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环科技CEO孙元浩:国产基础软件崛起,要从“消费端”抓起丨新基建50人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与科技交流骤然减速的同时,国内新基建产业发展却被提速了不少。两会期间,新基建几乎成为了每一个参会人员必然提及的新概念;在34万亿政府型产业引导基金之下,腾讯、阿里等企业界巨擘也先后斥资押注,竞相看好。

通过将大数据、云、人工智能等新兴的IT信息技术分别注入到电力、交通、5G通讯网络等实体产业深处,新基建的提出在一定层面上指明了未来数年国内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然而在时下全球经济新常态,科技产业竞争格局进一步激化的宏观背景下,国内看似发展得热火朝天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似乎也在隐约之间蒙上了一层微薄细灰。

近日,InfoQ特别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中坚群体正式推出「中国技术力量」之「中国新基建50人」栏目,致力于挖掘务实推进新基建发展的科技创新企业与行业技术领导者,传播并报道他们对于新基建相关领域的认知以及商业化探索。

作为「中国新基建50人」第1期采访报道对象,我们首先把目标瞄向孙元浩。孙元浩是国内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专家,此前曾任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数据中心软件部CTO,带领团队研发并正式发布英特尔Hadoop发行版。而他于2013年创立的星环科技,正是一家聚焦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软件领域的科创企业,属于新基建下信息基础设施层面的代表性成员。

在大多数企业家称之为寒冬的2019年,星环科技先后完成了D1、D2两轮亿元级融资,其中D2轮公开报道融资额度达到5亿元。或许通过对孙元浩及其身后星环科技的全面了解,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数字基建中——国产基础软件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走势的认知。

「中国技术力量」之「中国新基建50人」还将有更多新基建领域采访推出,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让数据更有价值

新基建在加速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加速了新兴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在经历了长期的追赶和跨越式发展之后,我国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早期积累和先发优势,并且在局部细分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这为传统产业借助新兴技术力量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充分的技术条件。而在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过程中,相关技术的发展又将通过与实体产业中场景、数据的不断磨合得以迭代升级,并进一步反哺市场,形成更加高效智能的数据闭环。

展望未来,在新基建带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不但有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消费市场,同时还有政府以及企业端力量对于数字化发展的全力拥抱,未来基于海量市场需求产生的海量数据处理以及智能化运用需求,自然也蕴含着海量可挖掘的商业机会与价值空间。

而对于专注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研发的星环科技而言,这一被“新基建”加速而带来的全产业发展大浪潮中,星环科技正身处其间,并且已经在这一领域深耕了7年。

提到星环科技,就必须提一下星环科技这个公司名称的由来。孙元浩是一个资深科幻迷,在创办星环科技之初,他曾经刷了三遍《三体》三部曲。星环科技中文名就源自《三体》里面的星环集团。而公司英文名字Transwarp,则源自电影《星际迷航》。对于这个名字,孙元浩是留了一点点私心的,希望用 Transwarp 来表示他创业的决心。因为Transwarp 是《星际迷航》中的一种超高速引擎技术,他希望用这个名字来表示星环科技将会打造最快的大数据处理引擎。

虽然给公司起名是一件既浪漫又有情怀的事,但创业却可是真刀真枪、腥风血雨的。孙元浩坦言:“这 7 年,我们一直在调整,无论是技术、市场还是销售。”从2013年创业至今,星环科技其实是经历了几次技术方向上的重大变化。你可以说这是顺势而为,也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2013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孙元浩的计划是开发一款分布式内存数据库产品来解决交互式分析问题,但后来很快发现用户的数据量远远超过自身产品内存能够存放的程度,而且交互式分析也还不是刚需。

随后公司又在2013年底调整方向,专注于大规模批处理,并且在2014年9月实现了产品方向全面转向数据仓库。

在迈入大数据3.0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更好的实现数据共享、解决数据孤岛和烟囱开发等难题成为了大众关心的重点。基于此,星环通过对数据处理在资源调度层统一、分布式存储管理层统一、计算引擎层统一、接口层统一和存储引擎层异构的“四层统一、一层异构”治理模式,实现了一站式大数据处理及服务提供,并且实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上的融合发展。

围绕着如何“让数据变得更加具有价值”这一件事情,星环科技一直在不断的重构和迭代着自身技术与产品,也不断的得以进步。

“目前我们的数据库产品已经能一站式解决大部分用户的数据问题与服务需求了。”在服务了超过1600多个客户之后,孙元浩信心满满的告诉InfoQ。

据孙元浩介绍,对于这家曾被知名分析机构 Wikibon 评价为“产品策略对西方供应商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公司”,目前星环的产品已经在十多个行业应用落地,而且公司还在2018年成为了全球首个完成TPC-DS测试并通过官方审计的数据库厂商,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基础软件的“消费端”治理

