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脑

当我再次阅读了Chris Frith的《心智的构建: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对“心智(Mind)”一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继续学习了查尔斯·都希格的《习惯的力量》、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维茨金的《学习之道》、坎德尔的《追寻记忆的痕迹》、丹尼尔·夏克特的《找寻逝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等著作,我对我和我的脑有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认知,且感受颇深。

1、超出控制和意识的我的脑——它欺骗我并代替我控制我的存在

作为一个物质的实体,我拥有脑袋、躯干、四肢,以及眼、耳、鼻、嘴等器官,我时刻都在使用它们中的某个或某些进行视物、听音、吸气、品味,但是我却没有意识到我是在有意识的使用它们,好似它们自发地、不受我控制地独立进行自我行动。只有当我双腿发软、饥饿难耐、呼吸困难,以及四周寂静无声时,我才会努力地控制并有意识地、强烈地感觉到我在使用它们。实际上,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将它们捕获的信息传递给我的脑,我的脑是直接接受这些信息的主体,而我(心智)意识到的这些东西却是我的脑间接呈现给我的。因此,虽然作为拥有我的脑的主体,但是我发现自己并不真正拥有它,很多时候它都在欺骗我,且我根本无法控制它。

在我一直以来的认知中,社会科学家为了验证他们的观点和结论,所采用的证据大多来源于研究对象的自我描述,但是这些来自研究对象(心智)的自我描述,我们根本无法进入他们的心智进行核实。好在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脑功能扫描仪(PET和fMRI)的出现,使得对脑这一物质实体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当我们的心智发生变化时,脑功能扫描仪会客观地记录和呈现脑的活动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脑的活动来间接地研究心智的活动(我是一个一元论者,故我认为心智的一切变化都是由脑这一客体的变化引起的)。脑功能扫描仪使得我们可以对比,心智中想象发生某事与实际发生某事,我的脑的活动是否一致。脑作为联系我(心智)和物质世界桥梁,损坏我的某一感觉器官与损害我的脑的某一区域,可能会让我丧失同样的某一功能,等效地让我(心智)无法捕获客观世界的信息。

众所周知,脑中的神经系统是由通过电而起作用的神经纤维组成,当脑异常放电时,心智就可能会出现混乱和无知,比如癫痫就是脑异常放电的结果;当脑发生损伤时,感觉器官从物质世界捕捉的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影响或被中断,比如色盲者无法分辨颜色;当脑遭受迷幻时,脑也会对我(心智)隐瞒它所尽知的东西,比如我醉酒后迷糊但真实地独立走回了家;甚至当脑完全正常时,它也可能会制造虚假信息来欺骗我,比如让我心惊肉跳的噩梦。

脑作为联系心智和物质世界桥梁,使得我(心智)对外界的感知并不直接,还依赖于“无意识推理”。我(心智)在感知物体之前,我的脑会依据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来推断这个物体会是什么。我看似毫不费力地感知世界,实际上因为脑作为一台超级厉害的“计算机”,对我隐瞒了其快速识别和判断的过程。不幸的是,我的脑在感知世界时根本不考虑有关物质世界的证据,它向我(心智)展示的只是多种可能解释中的一种,它所知道的事情也并不会全部进入我有意识的心智。关于脑对我们欺骗这一事实,您可以更多地参考刘未鹏的博文《逃出你的肖申克(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2、富有创造性的我的脑——它创建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我(心智)

超出控制和意识的我的脑,到底是如何预知未来让我适应生存的呢?日常生活中,我认识到某些信号会告知我未来会发生什么,某些行动将引起某些事情在未来发生。当然,这并不是信息本身能预测什么将会发生,而是我的脑在做预测。那么,我的脑又是如何学习并学会预测的呢?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神经细胞是最基本的信号传导结构,信号通过生物电从一个神经细胞传导到下一个神经细胞,而神经递质则是完成信号从神经末梢传导至下一个神经细胞的关键物质,它可以巩固或削弱信号的传递。其次,我的学习是为了更精确地预测未来,以适应环境变化提高我的生存机率,若我根据某些信号成功预测了未来,则脑会释放多巴胺等一类神经递质,增强神经信号传递、巩固我的脑的记忆;若预测失败,则我的脑会降低神经递质的分泌和传递,以此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的学习能力。最后,我的脑通过这种联结学习和奖惩机制,发现了世界中有价值的东西以及获得它们我需要采取的行动。

