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預警】喬碧羅都在談“區塊鏈”,意味着新浪潮真的要來了?!

作者簡介:王延濱,上海某知名AI公司運營專員,長期關注互聯網發展動態。歡迎更多朋友投稿公衆,號:StrongerTang

最近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區塊鏈”、“web3.0”等熱詞,甚至在近日對喬碧羅的採訪中,喬也提到了自己的偶像是馬雲和馬化騰,因爲他們在搞“區塊鏈”。因而搞“區塊鏈”併成爲“商業大佬”,成爲了她的新理想。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在喬碧羅的邏輯裏:搞區塊鏈,很有可能成爲“商業大佬”。

當不相干的人都開始談論某個趨勢,不禁引發了我對互聯網前幾波浪潮的回憶,那些浪潮同樣也是始於一羣對熱點最敏感,卻毫無干系的人羣的熱切談論,同樣也有一種通過浪潮行業走上人生巔峯的願景。

浮誇風四處竄動的時候,總有大佬在暗中蓄勢。

就當前的形勢來說,去中心化的項目和商業計劃大差不差的也有七八、十來個,然而這些項目所代表的需求場景都很羸弱,看上去也不像是未來的浪頭,只能在侷限的技術圈子裏獲得一定的知名度,並沒有真正打開市場。

但是首先我們要了解他們,然後就“浮誇的表面”,推理出去中心化表象背後“真正的需求”,以及實現的邏輯。

1、從web1.0到web3.0的進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對於web3.0的談論來自於web2.0的衍生,web1.0網民只能讀不能寫,到2.0年代,網民的參與的方式變得更加的豐富多樣。從內容上講,2.0允許了網民發表言論、產出內容,允許了網民作爲生產力在互聯網上交易產生變現。

人們總是在把項目與web3.0結合起來,但是如何才能誕生一個靠譜的方案呢?

2、語義網-數據互聯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對於語義網的談論則來自於對web3.0的具體實現形式的思考,人們預測web3.0將會實現語義的智能識別,通過給萬維網的文檔添加“元數據”,讓互聯網成爲一個通用的信息交換媒介,然後通過算法,讓世界更智能的服務你。

BTW,對於這個願景的需求點,我也是想破了頭都沒有想出來,我們網絡的數據連接很差嗎?你找不到想要的服務麼?否,我們缺的是創造性,而不是算法的進一步智能。

蘇聯嘗試全權管控經濟生產資料的嘗試已經徹底失敗了,誰有膽子說自己能搞得定這種語義網的算法?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動羣衆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觸發經濟活力。同樣的道理,竟然還有人認爲,算法的連接勝過以人主觀能動性爲基礎的連接。大部頭的語義推薦強得過特色小場景下生產元素的碰撞。極客總是想通過算法接管世界,沒有意識到自己服務者的身份。

3、blockstack/solid

在數據私有化領域,介紹2個項目,一個是blockstack ,一個是solid,前者是基於區塊鏈,後者是基於web,就是說用戶有一個數據庫,可以授權給所有生態內的應用使用。從達成效果上講,後者比前者高級的地方在於:blockstack+語義互聯=solid。

問題1:語義互聯,誰來決定算法的立場?

語義網是讓算法實現智能化,實現“拉數據”,而最新的solid,blockchain則是強調去中心化思想,讓數據爲個人所有,那麼其實就有了一個問題,如果說未來是算法+數據私有的結合,那麼這個算法是站在什麼立場上?

算法顯然是爲利益中心服務的,未來只要有算法,總會有算法偏向的利益中心,那麼個人其實能做的授權也只是被動選擇一些個人的數據是否可以被集體所利用。跟現在你輸入一個文本,互聯網自動給你推薦商品和信息,是否也算實現了“拉數據”?如果未來想要做到更智能,那麼這個智能的圖景其實並沒有被勾勒出來,完全停留在一個需求不明,實現不明的階段。

問題2:信息私有,有利有弊

至於說信息私有,由自己選擇信息是否可以被應用,這一點又很雞肋。你可以選擇你把信息給誰,但是你沒有辦法控制別人是否會爲你的信息保密,沒有任何一種產品形式可以讓信息絕對的保密;甚至還有人在考慮另一種方案,就是信息全程保密,只允許開發者做策略,你看不到任何個人信息,只能讓策略做隨機觸達,將整個互動的過程整的好像性冷淡一樣。當你想這麼幹的時候,早已經跟真理背道而馳了。

從演化的角度上來說,從沒有任何事物是處於完全封閉狀態的,萬物的進化需要的是一個即開放又穩態的環境,很多時候甚至基因信息泄露給病毒,被感染後達成一種穩態,生命才進化出了新的物種。信息泄露並不會導致失序,一貫拿信息泄露強化矛盾,其實只是一羣極客無聊搞噱頭。

