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隐形规则(收藏)

1. “老板提供厂房、洗涤剂、自来水,让我洗煤,年薪140万,我为什么不干?煤洗不白,洗白了卖不出利润,管我屁事儿!”
——某网站职业经理对从美国哈佛回来的同学如是说。

2. “投资120万,一年能挣1000万的项目,肯定是个大陷阱,要么是还有附加条件,要么是“钓鱼工程”。否则,人家可以去找500%的高利贷,一年下来还本付息720万,还可净挣280万。”
——1992年说这种话是清醒的,2002年还在说这种话是可悲的。

3. “船小好调头,不错。但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可能大船正好可以闯过去,小船却只能调头。所以,小船调头的成功与失败,对大船并没有普遍意义。”
——不是“大船好,还是小船好”的问题,而是谁来当“船老大”的问题。

4. “企业经营上的成功需要N个因素,而失败则往往只要一个关键的因素就足够了。”
——每个成功企业的“N”都是不一样的,而不成功的企业“N-(N-1)”也不一样。

5. “企业就像一棵果树,从栽种到收获,最重要的是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和对成长期的耐心。”
——基因生物工程的思维模式早就被运用于资本运营上了。

6. “民营企业搞多元化的最大问题是,它并不必然形成竞争,却往往使大家以亏损项目的各项指标为参照。每个项目都可以从比自己差的项目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说词。”
——中小国有企业之间的逆向相互攀比,是加速其退出历史舞台的深刻原因。

7. “他先是说:只要投350万就够了,吓走了一批投不起或是看不起这个项目的人;他后来又说:其实250万也可以,又吓走了另一批投得起也看得起,但觉得投资一个项目怎么就这么没谱儿的人。”
——他可能先前是说谎,也可能后来是说谎,还可能一直在说谎。

8. “投在股市上的钱再缩水,他还会留下一点,你投资实业,可能赔个精光,所以,炒股的风险相对还是要小一些。”
——只要不是用自己的钱去冒风险,什么项目都可以找到上马的理由。

9. “你让他交利润,他说交不了;你说那就关了吧,他说这真是有点可惜,而且还可能有不少官司。”
——把一个项目做成“鸡肋”,这是由经理人“玩过程”,而所有者“担结果”的一种“现在企业”玩儿法。

10. “说好这里的水是99°,请人来加1°,就可以大功告成。结果人家来了,加了1°之后,却发现这水才只有30°,你猜这个结果会是怎样?”
——商人必须为市场的不确定承担各种后果,同时也会为确定的条款不兑现而反目为仇。

11. “说好了半年之内投资3000万,结果一年下来,只投了500万。经营者说,你欠我2500万,投资者说你花掉我500万,我还没审计你呢!”
——是因为经理人不行,所以投资不到位,还是由于投资不到位,使经理人变得不行了?这样的事有得扯皮。

12. “先吃上一点毒药,这样能够避免被人类捕杀。这是‘聪明的鱼’对付人的办法。”
——非规范不失为一种防止恶意收购的有效手段。

13. “对银行行长,你可以说你挣过很多钱,手头的项目还可以挣更多的钱。但一定要注意,行长旁边如果坐着税务局长,你可不能瞎说。”
——吹牛也有上税的时候。

14. “所谓经营,就是创造资产增值的可能;所谓管理,就是降低保护资产的成本。”
——经营能力说到底只是一种可能,管理水平却永远都与成本相联系。

15. “企业家在‘猜’市场的时候,并不希望他的相关利益者也在‘猜’他。”
——在实现市场预期之前,合作者之间必须建立可预期的分工。

16. “总不会有人买一部‘奔驰’车来,改装成‘夏利’去卖,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创自己品牌吧?”
——“挂羊头卖狗肉”,是理性行为;“挂狗头卖羊肉”是傻子行为。

17. “干什么行当都能挣钱,就是不能去做‘开着大奔驰去卖小白菜’的项目。”
——问君曾有几多民营企业,是栽在“摆谱”和“造势”的成本过高上的?

