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课堂】kd 树算法之详细篇 【1002 消化第一次ojbk】

导语 :在上一篇《kd 树算法之思路篇》中,我们介绍了如何用二叉树格式记录空间内的距离,并以其为依据进行高效的索引。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 kd 树的构造以及 kd 树上的 kNN 算法。

作者:肖睿
编辑:宏观经济算命师

本文由 JoinQuant 量化课堂推出,本文的难度属于进阶(下),深度为 level-1

阅读本文前请掌握 kNNlevel-1)的知识。

KD 树的结构

kd 树是一个二叉树结构,它的每一个节点记载了【特征座标,切分轴,指向左枝的指针,指向右枝的指针】。
其中,特征座标是线性空间 ℝnℝnRn 中的一个点 (x1,x2,…,xn)(x1,x2,…,xn)(x1,x2,…,xn)。
切分轴由一个整数 rrr 表示,这里 1≤r≤n1≤r≤n1≤r≤n,是我们在 nnn 维空间中沿第 rrr 维进行一次分割。
节点的左枝和右枝分别都是 kd 树,并且满足:如果 yyy 是左枝的一个特征座标,那么 yr≤xryr≤xryr≤xr;并且如果 zzz 是右枝的一个特征座标,那么 zr≥xrzr≥xrzr≥xr。

给定一个数据样本集 S⊆RnS⊆RnS⊆Rn 和切分轴 rrr,以下递归算法将构建一个基于该数据集的 kd 树,每一次循环制作一个节点:
−−− 如果 |S|=1|S|=1|S|=1,记录 SSS 中唯一的一个点为当前节点的特征数据,并且不设左枝和右枝。(|S||S||S| 指集合 SSS 中元素的数量)
−−− 如果 |S|>1|S|>1|S|>1:
∙∙∙ 将 SSS 内所有点按照第 rrr 个座标的大小进行排序;
∙∙∙ 选出该排列后的中位元素(如果一共有偶数个元素,则选择中位左边或右边的元素,左或右并无影响),作为当前节点的特征坐         标,并且记录切分轴 rrr;
∙∙∙ 将 SLSLSL 设为在 SSS 中所有排列在中位元素之前的元素; SRSRSR 设为在 SSS 中所有排列在中位元素后的元素;
∙∙∙ 当前节点的左枝设为以 SLSLSL 为数据集并且 rrr 为切分轴制作出的 kd 树;当前节点的右枝设为以 SRSRSR 为数据集并且 rrr 为切分轴制作出         的 kd 树。再设 r←(r+1)modnr←(r+1)modnr←(r+1)modn。(这里,我们想轮流沿着每一个维度进行分割;modnmodnmodn 是因为一共有 nnn 个维度,在         沿着最后一个维度进行分割之后再重新回到第一个维度。)

构造 KD 树的例子

上面抽象的定义和算法确实是很不好理解,举一个例子会清楚很多。首先随机在 ℝ2ℝ2R2 中随机生成 13 个点作为我们的数据集。起始的切分轴 r=0r=0r=0;这里 r=0r=0r=0 对应 xxx 轴,而 r=1r=1r=1 对应 yyy 轴。
1.png

首先先沿 xxx 座标进行切分,我们选出 xxx 座标的中位点,获取最根部节点的座标
树 1.png

并且按照该点的 x 座标将空间进行切分,所有 xxx 座标小于 6.276.276.27 的数据用于构建左枝,xxx 座标大于 6.276.276.27 的点用于构建右枝。
2.png

在下一步中 r=0+1=1mod2r=0+1=1mod2r=0+1=1mod2 对应 yyy 轴,左右两边再按照 yyy 轴的排序进行切分,中位点记载于左右枝的节点。得到下面的树,左边的xxx 是指这该层的节点都是沿 xxx 轴进行分割的。
树 2.png

空间的切分如下
3.png

下一步中 r≡1+1≡0mod2r≡1+1≡0mod2r≡1+1≡0mod2,对应 xxx 轴,所以下面再按照 xxx 座标进行排序和切分,有
树 3.png
4.png

最后每一部分都只剩一个点,将他们记在最底部的节点中。因为不再有未被记录的点,所以不再进行切分。
树 4.png
5.png

就此完成了 kd 树的构造。

KD 树上的 KNN 算法

给定一个构建于一个样本集的 kd 树,下面的算法可以寻找距离某个点 ppp 最近的 kkk 个样本。

零、设 LLL 为一个有 kkk 个空位的列表,用于保存已搜寻到的最近点。
一、根据 ppp 的座标值和每个节点的切分向下搜索(也就是说,如果树的节点是按照 xr=axr=axr=a 进行切分,并且 ppp 的 rrr 座标小于 aaa,则向左枝                  进行搜索;反之则走右枝)。
二、当达到一个底部节点时,将其标记为访问过。如果 LLL 里不足 kkk 个点,则将当前节点的特征座标加入 LLL ;如果 LLL 不为空并且当前节点                  的特征与 ppp 的距离小于 LLL 里最长的距离,则用当前特征替换掉 LLL 中离 ppp 最远的点。
三、如果当前节点不是整棵树最顶端节点,执行 (a);反之,输出 LLL,算法完成。
a.a.a. 向上爬一个节点。如果当前(向上爬之后的)节点未曾被访问过,将其标记为被访问过,然后执行 (1) 和 (2);如果当前节点被访            问过,再次执行 (a)。
1.1.1. 如果此时 LLL 里不足 kkk 个点,则将节点特征加入 LLL;如果 LLL 中已满 kkk 个点,且当前节点与 ppp 的距离小于 LLL 里最长的距离,            则用节点特征替换掉 LLL 中离最远的点。
2.2.2. 计算 ppp 和当前节点切分线的距离。如果该距离大于等于 LLL 中距离 ppp 最远的距离 并且 LLL 中已有 kkk 个点,则在切分线另一边不会有更近的点,执行             (三);如果该距离小于 LLL 中最远的距离 或者 LLL 中不足 kkk 个点,则切分线另一边可能有更近的点,因此在当前节点的另一个枝从 (一) 开始执行。

