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定律之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沒修復的破窗,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

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讀讀下面這個例子: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要想引導一個好的環境,除了要維護外,還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在我們周遭的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在環境暗示和誘導下行事的結果。在優雅潔淨的場所,我們都會保持安靜,不會大聲喧譁;相反的,如果環境髒亂不堪,四處可見的都是打鬧、咒罵等等不文明的舉止。

因此可見,環境好,不文明的舉止也就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則文明的舉動也會受到影響。人會被環境影響,但是人的行爲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係。所以我們常常提到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並不是什麼空洞的口號,它確實決定了我們自身的一言一行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又有多少人會不顧衆人的文明舉動和鄙夷眼光而貿然插隊?與這相反,車輛尚未停穩,猴急的人們你推我擁,爭先恐後,後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

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千萬不要因爲我們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爲而形成“破窗效應”,進而給公共場所帶來無序和失去規範的感覺。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這不是空洞的口號,行動起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