18. “骑自行车急速下坡的时候,如果急刹车,将是前滚翻,而急转弯,则会侧空翻。”
——企业一旦进入疯狂扩张,人们很难阻止企业家的非理性行为。

19. “衬衫厂建了一半,发现织布更挣钱,于是转而投资办织布厂,织布厂刚筹备好,发现种棉花来钱更快,而且没有风险,于是,又是买地又是请农艺师,农艺师才报到,发现办农校肯定更有前途……”
—— 一些民营企业就是这样走向多元化,并最终找不着北的。

20. “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于:是买的成本高,还是造的成本高。”
——要喝一杯牛奶,何必非要去养一头奶牛?

21. “找准切入点,并在时机、角度、速度、力度、节奏的把握上都恰到好处,才是企业成功的真正秘诀。”
——上帝为成功设定的未知数常常超出人们的想像。

22. “当市场发生变化,不如此这般,则结果会更差,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把已有的投资作为‘沉没成本’来看待。”
——经营决策往往是在边际上权衡得失。

23. “歪打正着之后,不能夸歪打,更不能再打歪。运气不值得炫耀,因为它没有必然的可复制性。”
——“守株待兔”不是愿望错了,而是预期错了。

24. “当一个项目到了骑虎难下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卖给那个拍着胸脯叫得最凶、坚持要上马的人。”
——当明白了“做成了是自己的,做败了自己承担全部责任”的时候,市场规则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5. “如果想通过收购企业来挣钱,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有什么优势。”
——自己有鸡蛋,才好去跟做馒头的人谈怎么共同做蛋糕的问题。

26. “把马买回来了,说是得再买一个好的鞍,这匹马才能骑,可是把鞍买回来之后,又说这个鞍配在驴背上更合适,所以,最好还得再买一条驴回来,免得这个鞍闲置了。”
——做企业的人最怕的就是被人带进这样的怪圈。

27. “一块地本来很好卖,可是盖了几栋房子之后,反而不好卖了。”
——投资与投钱不是一回事。

28. “让你买一台拖拉机回来耕地,你可好,什么优惠了30万,买了一辆奔驰回来,还ABS,带安全气囊,这是办的什么事儿!”
——总裁臭骂总经理时的比喻。

29. “请搬家公司,只要200元。而请朋友搬家,吃一餐饭,少说也要300元,而且还欠一份人情。”
——叫朋友到公司来做事,千万别说“请你来帮我”,而是要事先讲好规则。

30. “要么是你没有经营能力,挣不着钱;要么是你缺乏职业道德,把挣的钱私吞了。你自己说,是哪一种情况?”
——分公司亏损时,经理人面对总部审计时的两难选择。

31. “可替代的产品是最具竞争的产品,而最具竞争性的产品,也就是最具风险的产品;可替代的岗位是最具竞争性的岗位,而最具竞争性的岗位,也就是最具风险的岗位。”
——不可替代性是企业也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32. “中国人喜欢说:生意不成情义在;外国人认为,生意场上,讲的是信用,不应该把情义搅和进来。”
——情义其实比信用更贵,所以轻易不要把情义搭到交易价格中去。

33. “生意场上不能不讲情义,但也不要太信情义。”
——情义是个包装,产品不能赤裸裸,包装也不能太精致。

34. “如果社会风气是急功近利的,那么企业就只好去做短平快的项目;如果企业去做短平快的项目,那么员工就只好选择短期行为。”
——当“浮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企业就只能是一棵“浮萍”,而不是一株“大树”。

35. “杀熟的快感总是很容易即刻转变为对陌生人的惆怅。”
——经济学家说这话时或许忘了,此刻陌生人早已杀熟完毕。

36. “搞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如同没见过足球的人,第一次参加足球比赛一样,而且上阵之后,才发现组织者也只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边定规则,边做裁判,急了,还不时上来踢两脚。”
——继续留在场上的人,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他们的运气真好。而被罚下场的人当中,真有些人是很冤的。

37. “活着,或者死去!市场每一天都不厌其烦地对企业敲响这样的警钟。”
——必死与不愿意死,是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也是困扰企业的永恒话题。

38. “企业是人与人进行合作的平台,人们通过在这个平台上的合作,实现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满足精神上的成就感。”
——你看,挣钱与办企业就不是一档子事儿。

