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哥的私房菜基礎篇讀書筆記

1、電腦or服務器,是由一堆硬件組成,不同的硬件提供不同的功能,主要的有cpu、內存、硬盤、網卡、顯卡、聲卡等,其中cpu是核心計算單元,內存是給cpu直接輸送數據的,硬盤是存儲數據的,網卡是提供網絡服務的,顯卡則提供圖形界面的顯示效果;cpu的控制單元來控制這些硬件設備;不同的作用的主機,所需要的配置也不一樣,根據需要來定製;

2、操作系統是一套操作硬件的程序集合,提供接口給終端用戶,使得用戶具有了可直接操作硬件的基礎;不同的硬件結構需要搭配不同的操作系統,操作系統一般向下兼容;linux操作系統主要的特性提現在穩定、網絡性能等方面;

3、在linux中,硬盤是一個物理設備,首先需要對其進行分區,分區後纔可掛載到某個目錄下;磁盤分區時,主要和延展分區一共是4個,超過4個的就是延展分區中隔離出來的邏輯分區了,其序號(sda1、sda2、、)代表在開機時的加載順序;

4、根據該linux主機的需求(做什麼服務用)來選擇主機硬件和進行磁盤分區和掛載,掛載點一般/boot(默認會排在第一個,即sda1)、/、/home、/swap四個,根據需要/usr、/var或者自定義進行其他的掛載;

5、一般的,使用普通用戶進行登錄,需要切換時再使用root

6、若忘記root密碼,則切換到單用戶模式進行重置,步驟爲在重啓後開機數秒時按任意鍵,然後按e進入頁面後選擇kenel再按e,輸入singal,回車後再按b,輸入passwd命令來重置密碼;

7、命令行記錄

(1)命令在一行顯示不全時,使用\來換下一行;

(2)/搜索,n向上顯示下一個關鍵詞,N向上顯示上一個關鍵詞

8、網絡數據包傳遞

(1)mac:是一種數據封包方式,表頭記錄的主要爲該封包的mac地址,在同一個網段內的主機之間的數據包傳遞是採用mac數據包直接傳遞的;也作爲網卡的物理地址的代稱;

(2)IP:一種數據封包方式,表頭主要記錄的爲該封包的IP地址,需要裝進mac封包中;也作爲主機IP地址的代稱;

(3)子網:默認的三種類型的子網,範圍太大,廣播時尋址效率也較低;因此可以採用子網掩碼來單獨劃分子網;子網掩碼的簡單理解是,net_id全部被用完,則用1表示,host_id都沒有使用,則用0表示;一個子網內,host_id全爲0(即最小的)和全爲1(即最大的),此時該host_id不可用,因此一個子網,其host_id的實際範圍在1~254之間;

PS:舉例,192.168.10.100/25 與 192.168.10.200/25,計算得知,前面25位爲net_id,後面7位對應的最大值(全爲1時)爲127,因此,前面一個子網爲192.168.10.0~192.168.10.126,後一個子網爲192.168.10.128~192.168.10.254,不是一個網段;

注意:這裏的意思,根據一個網址和子網掩碼是可以計算出這個子網的,因爲起始爲全爲0且不可用,結束爲全爲1且不可用,而192.168.10.100/25,則表示192.168.10.100~192.168.10.126這個範圍的所有IP之意;

(4)物理網段:通過網絡媒介(如交換機或者集線器)連接起來的主機,在實體上是連接在一起的,則成爲在一個物理網段內;

(5)網段:在一個物理網段內,通過IP的配置可以配置爲不同的網段;在同一網段內的主機都可以透過 MAC 訊框的格式傳遞數據,並透過 ARP 協議與廣播封包 (broadcast) 取得 MAC 與 IP 的對應後,直接利用 MAC 訊框傳遞數據;不同網段內的主機不可通過mac地址進行傳遞數據包,必須經過路由;

(6)路由器:路由器是提供數據包轉發的設備,一般都是配置兩個IP,分別屬於兩個網段,來使得網段A內的某主機可以連接到網段B的某主機,其原理類似於如下

若 Network A(192.168.0.0/24) 與 Network B(192.168.1.0/24) ,其是不同網段,所以 PC01 與 PC11 是不能互通數據的。不過, PC01 與 PC11 是如何知道他們兩個不在同一個網段內?呵呵!這當然是透過 Net_ID 來發現的!那麼當主機想要傳送數據時,他主要的參考是啥?很簡單!是『路由表 (route table)』,每部主機都有自己的路由表,讓我們來看一看默認的情況下, PC01 要如何將數據傳送到 PC02 呢?

