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腦

當我再次閱讀了Chris Frith的《心智的構建:腦如何創造我們的精神世界》,對“心智(Mind)”一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後,繼續學習了查爾斯·都希格的《習慣的力量》、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運用心智獲得解放》、維茨金的《學習之道》、坎德爾的《追尋記憶的痕跡》、丹尼爾·夏克特的《找尋逝去的自我:大腦、心靈和往事的記憶》等著作,我對我和我的腦有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認知,且感受頗深。

1、超出控制和意識的我的腦——它欺騙我並代替我控制我的存在

作爲一個物質的實體,我擁有腦袋、軀幹、四肢,以及眼、耳、鼻、嘴等器官,我時刻都在使用它們中的某個或某些進行視物、聽音、吸氣、品味,但是我卻沒有意識到我是在有意識的使用它們,好似它們自發地、不受我控制地獨立進行自我行動。只有當我雙腿發軟、飢餓難耐、呼吸困難,以及四周寂靜無聲時,我纔會努力地控制並有意識地、強烈地感覺到我在使用它們。實際上,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等感覺器官將它們捕獲的信息傳遞給我的腦,我的腦是直接接受這些信息的主體,而我(心智)意識到的這些東西卻是我的腦間接呈現給我的。因此,雖然作爲擁有我的腦的主體,但是我發現自己並不真正擁有它,很多時候它都在欺騙我,且我根本無法控制它。

在我一直以來的認知中,社會科學家爲了驗證他們的觀點和結論,所採用的證據大多來源於研究對象的自我描述,但是這些來自研究對象(心智)的自我描述,我們根本無法進入他們的心智進行覈實。好在隨着腦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腦功能掃描儀(PET和fMRI)的出現,使得對腦這一物質實體的研究取得了突破。當我們的心智發生變化時,腦功能掃描儀會客觀地記錄和呈現腦的活動情況,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腦的活動來間接地研究心智的活動(我是一個一元論者,故我認爲心智的一切變化都是由腦這一客體的變化引起的)。腦功能掃描儀使得我們可以對比,心智中想象發生某事與實際發生某事,我的腦的活動是否一致。腦作爲聯繫我(心智)和物質世界橋樑,損壞我的某一感覺器官與損害我的腦的某一區域,可能會讓我喪失同樣的某一功能,等效地讓我(心智)無法捕獲客觀世界的信息。

衆所周知,腦中的神經系統是由通過電而起作用的神經纖維組成,當腦異常放電時,心智就可能會出現混亂和無知,比如癲癇就是腦異常放電的結果;當腦發生損傷時,感覺器官從物質世界捕捉的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就會受到影響或被中斷,比如色盲者無法分辨顏色;當腦遭受迷幻時,腦也會對我(心智)隱瞞它所盡知的東西,比如我醉酒後迷糊但真實地獨立走回了家;甚至當腦完全正常時,它也可能會製造虛假信息來欺騙我,比如讓我心驚肉跳的噩夢。

腦作爲聯繫心智和物質世界橋樑,使得我(心智)對外界的感知並不直接,還依賴於“無意識推理”。我(心智)在感知物體之前,我的腦會依據來自感覺器官的信息來推斷這個物體會是什麼。我看似毫不費力地感知世界,實際上因爲腦作爲一臺超級厲害的“計算機”,對我隱瞞了其快速識別和判斷的過程。不幸的是,我的腦在感知世界時根本不考慮有關物質世界的證據,它向我(心智)展示的只是多種可能解釋中的一種,它所知道的事情也並不會全部進入我有意識的心智。關於腦對我們欺騙這一事實,您可以更多地參考劉未鵬的博文《逃出你的肖申克(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視覺錯覺到偏見》。

2、富有創造性的我的腦——它創建了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我(心智)

超出控制和意識的我的腦,到底是如何預知未來讓我適應生存的呢?日常生活中,我認識到某些信號會告知我未來會發生什麼,某些行動將引起某些事情在未來發生。當然,這並不是信息本身能預測什麼將會發生,而是我的腦在做預測。那麼,我的腦又是如何學習並學會預測的呢?首先,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神經細胞是最基本的信號傳導結構,信號通過生物電從一個神經細胞傳導到下一個神經細胞,而神經遞質則是完成信號從神經末梢傳導至下一個神經細胞的關鍵物質,它可以鞏固或削弱信號的傳遞。其次,我的學習是爲了更精確地預測未來,以適應環境變化提高我的生存機率,若我根據某些信號成功預測了未來,則腦會釋放多巴胺等一類神經遞質,增強神經信號傳遞、鞏固我的腦的記憶;若預測失敗,則我的腦會降低神經遞質的分泌和傳遞,以此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我的學習能力。最後,我的腦通過這種聯結學習和獎懲機制,發現了世界中有價值的東西以及獲得它們我需要採取的行動。