39. “是谁剪掉了中国男人的长辫子?”
——如果没有外部压力,中国的企业是不会成功的。

40. “合作是在快乐中进行的交易,分手也是交易,但往往没有快乐的旋律与之相伴。”
——在合作之前,不妨做做小人,分手的时候才来当君子,这可能是个好办法。

41. “合作各方存在一定量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对背叛是一种威慑。”
——当不知道别人手里到底还有什么牌的时候,谁都不敢轻易地乱出牌。

42. “占便宜只是博弈的阶段性结果,所以,重要的是接下来还能不能保持这种均衡。”
——如果上半夜把自己的利益都想好了,那么下半夜就得想想别人的利益,因为在合作中,自己的利益往往取决于别人的心态如何。

43. “给是一种施舍,而让却是一种绅士风度,所以,大多数人都愿意与绅士合作。”
——占尽了别人的便宜,自己反而失去了风度。

44. “有的文章写出来是给看得懂的人看的,有的文章写出来是给看不懂的人看的。”
——分工造成信息不对称之后,利益往往就藏在别人看不懂的事情里面。

45.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教师这种职业之所以能够永远存在下去,是因为教师用于市场交换的资源,在交换中并没有任何损失。”
——防止自身贬值的最好办法是教学相长。

46. “好的公司在国外上市,差的公司在国内上市,中国人连用资本爱国的权力都被剥夺了。”
——漂亮的姑娘嫁出去,是从“优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47. “中国8万多亿元的居民存款在八次降息中没啥动静,而境外融资却那么红火。中国老百姓的钱就不是钱吗?”
——国际资本市场上的1个亿与中国股民手中的1个亿,对中国企业的控制力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这不是钱的问题。

48. “在私有财产得不到宪法的保护的情况下,个人资本进入股市并不能催生出资本市场对企业经理人的监督机制。”
——如果“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话,股民是爷爷的爷爷。

49. “在没有产权的地方,就没有正义可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还没有几位民营企业家,敢说自己是为了正义才维护产权的。

50. “只有市场才真正把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结合在了一起,因为产权制度的本意是允许所有者胡来的制度。”
——用市场的方式让某些暴发户退出市场,是比任何行政手段都节省成本,并且文明得多的剥夺方式。

51. “买方的理性终会使欺骗的成本不断上涨,一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不仅使欺骗变得无利可图,甚至要冒巨大的风险。” ——林肯可是没有说过:只要不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你就可能获得成功。

52. “每个企业都知道,不死不活比死了更难受。而且,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如果有太多的不死不活的企业,那么,这个市场就是一个不健康的市场。”
——通过破产来解决企业的安乐死问题,正是体现了人类在制度安排上的某种智慧。

53. “合作的基础必然是有效率的分工,即不同的人力资源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实现最优配置,并由此实现多赢的局面。”
——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合作本质,就是实现多赢。

54. “知识分子下海之后,有一个共同的毛病,他会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要下海?’即使他不问自己,他周边的人也要问他。一直到有一天,他对这个问题已经麻木了为止。”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55. “正因为市场经济逼迫着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前途负责,所以,这种制度安排才比其它制度显得更有活力。”
——市场经济以自身的运行规律告诉人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56. “武术从防身变为健身,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保护产权的成本是市场规范程度的重要经济指标。

57. “通过一次次的吃饭、送礼、套近乎,先把陌生人变成‘熟人’,然后再决定是否做生意。这种费用开支构成了中国企业的一项特殊的交易成本。”
——“情大于理,理大于法”的思维惯性,仍然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58. “给我一个许诺,一个也许永远不能兑现的许诺;给我一个希望,一个像绝望一样无望的希望;如果你给了我这么多,我还在黑暗中徘徊,那就再给我一个梦想吧——一个能穿透黑暗照亮你和我的梦想。”
——你猜,这诗是写给商人的,还是写给情人的?