當 PC01 有 IP 封包需要傳送時,主機會查閱 IP 封包表頭的目標 IP 位址;

PC01 主機會分析自己的路由表,當發現目標 IP 與本機 IP 的 Net_ID 相同時(同一網域),則 PC01 會參考本身的 ARP 記錄,而直接利用 MAC 來互相傳遞信息。

但在本案例中, PC01 與 PC11 並非同一網域,因此 PC01 會分析路由表當中是否有相符合的路由配置,如果沒有的話,就直接將該 IP 封包送到默認路由器 (default gateway) 上頭去(可知,所謂網關即是某一個路由器,而網關的地址即是路由器在此網段的IP),在本案例當中 default gateway 則是 Server A 這一部。

當 IP 封包被送至 Server A 之後,Server A 同樣分析該 IP 封包的目標位址,然後檢查 Server A 自己的路由配置,注意,通常 Server A 這個作爲路由器的主機,都會擁有兩個以上的介面來溝通不同的網域的。在這個案例當中,Server A 會發現這個 IP 目標是 192.168.1.11 ,剛好是 Network B 這個相同網段的區域,因此 Server A 會直接以 MAC 訊框將數據送給 PC11 去;(7)linux主機路由

[root@linux ~]# route
Kernel IP routing table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
192.168.0.0     *               255.255.255.0   U     0      0      0 eth0
127.0.0.0       *               255.0.0.0       U     0      0      0 lo
default         192.168.0.254   0.0.0.0         UG    0      0      0 eth0

[root@linux ~]# route -n
Kernel IP routing table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
192.168.0.0     0.0.0.0         255.255.255.0   U     0      0      0 eth0
127.0.0.0       0.0.0.0         255.0.0.0       U     0      0      0 lo
0.0.0.0         192.168.0.254   0.0.0.0         UG    0      0      0 eth0

# 上面輸出的數據共有八個欄位,您需要注意的有幾個地方:
# Destination :其實就是 Network 的意思;
# Gateway     :就是該介面的 Gateway 那個 IP 啦!若爲 0.0.0.0 表示不需要額外的 gateway;
# Genmask     :就是 Netmask 啦!與 Destination 組合成爲一部主機或網域;
# Flags       :共有多個旗標可以來表示該網域或主機代表的意義:
#               U:代表該路由可用;
#               G:代表該網域需要經由 Gateway 來幫忙轉遞;
#               H:代表該行路由爲一部主機,而非一整個網域;
# Iface       :就是 Interface (網卡) 的意思。
在上面的例子當中,鳥哥是以 PC 01 這部主機的路由狀態來進行說明。由於 PC 01 爲 192.168.0.0/24這個網域,所以主機已經創建了這個網域的路由了,那就是『192.168.0.0* 255.255.255.0 ... 』那一行所顯示的信息!當您下達 route 時,螢幕上說明了這部機器上面共有三個路由守則,第一欄爲『目的地的網域』,例如192.168.0.0 就是一個網域咯,最後一欄顯示的是『要去到這個目的地要使用哪一個網絡介面!』例如eth0 就是網絡卡的裝置代號啦。如果我們要傳送的封包在路由守則裏面的 192.168.0.0/255.255.255.0或者 127.0.0.0/255.0.0.0 裏面時,因爲第二欄 Gateway 爲 * ,所以就會直接以後面的網絡介面來傳送出去,而不透過Gateway 咯!

萬一我們要傳送的封包目的地 IP 不在路由守則裏面,那麼就會將封包傳送到『default』所在的那個路由守則去,也就是192.168.0.254 那個 Gateway 喔!所以,幾乎每一部主機都會有一個default gateway 來幫他們負責所有非網域內的封包轉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