我對物質世界所知的一切,包括對自己身體的所知,都來自於我的腦。我輕而易舉地感知着物質世界所有的美和細節,但這種體驗恰恰是我的腦創造的錯覺。實際上,我感知的並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腦中的世界模型。我的腦通過構建世界的模型來發現外在世界那裏的東西,這些模型不是任意想象出來的。當我看見花園裏的一棵樹,我的心智裏並沒有這棵樹,那只是我的腦建構的一個樹的模型,這個模型是通過一系列的猜測和預測建立起來的。當我對世界採取行動時,它們可以不斷地調整,在我毫無意識的情況下提供最可能的感覺預測。同時,當我作用於這個世界時,我的腦通過對世界的猜測來預知下一步將要發生的事情,以此來解決認知的問題。我預測中出現的錯誤能夠修正我的猜測,直到我對外界事物有一個正確的模型爲止。我以相同的方式獲取我關於精神世界(他者心智)的知識。我猜測某人的目標可能是什麼,然後預測他們接下來會做什麼。我猜測某人試圖要與我交流什麼,然後預測他接下來要說什麼。在我看來,我與精神世界的聯繫完全沒有比我與物質世界的聯繫更直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利用從我的感覺中獲得的線索和從我的體驗中獲得的先驗知識,我的腦同樣創建了他者心智的模型。

爲什麼我可以讀懂你的心思?我創造性的腦使用任何可獲得的信號構建關於物質世界和他者心智世界的模型,並通過隱藏所有與物質世界和社會世界相關聯的事物,創生出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模型。當你嘗試告訴我一些事,我的心智中沒有你的觀點,但是我的腦能夠再次通過猜測和預測,在我的心智中構建一個關於你的觀點的模型。現在,我的心智裏有我的觀點和我構建的關於你的觀點的模型,我能直接比較它們。通過建立和比較這些模型,我的腦解決了如何進入他者心智的問題,使得我能夠分享他人的知識和文化。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構建別人觀點的模型,並與我的觀點進行比較,採納別人比我好的觀點模型。同樣,當我作用於這個世界、與他人交往時,我創造性的腦就利用這些模型預測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如果我們關於他人的預測是正確的,那麼我就成功地讀懂了他人的心智。

3、心智的力量——控制我的腦爲我所用

當我看穿腦的錯覺,並明瞭腦的工作過程,我是否可以利用腦的工作機制來爲我所用呢?回答是肯定的。

在我無意識條件下,我的腦會對我的身體進行控制,這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習慣”。習慣是腦取代我對身體的控制權,在適當的時間啓動並執行某一固有行爲模式的過程。無意識的腦的控制可以減輕我對身體控制和意識思考的複雜度,讓我集中把更多的精力去做和思考其他更有意義的事,否則我將淪爲像機器一樣,即便拿起一個杯子,也要思考、計算並控制手和臂的伸展方向、運動速度、抓取角度、握緊力度。但是,無意識的“習慣”同樣給我帶來了各種問題和痛苦,我總是袒護自己的“勞作成果”,即使知道其沒有任何價值,我還喜歡把成功的原因歸於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把失敗的原因歸於環境的客觀限制。

從神經層面上來說,習慣的運作機理在大腦中表現爲一系列神經脈衝活動,並形成一個習慣迴路:暗示(讓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爲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慣常行爲(身體、思維、情感的表現)——獎賞(讓大腦辨別是否應該記住該回路)(見《習慣的力量》)。對於超出我控制的腦而言,如何讓其創建一個新習慣或改變一箇舊(壞)習慣呢?習慣以迴路的形式運作,創建一個新習慣就要讓腦形成一個習慣迴路,由於自然選擇和遺傳進化的存在,我的腦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它渴望獎賞並通過預測未來在我的心智中建立事物的模型,故利用腦預測未來的渴求(暗示)來驅動習慣形成迴路。對於舊(壞)習慣而言,它們是無法被根除的,要想改變只能破壞已有的習慣迴路形成新的習慣迴路,這可以通過插入新的渴求感代替舊的渴求感,讓新的慣常行爲滿足新的渴求,以形成新的習慣迴路。