59. “买书的成本其实不只是书的价钱,还包括读书的时间。一本20元的书如果要花4个小时读完的话,那么,月薪÷22÷8×4+20,就是投资这本书的成本。”
——买错了书不要紧,看错了书才是更大的损失。正如,找错了人不要紧,用错了人才是真正的麻烦。

60. “卖掉了之后,还会有的东西,你才能拿去卖。”
——尊严与信用是不能卖的。

61. “说话不算数,签字算数;横签不算数,竖签算数。”
——听完总裁这样交待之后,财务主管想起一句话:“大事从道,小事从权。”

62. “为什么企业的一些规范到了约束老板的时候,就成了一张废纸?”
——“规范”这个词的本意是“应然”,而不是“必然”。

63. “再好的工事,如果没有士兵,或是没有忠诚的士兵把守,则形同虚设;而再优秀的士兵,如果只能赤膊上阵,也只好落得悲壮的下场。”
——关于是靠制度还是靠“人盯人”进行监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

64.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相信任何人,而要相信制度;制度是需要成本的,至少包括监督的成本和执行惩罚的成本,所以,也不要相信制度万能。”
——企业家的两门必修课是:《理性》与《成本》。

65. “监督的成本包括人力财力的花费、抵触与摩擦的损失,以及对监督的监督的费用。所以,不要让能力差的人去监督能力强的人,因为能力差的人,知道自己能力不济,于是,往往在‘忠诚’上下功夫,从而生出强烈的把事情办到绝路上的动机。”
—— 一些民营企业在建立监督机制时,并不是把问题都想清楚了。

66. “疑人不用还得用,用人不疑难不疑。”
——在“全知”与“无知”之间才需要信任。

67. “规范管理当然得强调‘大事不糊涂,小事也计较’。”
——关键还在于“水至清”和“人至察”的成本太高。

68. “眼线暴露的时候,最尴尬的是派眼线的人,因为想做君子却做了小人,何况愿意做眼线的人难免不带有一点小人心态。”
——制度监督的好处是先小人后君子。

69. “双重领导和越级指挥的危害性在于,被领导者可能从制度的缝隙中找到更大的自由空间。”
——当一个奴隶有了三个主人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自由人了。

70. “如果我没有问你,你可以不告诉我,因为你或许有你的难处,但我已经问到你了,你就不能对我撒谎。也就是说,你可以知情不报,但你不能当面撒谎。”
——总裁当着办公室主任的面对司机如是说。

71. “与遵守制度的人合作,既节省了因疑心而耗费的精力,也避免了因轻信而造成的风险。”
——好的制度,坏人做坏事,他是傻瓜;不好的制度,好人不做坏事,也被当做傻瓜。

72. “在串联电路上,只要有一个坏灯泡,整个线路的灯就都不亮,所以一旦出事,你无法判断有几盏灯、是哪盏灯坏了;在并联电路上各灯泡互不影响,哪盏不亮就是哪盏坏了。”
——企业管理有的时候玩的也是这一类电工活。

73. “听多数人的意见,与少数人商量,最后一个人说了算。”
——在企业,开明的专制比民主制度的成本低得多,而民主制度又比独断专行的风险低得多。

74. “核心层要统一,中高层要稳定,基层要流动,这是企业最佳的运行状态。”
——在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但在能力和作用上,人与人又是不同的。

75. “制度之所以能够保障企业内部的有效率的分工和多赢的合作,是因为制度在明确彼此责权利的同时,建立起了人们相互间的信用,并由此形成了对未来的良好预期。”
——从制度上强化危机意识,并不是要打破人们的合理预期。

76. “制度的失败往往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被制度的漏洞颠覆;二是,制度被自身的双重标准击毁。”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77. “让总经理聘任副总经理,再让副总经理考核总经理,然后让他们共同为企业的效益承担责任,这是所有者拿自己的钱在开玩笑。”
——地球人都知道:你不可能让刀刃削自己的把。

78. “一个企业制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把那些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当然的东西列入了制度约束的范畴。”
——强调不许随地吐痰的企业是好企业,还是差企业?