一直以来,对基础软件的投资往往伴随着耗资巨、回报慢等问题。而且由于国内IT技术发展起步晚,越到底层对国外技术依赖越深,于是国产基础软件的发展往往也面临着客户不信任、市场接受度低等问题。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相关领域的研发落后与人才流失,而且由于产品缺乏市场反馈,也很难通过迭代升级获得进步,最终在产品以及性能方面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所幸伴随着近年来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等趋势的出现,政府、投资人乃至于企业采购客户等相关领域人士对于国产基础软件的重视程度也开始提升,一些国企在采购软件的时候开始优先考虑国产软件,国产基础软件的发展开始迎来了新的机会。

作为一家长期坚持自主研发基础软件的提供商,星环科技7年前便开始做的事情,不仅完美的贴合了时下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题,而且坚持自研的路线选择,也让公司具备了更多的国产化特色。但在仿佛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后,星环科技乃至于同行业企业想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孙元浩看来,在大数据领域,许多公司在发展早期跟风炒作泡沫,对于核心技术的投入却非常低。随着后续技术与运用场景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实力弱的企业在面对客户的时候开始失去比较优势,于是出现了2017年大数据热降温之后,上万接口关停、公司纷纷转型的情况。

“对于纯技术输出型的基础软件企业而言,持续性的自主创新性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在疫情以及经济新常态的双重影响之下,企业的开支都在削减,这是一个并不那么乐观的信号,但对于孙元浩而言,更加令他担忧的还是国内软件市场竞争无序、缺乏规则这一问题。

由于目前市场上能够输出技术能力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是各家的技术能力以及性能差异却各不相同,于是往往也导致用户在做选择的时候难以判断,决策周期长。与此同时,部分用户对于知识产权重视度不够,往往又会导致行业竞争无序、发展混乱的情况发生。

市场治理的缺失往往也意味着整个行业生态的不够完善,这往往又会导致国产基础软件在发展过程中资源错配、内耗严重等问题出现。“如果这些消费观念再不转变,市场环境得不到改善,国内IT产业的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孙元浩表示。

“所幸近年来除了一些典型的互联网公司之外,已经很少有客户在组建团队做大数据了。”孙元浩对记者表示。用户市场的消费习惯,也开始有所转变。

消失的免费午餐

5月份以来,华为事件的持续升温以及国内33家企业再度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事件便一直牵动着业界的神经;近日,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以及科学计算仿真软件MATLAB也开始禁用国内部分高校,大环境的变化颇为使人忧心。

在一定层面上,追随国外发展多年之后,国内IT软件享受免费午餐的时代也已经开始接近尾声,下一步,国内科技企业是否能依靠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取得进步,已经变得至为重要。

“到了这个时间点上,必然需要我们更加的专注在一些重要的技术领域,持续不断的去做创新。”孙元浩对记者表示,“你们应该更加鼓励自主创新,然后就是抵制抄袭和山寨行为,知识产权很重要,大家观念再不转变就不行了。”

采访接近尾声,当被问及下一阶段哪一项新技术可能成为公司重点关注对象时,孙元浩介绍了公司最近推出的一站式大数据平台TDH7.0,并且介绍了最新的联邦学习技术在这一平台上再一次的“四层统一、一层异构”运用。

在分布式架构理念的指引之下,星环科技正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实现对跨数据中心、跨异构数据库中数据的统一计算,并着手构建一个既能避免原始数据被转移,又可以弹性伸缩的联邦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我觉得这还是比较让大家兴奋的,我们的技术在往这个方向去做,资金投入也比较大。”孙元浩表示,我们希望在新基建的大潮当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也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克服技术上的难题,通过提升我们用户的数字化水平,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

嘉宾介绍


孙元浩,星环科技创始人、CEO,2013年创办星环科技。现任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星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领域拥有多年的技术成就和丰富经验。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上海市级各类重大科技项目9项、拥有13项国内外专利,并就大数据的行业应用发表多篇论文。曾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荣获至正杯上海科技企业家创新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商,中国大数据领军人物,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多项荣誉。

限量免费采访报道名额推荐[中国新基建50人]

「中国技术力量」之「中国新基建 50 人」系列专题报道火热进行中,我们长期专注于发现新基建领域内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科技型组织机构、企业部门 ,并将重点采访其中的产业发展引领者,技术部门中坚力量等人士,深度传播他们对于新基建发展中的技术理解、发展需要以及商业化探索等思考。欢迎大家点击超链接申请免费采访报道名额:>> [中国新基建50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