會讓孩子着涼。可是在孩子的世界裏,他的順序不是這樣的,他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只有他自己親身體會過了之後,他纔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也有育兒書上會寫,不要幫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比如說鞋子穿反了不要幫他去糾正。就算要糾正,也要帶着語言告訴他。你的糾正讓孩子喪失了一次學習的機會,然後他永遠避開了這個左右的機會。你的幫助,也讓他失去了一次對於左右的強烈的體驗。

而語言這件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我覺得可以從胎教的時候開始。孩子有了心識,你就該想許多美好的事物了。孩子出生以後,家人就要和他多交流。雖然孩子還不能對你的語言作出反應,但是你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可以和她說話。

在給孩子換尿布的時候,就可以給他說我們要開始換尿布了,先把小屁股擡起來,然後把髒了的尿布給換下來,用溼巾紙擦乾淨屁股,再把我們可愛的尿布給換上。這一切的自言自語都是和孩子交流的寶貴機會。每天重複,每一遍的重複。不要嫌麻煩。

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多和他交流玩具的形狀,顏色參與到他的玩耍中。和他成爲親密的朋友。

你在給他餵飯的時候,可以給他形容飯菜有多香,他不一定會和你說話。但是你的眼神,你的姿態也可以和孩子交流。

夜晚來臨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入睡是非常有必要的。雖然現在有很多種理論提議,最晚7歲必須分牀入睡。但是前面的陪伴是很重要的。孩子還很幼小,他需要充分的安全感,充分的信賴。“和誰入睡就是誰的孩子。”我忘記在哪裏看到這句話了。從那以後我就堅持和孩子一起入睡。

一個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是體現監護人的性格。所以,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我又想起來,地鐵上那位熱心的姐姐說起那個可愛的小朋友,可能快三歲半了,不怎麼說話。孩子的爺爺奶奶陪着一起去給孩子看病。

這位姐姐說像他們那一輩人見識少,孩子到了5歲不說話都正常。而這一家人急急忙忙的給孩子去看病抓藥。其實可以反思一下。帶孩子是兩位老人,這兩個老人可能在生活中也不怎麼交流,生活圈子小,並且住在大城市裏,關着門就是一家人,孩子就這樣被養護着,看似有很不錯的物質條件,也會去早教班學習,但是孩子不怎麼說話,只會簡單句。

作爲父母,其實懶一點也很重要。有很多方方面面,你都替孩子想到了做到了,就讓孩子失去了表達的機會。

給孩子創造一個大的環境,比如說讓他回老家感受到交流的快樂,信任人。玩泥巴,喂家裏的小貓小狗。這樣的生活方式,比什麼人工發明的早教都更重要。城市所創造出來的文明適用於商業社會,但是養育孩子的話,我覺得去農村更適合。

他不用再從書本上學習到,水稻是怎麼生長的。而是看爺爺插秧,看着水稻長高結穀子。他也不用從書本上學習玉米是怎麼發芽的,他是直接參與到了種玉米的過程,收玉米的過程。他也不再是在學校圍觀小兔子是怎麼喫草的,而是直接參與到家務中,每天下午放學後餵雞餵鴨。他也不用再費心的去參與什麼垃圾分類,知道瓜果皮全部留給雞鴨,剩菜剩飯給貓兒狗兒,骨頭也給小狗。落葉和樹枝拖回家,給奶奶燒柴。這些也都是我小時候經歷的,作爲媽媽的我,不用多講,他和我一起生活在那裏,必然會領悟到。這一課,可能比課本上得來的更重要。他會了解到自己的根在哪裏,飯桌上的一切是怎麼來的。這些也不必我說,有些東西是潛移默化自己領悟吧。

不着急,憋着他成爲一個優秀的人。坦然承認,他是個平凡的孩子。

語言的學習就是不斷的重複。任何學科學習能掌握的前提,都是重複。熟能生巧。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語言老師,有很多東西是無法替代的。現在補上,還來得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