我对物质世界所知的一切,包括对自己身体的所知,都来自于我的脑。我轻而易举地感知着物质世界所有的美和细节,但这种体验恰恰是我的脑创造的错觉。实际上,我感知的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脑中的世界模型。我的脑通过构建世界的模型来发现外在世界那里的东西,这些模型不是任意想象出来的。当我看见花园里的一棵树,我的心智里并没有这棵树,那只是我的脑建构的一个树的模型,这个模型是通过一系列的猜测和预测建立起来的。当我对世界采取行动时,它们可以不断地调整,在我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提供最可能的感觉预测。同时,当我作用于这个世界时,我的脑通过对世界的猜测来预知下一步将要发生的事情,以此来解决认知的问题。我预测中出现的错误能够修正我的猜测,直到我对外界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模型为止。我以相同的方式获取我关于精神世界(他者心智)的知识。我猜测某人的目标可能是什么,然后预测他们接下来会做什么。我猜测某人试图要与我交流什么,然后预测他接下来要说什么。在我看来,我与精神世界的联系完全没有比我与物质世界的联系更直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利用从我的感觉中获得的线索和从我的体验中获得的先验知识,我的脑同样创建了他者心智的模型。

为什么我可以读懂你的心思?我创造性的脑使用任何可获得的信号构建关于物质世界和他者心智世界的模型,并通过隐藏所有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相关联的事物,创生出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模型。当你尝试告诉我一些事,我的心智中没有你的观点,但是我的脑能够再次通过猜测和预测,在我的心智中构建一个关于你的观点的模型。现在,我的心智里有我的观点和我构建的关于你的观点的模型,我能直接比较它们。通过建立和比较这些模型,我的脑解决了如何进入他者心智的问题,使得我能够分享他人的知识和文化。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构建别人观点的模型,并与我的观点进行比较,采纳别人比我好的观点模型。同样,当我作用于这个世界、与他人交往时,我创造性的脑就利用这些模型预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关于他人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我就成功地读懂了他人的心智。

3、心智的力量——控制我的脑为我所用

当我看穿脑的错觉,并明了脑的工作过程,我是否可以利用脑的工作机制来为我所用呢?回答是肯定的。

在我无意识条件下,我的脑会对我的身体进行控制,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习惯是脑取代我对身体的控制权,在适当的时间启动并执行某一固有行为模式的过程。无意识的脑的控制可以减轻我对身体控制和意识思考的复杂度,让我集中把更多的精力去做和思考其他更有意义的事,否则我将沦为像机器一样,即便拿起一个杯子,也要思考、计算并控制手和臂的伸展方向、运动速度、抓取角度、握紧力度。但是,无意识的“习惯”同样给我带来了各种问题和痛苦,我总是袒护自己的“劳作成果”,即使知道其没有任何价值,我还喜欢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把失败的原因归于环境的客观限制。

从神经层面上来说,习惯的运作机理在大脑中表现为一系列神经脉冲活动,并形成一个习惯回路:暗示(让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惯常行为(身体、思维、情感的表现)——奖赏(让大脑辨别是否应该记住该回路)(见《习惯的力量》)。对于超出我控制的脑而言,如何让其创建一个新习惯或改变一个旧(坏)习惯呢?习惯以回路的形式运作,创建一个新习惯就要让脑形成一个习惯回路,由于自然选择和遗传进化的存在,我的脑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它渴望奖赏并通过预测未来在我的心智中建立事物的模型,故利用脑预测未来的渴求(暗示)来驱动习惯形成回路。对于旧(坏)习惯而言,它们是无法被根除的,要想改变只能破坏已有的习惯回路形成新的习惯回路,这可以通过插入新的渴求感代替旧的渴求感,让新的惯常行为满足新的渴求,以形成新的习惯回路。

