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70/100:“打比方”讓複雜問題迴歸簡單 “打比方”讓複雜問題迴歸簡單

“打比方”讓複雜問題迴歸簡單

——精聽《劉潤·商業洞察力30講》&精讀《系統之美》DAY-31

《劉潤·商業洞察力30講》29|三個劍法:儲備模型、不斷追問、多打比方


潤總這一講,教了三個需要終身練習的“劍法”——儲備模型、不斷追問、多打比方。

一、儲備模型

這點不多贅述,如若較少積累相關“模型”,那就將劉潤老師課程中的若干個成熟的思考模型,直接“下載到本地”,“摸着石頭”邊學邊用,同步培養自己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不斷追問

“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有智慧的人害怕原因,而大部分的人,即衆生,則害怕結果)。

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多問一句爲什麼。

只有不斷深挖問題背後的“因果鏈”,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本解。

逆着長長的因果鏈,不斷向上追溯,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洞察力,直到一針見血。

三、多打比方

打好一個比方,通常有三個步驟:
1、找到要描述的這個陌生事物的本質;
2、然後在模型庫裏,匹配有相同本質的,大家熟悉的事物;
3、然後用這個熟悉的事物,解釋那個陌生的事物。

所以,這個能力特別“高級”,只有同時透徹理解兩件事的本質,才能將比方打得讓人拍案叫絕。

這其實就是知識遷移的能力,最高的洞察力其實正是流動的、遷移的。

有一次,潤總帶領一班人蔘訪小米。

潤總問,爲什麼在小米的生態鏈中,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產品,有的乾脆就是日用品,比如毛巾、牀墊等等。

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劉德說,這類生意對小米來說,是“烤紅薯生意”。

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億用戶了,其中2.5億是活躍用戶。
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等科技產品之外,也需要毛巾、牀墊等高品質日用品。
所以,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成營業額。
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它的熱氣散就散了,不如藉助餘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

“烤紅薯”這個比方,打得真棒!


這讓我也想到一個關於新能源汽車的案例。

在一個新能源汽車的論壇上,某公司的老總講到電動汽車的好處是污染少。

下面有記者就提出質疑,“電動汽車使用的電也是燒煤發出來的,也有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這不過是把污染從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罷了”。

結果那位老總就解釋不清楚了,他拼命的給記者算賬,想要增加說服力。

但記者們還是並不信服他的說辭。

此時,在場有個學經濟的專家站起來打了個比方。

他說,在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上,使用內燃機的汽車好比隨地大小便,使用電廠發出電的電動車,好比大家去上廁所;雖然廁所的糞便也要處理,但是總比隨地大小便容易清理乾淨。

這麼貼切這麼到位的比方,我給滿分!


在我們平時的工作生活中,經常會面臨一些複雜的問題。
我們要做的,絕不是要把複雜的問題更復雜化,而是要抽絲剝繭,將複雜問題簡化遷移成喜聞樂見的概念或者比喻。

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恰到好處地“打比方”,正是讓複雜問題迴歸簡單的一種高級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