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思維和習慣-摘錄自《習慣的力量》

作者:人月神話
來源:http://blog.sina.com.cn/u/493a8455010008ar

習慣的定義
 
 a.一種重複性的、通常爲無意識的日常行爲規律,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爲不斷重複而獲得;b.思維和性格的某種傾向;
 c.一種習慣性的態度和行爲。—《美國傳統詞典》
d.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奧維德
 
 毫無疑問,人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
 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和慣性。想想看,我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都只是習慣而已!我們幾點鐘起牀,怎麼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喫早餐,駕車上班等等,一天之內上演着幾百種習慣。然而,習慣還並不僅僅是日常慣例那麼簡單,它的影響十分深遠。如果不加控制,習慣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撓頭、握筆姿式以及雙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關係到身體健康的事,比如,喫什麼,喫多少,何時喫,運動項目是什麼,鍛鍊時間長短,多久鍛鍊一次等等。甚至我們與朋友交往,與家人和同事如何相處都是基於我們的習慣。再說得深一點,甚至連我們的性格都是習慣使然。
牧師華理克(Rick Warren)在他的作品《目標驅動生活》(The Purpose Driven Life)中有這樣的論述:“性格其實就是習慣的總和,就是你習慣性的表現。”關於習慣成就性格的說法並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稱:“正是一些長期的好習慣加上臨時的行動才構成了美德。”
 習慣實際上不僅僅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許多心理學家都一致認爲,實際上正是習慣引導着整個社會結構的心理機制的改變。19世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如此寫道:
 習慣就像一隻巨大的飛輪……正是它,使得那些從事最艱苦、最乏味職業的人們沒有拋棄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註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選擇的範疇內與生活展開搏鬥,併爲那些自己雖然並不認同,但卻別無他選的某種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它,把不同的社會階層清晰地區分開來……
 哪怕只有25歲,你也能夠在這個年輕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來的推銷員,醫生,律師,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話,你也能夠從中分辨出細微的主觀思維模式,以及特定的行爲方式。而這些都在表明,他們總有一天逃不過某種命運,就像是衣袖上會出現的褶子一樣。我們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難改變,不過,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詹姆斯不僅注意到習慣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響整個社會的架構,同時,他也指出了改變習慣的艱鉅和不易。
習慣的力量如此巨大,這恐怕早已是衆所周知的事情了。“It is notorious how powerful is the force of hatit.”
——查爾斯?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物種起源》的作者
 甚至是教會的教義改革,以及國家的憲法變革,都比改掉我們身上哪怕最細小的壞習慣容易得多。“It is generally felt to be a far easier thing to reform the constitution in Church and State than to reform the least of our own bad habits.”
——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信仰的力量》的作者
 那麼,習慣爲什麼如此難以改變呢?就因爲它們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這便是我們僅用顯意識幾乎無法改變習慣的本質原因。顯意識的活動僅在我們警覺時起作用,在我們清醒和防備時能夠戰勝潛意識。顯意識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時哨兵開始打盹兒了,潛意識就當政了。因爲,潛意識從不入睡,它永遠靜靜地存在,靜靜地等待顯意識哨兵開小差。
走老路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開車前設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卻不知不覺行駛到別的地方。就拿我來說,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條路線,而最近一段時間,途中因爲施工經常導致交通堵塞,於是,我有意識地爲自己規劃了另一條行車路線。然而不幸的是,我還是很多次走上了擁堵的老路。
 這種“走老路”的習慣,便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它就像是我的自動導航員。在匆匆忙忙的早晨,我的顯意識思維早已被無數的工作計劃、任務和其它緊要的事佔得滿滿當當,於是,我的自動導航員(即我的潛意識)便輕易地取得了控制權,並指揮着我駛上以往上班的老路。
 顯然,“走老路”對我的意識來說顯得更自然,更節省精力,也就是說,除非我必須調整自己的潛意識(即習慣),否則,我將毫不遲疑地重複類似的選擇。
 的確,儘管我已經有意識地注意到了惡劣的交通路況,以及照老路行駛必然造成上班遲到的現實,但是,在我的潛意識還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之前,我便只有面對這樣的困境:因爲我的潛意識掌控了我的方向盤而選擇了老路,當然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擁堵的隊伍當中長噓短嘆了。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改變習慣(潛意識)纔是問題的關鍵。我們要有意識地與潛意識進行溝通與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才能生成一套新的潛意識的運行程序。
心理學第101守則
 只有主動去改變潛意識,我們的生活纔有可能發生改變,否則,我們只會繼續那種我們以往一點一滴構築起來的生活方式.“Nothing will happen to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onsciously step in and start to work with your subconscious mind,otherwise, you w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pattern you have built up.”
——梅瑞德?曼恩(Mildred Mann)
顯意識與潛意識
 試想,你的思維由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構成:顯意識和潛意識。顯意識便是你的知覺,它負責思考、推理、計算、計劃或設定目標。潛意識則是各種事物的倉庫,你過去的經歷和經驗便在此存放。你的記憶,情感,信仰,價值觀,當然,還有你的習慣,統統構成了你的潛意識。
習慣的力量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師與他年輕的學生一起在樹林裏散步。教師突然停了下來,並仔細看着身邊的4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剛剛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經算得上挺拔的小樹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盤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葉茂盛,差不多與年輕學生一樣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樹,年輕學生幾乎看不到它的樹冠。
 老師指着第一株植物對他的年輕學生說:“把它拔起來。”年輕學生用手指輕鬆地拔出了幼苗。
“現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輕學生聽從老師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將樹苗連根拔起。
“好了,現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輕學生先用一隻手進行了嘗試,然後改用雙手全力以赴。最後,樹木終於倒在了筋疲力盡的年輕學生的腳下。
“好的”,老教師接着說道,“去試一試那棵橡樹吧。”
 年輕學生擡頭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樹,想了想自己剛纔拔那棵小得多的樹木時已然筋疲力盡,所以他拒絕了教師的提議,甚至沒有去做任何嘗試。
 “我的孩子”,老師嘆了一口氣說道,“你的舉動恰恰告訴你,習慣對生活的影響是多麼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們的習慣一樣,越根基雄厚,就越難以根除。的確,故事中的橡樹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習慣那樣令人生畏,讓人甚至憚於去嘗試改變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習慣比另一些習慣更難以改變。這一點,不僅壞習慣如此,好習慣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一旦好習慣養成了,它們也會像故事中的橡樹那樣,牢固而忠誠。在習慣由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習慣被重複的次數越來越多,存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它們也越來越像一個自動裝置,越來越難以改變。
習慣與上癮
 值得注意的是,“習慣”有別於“上癮”。在通行的詞典裏,“習慣”的同義詞是“傾向”、“趨勢”、以及“日常行爲規律”等;而“上癮”的同義詞則是“變態的固執”、“藥物依賴”、以及“沉迷”等等。顯然,二者差別顯著。
 通常,“習慣”和“上癮”有些聯繫,而又相互獨立。舉例來說,當我們試圖戒菸的時候,如果能認識到吸菸不僅是一種習慣,同時還是一種上癮行爲時,無疑將有助於我們成功地戒菸。在吸菸的行爲裏,上癮源自對尼古丁的化學依賴,這之外的就是一種習慣了。每一個菸民吸菸的習慣和上癮的程度都不盡相同,但是,要想成功戒菸,不論是吸菸的習慣,還是吸菸的化學依賴,都必須同時加以根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