记得以前跑步于我而言就是煎熬,总认为自己生来跑步就是不行,且每次跑的事实也证明我确实不行。但是,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比我体瘦、身矮、腿短的某人迈出的步子竟然比我的大的多并且还一脸轻松,我开始质疑自己并观察他的姿势,学习他的动作(高弹跳、迈大步、长呼吸),想着我也可以做到和他一样轻松、一样好。终于,事实证明我跑的还是很不错的!自此,我不断地暗示自己我的跑步可以的,并通过惯常行为和奖赏形成新的习惯回路。同时,我知晓跑步的过程中会有一段特别痛苦的关键时段,通过渴求痛苦过后身体上的轻松和舒适,以及取得比他人更好成绩的心理奖赏,我不断地克服身体的不适、思想的惰性,取得了超越自我的成功。

可悲的是,习惯无所不在,但我却难以察觉。习惯让我具备强的适应性,但是它也造就了我的惰性。刘未鹏在博文《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如果你有的是一把锤子,那么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像是钉子。之所以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是因为人倾向于在既有框架下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难觉察到框架约束的存在,正如鱼觉察不到水的存在一样。而这一切背后的本质原因则是:人是有很强的适应性的。这个谚语应该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座右铭之一:忽视既有框架的约束很容易导致sub-optimal的解决方案。普通人遵守规则,牛人无视规则,伟人创造规则。而要做到无视规则乃至创造规则,首先就要知道规则的存在才行。在既有框架下解决问题很多人都会,难就难在意识到框架的存在并突破它。——Think out of the box!”

认识我的脑,认清习惯的本质,突破既有的框架,控制我的脑真正为我所用!

4、心智的成熟——超越我的脑解放心智

关于“心智”,百度百科(2014年02月26日访问)如此解释:

何谓心智:从字意上讲:“心”是心脏,即是构成人体生理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血液畅通加压。(相似“水泵”);另一层为“内心”即“里面的”,“内在的”含义。“智”则是“智力”,“智能”之意。简而言之: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是人们天生固有的,非后天的学为。

这实在令我不敢苟同,特别是“是人们天生固有的,非后天的学为”。

关于心智的成熟,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举了个很好的例子:

长期的进化使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但是,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实际上与其他的动物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此后的一生中,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枯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文字运用能力。有了文字能力才能通过阅读摆脱种种局限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后还要学会逻辑、通过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然后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意义上的人——当然一定有相当比例的、绝对超过半数的“人”其实在这条路上只进化到一半都不到的程度就自以为是去了。

有些人并没有进化完整,可他们竟然当了老师。无法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大猴子在教一群小猴子——可以想象的是那些少数实际上有潜力将来进化成人的小猴子要遭受多少折磨? 可是,如果你恰恰是那个被折磨的有潜力的小猴子,一定要听从我的劝告:首先,那些老猴子、大猴子,还有注定永远是猴子的小猴子,如果在折磨你,实际上真的不是故意的;其次,那些老猴子、大猴子,还有注定永远是猴子的小猴子,其实根本无法阻碍你进化,除非你愿意被他们阻拦,最终变得跟他们一样;最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这一生无论在哪里,什么层面上,都必然会遇到无数老猴子、大猴子,还有注定永远是猴子的小猴子。别害怕,最终你也会制造个小猴子出来,然后就看你自己究竟是什么了。所以,遇到猴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憎恨或者厌恶,放弃自我进化的权利和意愿,最终至死只不过是个猴子。

那么,究竟如何让我以及我的“小猴子”不断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让我们的心智成熟呢?