79. “腐败的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人:一是行使‘非法攫取权’的人,二是行使‘合法伤害权’的人。”
——攫取永远都要比获取容易,敲诈永远都要比劳动容易。

80. “换人的风险,既包括如果新人还不如旧人,也包括被换下来的人因此而坏你的事。”
——农村谚语:旧缸破了换新缸,新缸没有旧缸光。

81. “用心与用脑是不同的,用心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用脑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技术创新解决的是生产成本的问题,而制度创新解决的是交易成本的问题。

82. “我做好一根绳套,一头套在我的脖子上,一头交在你的手里,这样你就没有理由不信任我了,是不是?这根绳子10米长,短了我不愿意,长了你可能不干。你不要信任我,就信任这根绳子吧。”
——职业经理在应聘时对老板如是说。

83. “企业家对规范管理体系的信任,极大地依赖于“信任”在关键点上被抹去,而以不信任任何人的制度代替。”
——在关键的地方你让人家睡不香,人家也会让你睡不好,所以,不信任,就会得到信任。

84. “中国大陆的民营企业是从不规范中走过来的,所以,规范民营企业实在是一件‘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
——研究“优生”重要,还是研究“长生不老”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85. “企业的灰色收入多半只能用灰色的方式分配,而灰色分配必然采取暗箱操作,凡是暗箱操作的事情,在参与者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必然引起各种猜忌,并同时形成滋生腐败的土壤。”
——“改良土壤”的成本,因为是延期支付的,所以,人们在事先并不重视它,而一旦到了非支付不可的时候,它已经是个很大的数了。

86. “把受聘当做一种交易,虽然缺少一点含情脉脉,但往往要比用哥儿们义气来讨一个“分封”要好上几十倍,因为这样给彼此未来的正常关系留下更大的友谊空间。”
——按市场规则组建的家庭,最大的好处是离婚方便,但是中国人对此不以为然。

87. “如果听汇报的机会成本大到不如自己去做这件事的话,那么只好立即换人,或是自己去做。”
——乐于在听下级汇报的过程中,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的人,往往是因为有人为他做错的事买单。

88. “每一个人才的优势加在一起,不一定能形成整体的优势。”
——同样的分子结构,可以是金刚石,也可以是石墨。

89. “有些不称职的人之所以没有被撤换,完全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比他更强的人,或者说是撤换的成本大于不撤换的成本。”
——运气偶尔也会降临到庸人的头上。

90. “你把我当道具来玩,我就把你的企业当过程来玩。”
——锤子、剪刀、布,一物降一物。

91. “没有不负责任的自由,也没有不给自由的责任,正如权利与义务是互补的一样。”
——自由、责任、权利、义务,是所有权者与经营者讨价还价的四个标的物。

92. “分工能够提高效率,然而,分工也必然地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依靠制度来保障分工与合作带来的好处。”
——人们并不强求与总统信息对称,只希望与总统共享国家进步与发展的实惠。

93. “不答应,得罪人,答应了不给,更得罪人。”
——最希望使用“时间暂停键”的,是那些轻易承诺的人。

94. “应聘者往往以自己的机会成本作为重要参照,提出自己的收入要求;招聘者往往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确定应聘者的收入标准。”
——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并要实现均衡价格,当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95. “要表扬人的时候,你可以说,管理是以激励为主的;要批评人的时候,你可以说,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讲不得了。”
——不仅要辩证地看问题,而且要辩证地说事儿,才能成为好领导。

96. “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人类不把绝大多数的日常行为不加思考地融入‘习惯’,并且把这些习惯传承下去,那么,社会将无法维持哪怕是一天的正常生活。”
——习惯势力既是企业文化的敌人,也是企业文化的朋友。

97. “靠行政等级制维系的组织和靠血缘、亲缘维系的组织,是中国人比较擅长的两种组织形式,相比之下,利用自由契约的市场组织形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有点陌生,因此,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必然地要承担起文化创新的使命,既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又不能拘泥于传统。”
——不要试图抓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也别忘了河里的水每天都在流动。

98. “写在纸上的规则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
——“必须打领带上班”是制度,“不穿背心来上班”是文化,而“打赤膊上班”,那是病人。

99. “文化中‘可言喻’而‘不言喻’的是‘显规则’,‘不可言喻’而‘不言喻’的是‘隐规则’”
——什么是“可以说不可以做”,什么是“可以做而不可以说”,这是一门学问。

100. “东西方文化的汇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精神渴望与物质追求的交织,构成了中国企业文化多重合奏的交响乐章。”
——我们在企业文化上的困惑,不是源于没有可借鉴的东西,而是源于有太多可借鉴的东西,却没有一件能上得了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