記得以前跑步於我而言就是煎熬,總認爲自己生來跑步就是不行,且每次跑的事實也證明我確實不行。但是,某一天我突然發現比我體瘦、身矮、腿短的某人邁出的步子竟然比我的大的多並且還一臉輕鬆,我開始質疑自己並觀察他的姿勢,學習他的動作(高彈跳、邁大步、長呼吸),想着我也可以做到和他一樣輕鬆、一樣好。終於,事實證明我跑的還是很不錯的!自此,我不斷地暗示自己我的跑步可以的,並通過慣常行爲和獎賞形成新的習慣迴路。同時,我知曉跑步的過程中會有一段特別痛苦的關鍵時段,通過渴求痛苦過後身體上的輕鬆和舒適,以及取得比他人更好成績的心理獎賞,我不斷地克服身體的不適、思想的惰性,取得了超越自我的成功。

可悲的是,習慣無所不在,但我卻難以察覺。習慣讓我具備強的適應性,但是它也造就了我的惰性。劉未鵬在博文《魚是最後一個看到水的》中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分析:

“如果你有的是一把錘子,那麼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是釘子。之所以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是因爲人傾向於在既有框架下去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很難覺察到框架約束的存在,正如魚覺察不到水的存在一樣。而這一切背後的本質原因則是:人是有很強的適應性的。這個諺語應該作爲問題解決者的座右銘之一:忽視既有框架的約束很容易導致sub-optimal的解決方案。普通人遵守規則,牛人無視規則,偉人創造規則。而要做到無視規則乃至創造規則,首先就要知道規則的存在纔行。在既有框架下解決問題很多人都會,難就難在意識到框架的存在並突破它。——Think out of the box!”

認識我的腦,認清習慣的本質,突破既有的框架,控制我的腦真正爲我所用!

4、心智的成熟——超越我的腦解放心智

關於“心智”,百度百科(2014年02月26日訪問)如此解釋:

何謂心智:從字意上講:“心”是心臟,即是構成人體生理的一個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爲人體的血液暢通加壓。(相似“水泵”);另一層爲“內心”即“裏面的”,“內在的”含義。“智”則是“智力”,“智能”之意。簡而言之:心智是人們的心理與智能的表現。是人們天生固有的,非後天的學爲。

這實在令我不敢苟同,特別是“是人們天生固有的,非後天的學爲”。

關於心智的成熟,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中舉了個很好的例子:

長期的進化使人類發展到今天這個高度,但是,每個人在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與其他的動物站在幾乎同樣的起點上,心智要從零開始進化。此後的一生中,要用相當長的時間通過枯燥的學習和反覆的實踐才能獲得文字運用能力。有了文字能力才能通過閱讀擺脫種種侷限獲得更多的知識。而後還要學會邏輯、通過科學的方法思考問題,然後纔可能成長爲真正的意義上的人——當然一定有相當比例的、絕對超過半數的“人”其實在這條路上只進化到一半都不到的程度就自以爲是去了。

有些人並沒有進化完整,可他們竟然當了老師。無法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大猴子在教一羣小猴子——可以想象的是那些少數實際上有潛力將來進化成人的小猴子要遭受多少折磨? 可是,如果你恰恰是那個被折磨的有潛力的小猴子,一定要聽從我的勸告:首先,那些老猴子、大猴子,還有註定永遠是猴子的小猴子,如果在折磨你,實際上真的不是故意的;其次,那些老猴子、大猴子,還有註定永遠是猴子的小猴子,其實根本無法阻礙你進化,除非你願意被他們阻攔,最終變得跟他們一樣;最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你這一生無論在哪裏,什麼層面上,都必然會遇到無數老猴子、大猴子,還有註定永遠是猴子的小猴子。別害怕,最終你也會製造個小猴子出來,然後就看你自己究竟是什麼了。所以,遇到猴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爲憎恨或者厭惡,放棄自我進化的權利和意願,最終至死只不過是個猴子。

那麼,究竟如何讓我以及我的“小猴子”不斷進化成真正意義上的人,讓我們的心智成熟呢?

