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審美談》第二十章/確定與不確定-22

2020-07-05


這一章,對我來說是塊難啃的骨頭,是我對於先生闡述的內容有些不解。先生說“虛實關係,也就是藝術表現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那樣的對立統一的關係。也許因爲藝術形象的確定性是相對的,也許因爲審美主體的感受有能動性,人們對於同一樣作品的內容可能引起不盡相同以至對立的理解。”

對於這段話的後半部分,我完全贊同。但是,說虛實關係,也就是藝術表現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我不太同意,或許是我理解不到位。

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一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正像我不能理解先生的論述一樣。

我理解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是指,在藝術作品中一個人物形象,他身上可能包含了多種元素,不能用單一的觀點去解讀,這就是人物的不確定性。再有,就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時期對於同一人物的理解,都會存在差異。不一定是對還是錯,只是理解不同而已。但是對於許多具有普世價值的,大致理解應當大致相同。或許這就是確定性,即:真善美的形象,都是認可的。因此,這些與虛實沒有關係。

寫作中的虛實,往往是一種寫作手法,有實寫,也有虛寫,根據作品具體的要求,選擇虛實不同的寫作方法。

【書中摘要】

魯迅對於審美感受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作過如下值得重視的描述:“文學雖然有普遍性,但因讀者的體驗的不同而有變化,讀者倘若沒有類似的體驗,它也就失去了效力。”

【個人理解】

還是拿《紅樓夢》舉例子。不同的時期,對於《紅樓夢》的理解是不同的,這裏面暗含了生活閱歷對作品的理解,生活閱歷越豐富,經歷的事情越多,理解往往越深刻。過去讀《紅樓夢》重點在看寶黛釵三人的戀愛關係,看他們成天膩膩歪歪地吵架,今天寶釵耍了心眼,明天黛玉犯了小性,不懂得《紅樓夢》真正的好。

隨着年齡的增長,對《紅樓夢》有了不同的理解,《紅樓夢》是部大書,內容非常廣闊,是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一部“文化小說”,有着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內涵。詩詞歌賦、匾額楹聯、園林建築、飲食餐具、服裝首飾等等都有極其細緻的描寫。

曹雪芹是一位小說家,但讓我們看到他驚人的才華和高深的文化素養,將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離合悲歡,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賈家的人們是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喫飯,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禮數相接,如何舉止行爲,他們的喜悅,他們的悲傷,他們的情趣,他們的遭逢,他們的命運,從《紅樓夢》中,從曹雪芹筆下,一一展現出來。有人說,《紅樓夢》是一部清朝末年社會的百科全書一點都不爲過。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王熙鳳,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每一個人的經歷不同,讀出的味道也不同。

曾經有人在某大學裏做過一次調查,調查問卷中問是喜歡林黛玉,還是喜歡薛寶釵?只能二選一,並說明理由。結果有70%的男生說喜歡薛寶釵,而65%的女生說喜歡林黛玉。男生喜歡薛寶釵的理由是,薛寶釵既漂亮,又大氣,沒那麼多事。相反,林黛玉太小心眼,太愛鬧脾氣了。女生們則說,薛寶釵心機太重,在寶玉和黛玉之間橫叉一槓子。這個現象很有意思,這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的。男生將喜歡與不喜歡同找未來自己的另一半結合起來了,而女生則多是站在黛玉的角度上,從同情黛玉出發,對薛寶釵做出的價值判斷。不同的立場,價值判斷就各不相同。假定男女生的比例正好是各佔50%,那麼總體而言,對於黛玉和寶釵她們喜歡的程度是差不多的。

臺灣大學的歐麗娟教授曾經說過,不要戴着有色眼鏡去看待《紅樓夢》中的人物,作者對於他們沒有偏好,他們不過是社會大舞臺上不同的角色而已。

當然,這只是歐麗娟教授的個人觀點,而《紅樓夢》的讀者,或多或少都會帶着個人的主觀傾向對自己喜愛或厭惡的人物做出價值判斷。

【核心內容】

一切藝術都有一定的思想內容,但它表現形式不是直白或赤裸裸地的,它需要通過欣賞者去體味,甚至去挖掘,其中包含了確定和不確定的內容。


(圖片自來網絡)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