人生的关键不在于面对幸福和快乐,而在于面对不幸和痛苦。心智的成熟就是学会面对恐惧、懒惰、威胁和爱的压力的本领,达到自我认识的更高境界。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要让我自己,也要让我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和痛苦,使心智成熟。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深深地理解并清晰地感受到,决定是那么的痛苦,恐慌、焦虑、犹豫不决。但是,当我抛弃家人的关心、师长的建议、朋友的劝告,并深深地质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的底线是什么?我能否承受最糟糕的恶果”,然后我做出了决定。我不再担心未知的将来,害怕决策的失败,因为我清楚我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的决定是否正确,但我知道我绝不后悔。

为了促进心智的成熟,我不仅需要尊重事实、承担责任,还要学会真正的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关于“爱”我已经谈过很多,但是斯科特·派克给出了我认为更好的定义:首先,真正的爱要求我们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必须一致;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需要自我完善和心智不断成熟;最后,真正的爱是,既爱自己、也爱他人,完善自己并帮助他人完善(见《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把坠入情网(一种暂时消除孤独和寂寞的主观意愿,不会长久)、依赖性(因为依赖而非爱结合在一起,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自我牺牲(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以爱为幌子满足自己的需要)、主观意象(以自己的感觉地声称爱着对方,把爱挂在口头,却不践行),错误地当作真正的爱。实际上,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采用倾听和对抗(见第四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付出真爱的人,还应该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的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

5、掌控我和我的脑——科学研究与学习之道

在迈出校园前,近二十年的系统学习并没有让我明白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我机械地按照老师、学长、课本的要求和步骤,完成既定的、答案已知的练习,但是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我发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近五年的科学研究,也没能让我明白什么是科学以及如何做研究?总认为“做别人没做过的、超越别人已经做的”,这就是科学研究,就是创新。但是,我根本无法克服那怕一个小小实际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我无意识的脑一直主宰着我,代替我思考。

关于何为科学以及如何做研究,现在的我只能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从客观的、可度量的、可重复的角度出发,阅读论文、提出想法、实验检验,并最终获得科学成果。阅读论文是为了积累知识、启迪思想,而科学实验是为了验证思想和想法。除非你从事纯理论的计算和推理而抛弃科学实验,否则以论文造论文或以论文造思想,都无法称为科学,思想得不到科学实验的验证和检验,根本就无法称之为科学。过去的那些年里,我一直都在实验室的那台计算机上捣腾着我的假设条件、实验设计、模拟仿真,并对结果给出合理解释。盲目自大地认为,科研就是通过计算机设计实现自己认为别人没有做过的“创新”工作。而这些“创新”工作根本没有经历,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我的科研启迪受限于指导老师对实验的轻视,以及其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但是,每个人都有弱点和不足,我不会再愚蠢地去怪他,我需要自己去承担责任。

关于为何学习以及如何学习?我在《第一式》中已经做了阐述,在此我想谈的是维茨金(《学习之道》的作者)的学习之道,他之所以在象棋和太极两个分属智力和体力的领域均获得了远超常人的成就,原因就像其自身所言,因为他擅长学习之道。于我而言,我觉得其写作《学习之道》的思路和方法也同样值得我学习。学习是一种思维和行动的挑战和创新,维茨金在谈到其练习太极时说到,“练习太极的人的身体需要学习如何做出快速反应,以及如何自然地躲避每次想象得到的攻击,但问题是我们会条件反射地变得很紧张,抵制来袭的恶意力量。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一套全新的应对侵袭的心理反应能力,而非粗浅地学习太极的招式。”在疼痛和坚持中,维茨金获得了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收获。他认识到,“从长期来看,痛苦的失败比成功更有价值。拥有健康的心态,能够从每次经历中有所心得,这样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并且一路走得都很开心。”当然,真正的挑战是面临着危险或在战斗中受了伤,如何能继续保持那种长期的、乐观的学习视角。这一点,或许是学习最大的障碍,但恰恰也是学习艺术的核心所在。

最后,认识并掌控我和我的脑,这一征途是如此的艰难和漫长,但也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我真的很享受它,享受那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