人生的關鍵不在於面對幸福和快樂,而在於面對不幸和痛苦。心智的成熟就是學會面對恐懼、懶惰、威脅和愛的壓力的本領,達到自我認識的更高境界。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我要讓我自己,也要讓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和痛苦,使心智成熟。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深深地理解並清晰地感受到,決定是那麼的痛苦,恐慌、焦慮、猶豫不決。但是,當我拋棄家人的關心、師長的建議、朋友的勸告,並深深地質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我的底線是什麼?我能否承受最糟糕的惡果”,然後我做出了決定。我不再擔心未知的將來,害怕決策的失敗,因爲我清楚我要的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我的決定是否正確,但我知道我絕不後悔。

爲了促進心智的成熟,我不僅需要尊重事實、承擔責任,還要學會真正的愛。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愛?關於“愛”我已經談過很多,但是斯科特·派克給出了我認爲更好的定義:首先,真正的愛要求我們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必須一致;其次,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需要自我完善和心智不斷成熟;最後,真正的愛是,既愛自己、也愛他人,完善自己並幫助他人完善(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生活中,我們還經常把墜入情網(一種暫時消除孤獨和寂寞的主觀意願,不會長久)、依賴性(因爲依賴而非愛結合在一起,他們不在乎依賴的對象,只要有人可以依賴就會心滿意足)、自我犧牲(不合理的給予和破壞性的滋養,以愛爲幌子滿足自己的需要)、主觀意象(以自己的感覺地聲稱愛着對方,把愛掛在口頭,卻不踐行),錯誤地當作真正的愛。實際上,真正的愛須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採用傾聽和對抗(見第四式),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付出真愛的人,還應該把愛的對象視爲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的又快又遠。

懷着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爲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紀伯倫

5、掌控我和我的腦——科學研究與學習之道

在邁出校園前,近二十年的系統學習並沒有讓我明白爲何學習、如何學習?我機械地按照老師、學長、課本的要求和步驟,完成既定的、答案已知的練習,但是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我發現自己根本無能爲力。近五年的科學研究,也沒能讓我明白什麼是科學以及如何做研究?總認爲“做別人沒做過的、超越別人已經做的”,這就是科學研究,就是創新。但是,我根本無法克服那怕一個小小實際的問題,爲什麼?因爲我無意識的腦一直主宰着我,代替我思考。

關於何爲科學以及如何做研究,現在的我只能認識到:科學研究是從客觀的、可度量的、可重複的角度出發,閱讀論文、提出想法、實驗檢驗,並最終獲得科學成果。閱讀論文是爲了積累知識、啓迪思想,而科學實驗是爲了驗證思想和想法。除非你從事純理論的計算和推理而拋棄科學實驗,否則以論文造論文或以論文造思想,都無法稱爲科學,思想得不到科學實驗的驗證和檢驗,根本就無法稱之爲科學。過去的那些年裏,我一直都在實驗室的那臺計算機上搗騰着我的假設條件、實驗設計、模擬仿真,並對結果給出合理解釋。盲目自大地認爲,科研就是通過計算機設計實現自己認爲別人沒有做過的“創新”工作。而這些“創新”工作根本沒有經歷,也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我的科研啓迪受限於指導老師對實驗的輕視,以及其自身實踐經驗的缺乏。但是,每個人都有弱點和不足,我不會再愚蠢地去怪他,我需要自己去承擔責任。

關於爲何學習以及如何學習?我在《第一式》中已經做了闡述,在此我想談的是維茨金(《學習之道》的作者)的學習之道,他之所以在象棋和太極兩個分屬智力和體力的領域均獲得了遠超常人的成就,原因就像其自身所言,因爲他擅長學習之道。於我而言,我覺得其寫作《學習之道》的思路和方法也同樣值得我學習。學習是一種思維和行動的挑戰和創新,維茨金在談到其練習太極時說到,“練習太極的人的身體需要學習如何做出快速反應,以及如何自然地躲避每次想象得到的攻擊,但問題是我們會條件反射地變得很緊張,抵制來襲的惡意力量。所以我們需要學習一套全新的應對侵襲的心理反應能力,而非粗淺地學習太極的招式。”在疼痛和堅持中,維茨金獲得了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收穫。他認識到,“從長期來看,痛苦的失敗比成功更有價值。擁有健康的心態,能夠從每次經歷中有所心得,這樣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並且一路走得都很開心。”當然,真正的挑戰是面臨着危險或在戰鬥中受了傷,如何能繼續保持那種長期的、樂觀的學習視角。這一點,或許是學習最大的障礙,但恰恰也是學習藝術的核心所在。

最後,認識並掌控我和我的腦,這一征途是如此的艱難和漫長,但也充滿了快樂和幸福!我真的很享受它,享受那種“痛並快樂着”的感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