啊呃… 被这算法噎住了,赶紧喝一口下面的例子

设我们想查询的点为 p=(−1,−5)p=(−1,−5)p=(−1,−5),设距离函数是普通的 L2L2L2 距离,我们想找距离问题点最近的 k=3k=3k=3 个点。如下:
6.png

首先执行 (一),我们按照切分找到最底部节点。首先,我们在顶部开始
树 5.png

和这个节点的 xxx 轴比较一下,
findleaf1.png

ppp 的 xxx 轴更小。因此我们向左枝进行搜索:
树 7.png

这次对比 yyy 轴,
findleaf2.png

ppp 的 yyy 值更小,因此向左枝进行搜索:
树 8.png

这个节点只有一个子枝,就不需要对比了。由此找到了最底部的节点 (−4.6,−10.55)(−4.6,−10.55)(−4.6,−10.55)。
树 9.png

在二维图上是
7.png

此时我们执行 (二)。将当前结点标记为访问过,并记录下 L=[(−4.6,−10.55)]L=[(−4.6,−10.55)]L=[(−4.6,−10.55)]。啊,访问过的节点就在二叉树上显示为被划掉的好了。

然后执行 (三),嗯,不是最顶端节点。好,执行 (a),我爬。上面的是 (−6.88,−5.4)(−6.88,−5.4)(−6.88,−5.4)。
树 10.png
8.png

执行 (1),因为我们记录下的点只有一个,小于 k=3k=3k=3,所以也将当前节点记录下,有 L=[(−4.6,−10.55),(−6.88,−5.4)]L=[(−4.6,−10.55),(−6.88,−5.4)]L=[(−4.6,−10.55),(−6.88,−5.4)]。再执行 (2),因为当前节点的左枝是空的,所以直接跳过,回到步骤 (三)。(三) 看了一眼,好,不是顶部,交给你了,(a)。于是乎 (a) 又往上爬了一节。
树 11.png
9.png

(1) 说,由于还是不够三个点,于是将当前点也记录下,有 L=[(−4.6,−10.55),(−6.88,−5.4),(1.24,−2.86)]L=[(−4.6,−10.55),(−6.88,−5.4),(1.24,−2.86)]L=[(−4.6,−10.55),(−6.88,−5.4),(1.24,−2.86)]。当然,当前结点变为被访问过的。

(2) 又发现,当前节点有其他的分枝,并且经计算得出 ppp 点和 LLL 中的三个点的距离分别是 6.62,5.89,3.106.62,5.89,3.106.62,5.89,3.10,但是 ppp 和当前节点的分割线的距离只有 2.142.142.14,小于与 LLL 的最大距离:
10.png

因此,在分割线的另一端可能有更近的点。于是我们在当前结点的另一个分枝从头执行 (一)。好,我们在红线这里:
树 12.png

要用 ppp 和这个节点比较 xxx 座标:
findleaf3.png

ppp 的 xxx 座标更大,因此探索右枝 (1.75,12.26)(1.75,12.26)(1.75,12.26),并且发现右枝已经是最底部节点,因此启动 (二)。
树 13.png

经计算,(1.75,12.26)(1.75,12.26)(1.75,12.26) 与 ppp 的距离是 17.4817.4817.48,要大于 ppp 与 LLL 的距离,因此我们不将其放入记录中。
11.png

然后 (三) 判断出不是顶端节点,呼出 (a),爬。
树 14.png

(1) 出来一算,这个节点与 ppp 的距离是 4.914.914.91,要小于 ppp 与 LLL 的最大距离 6.626.626.62。
12.png

因此,我们用这个新的节点替代 LLL 中离 ppp 最远的 (−4.6,−10.55)(−4.6,−10.55)(−4.6,−10.55)。
13.png

然后 (2) 又来了,我们比对 ppp 和当前节点的分割线的距离
14.png

这个距离小于 LLL 与 ppp 的最小距离,因此我们要到当前节点的另一个枝执行 (一)。当然,那个枝只有一个点,直接到 (二)。
树 15.png

计算距离发现这个点离 ppp 比 LLL 更远,因此不进行替代。
15.png

(三) 发现不是顶点,所以呼出 (a)。我们向上爬,
图 16.png

这个是已经访问过的了,所以再来(a),
图 17.png

好,(a)再爬,
图 18.png

啊!到顶点了。所以完了吗?当然不,还没轮到 (三) 呢。现在是 (1) 的回合。

我们进行计算比对发现顶端节点与 p 的距离比 L 还要更远,因此不进行更新。
16.png

然后是 (2),计算 ppp 和分割线的距离发现也是更远。
17.png

因此也不需要检查另一个分枝。

然后执行 (三),判断当前节点是顶点,因此计算完成!输出距离 ppp 最近的三个样本是 L=[(−6.88,−5.4),(1.24,−2.86),(−2.96,−2.5)]L=[(−6.88,−5.4),(1.24,−2.86),(−2.96,−2.5)]L=[(−6.88,−5.4),(1.24,−2.86),(−2.96,−2.5)]。

结语

kd 树的 kNN 算法节约了很大的计算量(虽然这点在少量数据上很难体现),但在理解上偏于复杂,希望本篇中的实例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理解这个算法。喜欢动手的读者可以尝试自己用代码实现 kd 树算法,但也可以用现成的机器学习包 scikit-learn 来进行计算。量化课堂的 下一篇文章 就将讲解如何用 scikit-learn 进行 kNN 分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