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中科院計算所副研究員劉俊明:爲何看不到中文編程的需求和優勢?

剛看到 @IT人劉俊明 的頭條文章《爲何國內IT行業沒有廣泛採用中文編程語言》(不知爲何知乎號未發此文)。作者身爲中科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是如何用寥寥數百字來闡述這個大題目呢?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重點:

  1. “國際化”
  2. 生態難構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重點:

  1. 沒有新的應用場景,難以產生新的編程語言
  2. 行業領域巨頭才能夠整合資源開發編程語言

首先,雖說題目的主語是“國內IT業”,此文幾乎絲毫未從國內 IT 業的角度分析需求,而是將唯一一點中文編程語言“缺乏”的特性——“國際化”拿出來作爲中文編程語言不符需求的佐證。

且不論公司或項目的“國際化”是否就必須沿用英文編程語言,也不論中文編程語言是否能爲國際化開發出相應的語言特性,現實是——國內項目有國外開發者參與的比例極小。對於佔絕大多數的僅有國內開發者參與的項目來說,使用中文編程(包括在英文編程語言開發中使用中文命名標識符)完全沒有硬性障礙。如果作者連這顯而易見的現狀也不瞭解,何來的底氣討論“國內 IT 業”呢?

還必須指出,作者似乎將 IT 業與互聯網行業畫了等號。而實際上信息技術產業遠遠超越互聯網範疇,比如各種國內行業相關的專業軟件,在開發時就經常出現很難用英文恰當命名中文術語的情況。這正是中文命名就可以立刻大展拳腳的領域。

至於 2、3、4 則不值一駁。只要對編程語言現狀有所瞭解,就該知道在已有應用場景下、藉助現有語言的生態、對現有語言特性改進演化而產生的新英文編程語言比比皆是,當然也有並非行業巨頭開發的。憑什麼中文編程語言就不能走這條已經過充分檢驗、大有成功先例的路?用這樣站不住腳的理由,讓人無法不懷疑作者對編程語言常識和業界進展的瞭解程度。

即便指的是中文 API,早在近二十年前就由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創建了易語言,並倚靠社區力量完成了桌面等領域的全套常用 API 以及包含中文開發輔助功能的 IDE,至今仍有大批忠實用戶。作者即使對其不熟悉也應有所耳聞,不作調查就發出如此言論是嚴謹治學態度嗎?

作者的偏頗之詞雖然令人瞠目,但正反映了一個社會現實:中文編程的內涵、作用和意義幾乎從問世起就被網絡謠言和段子歪曲、抹黑,以至於外行人和新手聽到這個詞就下意識地棄之如敝履。久而久之,如作者這樣應該更加理性客觀的專業人士也難免隨波逐流。

就像簡單的中文命名標識符就能立竿見影地改進代碼可讀性、提高開發效率、降低維護成本,雖然在開發者社區已經是廣爲人知的常識,但在某些高校、培訓機構的老師口中仍是禁區,不但避而不談常用編程語言都支持中文命名,甚至看到學生如此實踐還橫加阻攔。

在此,希望學界能正視業界對中文編程的巨大需求,共同實踐研究相關技術,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貶低唱衰。

因爲,你們揹負着下一代業界人才的教育重任,而中文編程,不能、也絕不會再被耽誤二十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