信息泄露的危害有2點:信息詐騙和信息強制徵用。

對於前者來說,信息詐騙更多來源於信息不發達時期的閉塞,隨着人們防騙意識的增強,一般人是很難通過信息詐騙來造成重大影響的。

對於後者來說,信息強制徵用之後,帶來的往往是宰熟客、是強制性推送,這個其實也是行業裏的風氣決定的,只是條件之一,並不能直接把信息泄露排到高優先級。

綜上,信息安全的角度並不是並不是可以中流擊水的浪頭,算法也不是治世的良藥,將所有的項目輕輕一撥,瘦弱的骨骼就這樣暴露出來,十分的涼爽。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檯面上的項目,往往也就這麼大差不差,且枯燥。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從上述跑偏的項目中,找到一絲正確的蛛絲馬跡呢?

趨勢是什麼?

從web1.0到2.0再到3.0推理。當互聯網只是一個信息媒介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在這個弱小的信息渠道上加一個個人蔘與的機制有多重要。當馬雲提出要做線上購物的時候,國內也是十分不看好,也就是15年前的事情。後來我們看到了,讓“個體”參與強過“單純展示”,讓互聯網賦能強過“純線上”,web2.0成就了大批的互聯網企業,包含BAT,其實都是web2.0產生的企業,而馬雲的中國黃頁可以說是1.0的代表。

web3.0必將湧現出新的巨型企業。

web2.0帶來的大波紅利,那麼3.0會是如何進階?科技圈流傳的是“去中心化”,目前僅僅是數據是去中心化的,由此衍生出很多方案,不知道你是否看好這些方案,如果你不看好,歡迎說出你的理由~,並支持本話題收集更多的理由,歡迎跟我們分享。

其實從web2.0發現了巨大的侷限,導致我同樣認爲,去中心化是勢在必行的。首先,在實現了個體參與信息輸出的基礎上,個體的輸出僅僅是在牢籠中跳舞。比如說你要做一件交易,你必須受制於交易平臺的交易場景,淘寶給你做直播你才能直播,否則你就沒有這個權限。比如你做信息,你必須依存於大的信息流場景內,而不是可以在自定義的場景內,給自定義的用戶發送消息,這限制了很大的消費和閱讀活力。

個性化場景搭建是答案嗎?

總結下就是,在web2.0的羣雄橫立局勢下,所有的參與場景,都是限制性極強的,都是服務於利益中心的,而不是服務於個人的個性化的。一切都是自上而下的,而非是自下而上的。只有小米做了一款協作要求不很高的社羣嘗試,通過接收反饋實現一定程度的自下而上,但是真正的自下而上的場景搭建纔是去中心化的真正基因,而不是B端的一種前期需求收集方式。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場景需要個性化塑造

談到個性化塑造,就不得不轉變成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身份,站在斷頭臺上,或者站在生命終點的病房裏,說出這句話:“一個個體,能夠最大化的利用社會的資源,協同共建,以最低的成本,生成最多樣化的個性化場景,從而最大化的實現個人價值,創造出最大化的熵,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改變每個人生活的想象力,乃至於進化人類社會到下一個階梯,這都是一個必要的過程。”

幸好時間不晚,未來指日可待。

不知道有多少還依稀記得小時候那種對自由的渴望,你並不需要信息隱私,但是你需要參與感更需要自由,這纔是真正的人性,是學習性之外不可剝奪的創造性和實操性。如果你再次回憶起當時沒有開解的心情,或許你會發現,你想要的正是這樣去中心化的協同共建平臺。

你是否還記得青春期一個人在電腦上打開minecraft那種自由感和欣喜感,希不希望讓那種欣喜感永遠伴隨着你,沒有任何僵硬死板的機制,可以將你從創造自由中抽離出來。

你是否還記得你是怎樣變老的?是什麼樣的意識然你甘願放棄不羈的態度,成了一個墨守成規、在形形色色的框架內專注於做一個安逸的釘子的?你什麼時候開始不關心青春的流逝,任由心靈隨着外表一起衰老?

因此,總結第三代互聯網,我們需要的是:

"協同、共建、自定義搭建場景"

在web3.0進階的趨勢上看,我們需要的是:

"增加人們參與互聯網的自由度,讓人們脫去枷鎖跳舞"

讓更靈巧,更靈活的場景代替2.0的web局勢,讓更具自由度的產品協同共建結構,碾壓一衆僵化的變現機器產品。我們要讓個體有更靈活的方式,協同共建線上場景,這纔是你們期待的web3.0!

圍繞基元和連接的開發,讓上述成爲現實,do you believe?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當喬碧羅們都開始談論區塊鏈,把“商業大佬”作爲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時候,未來離我們還會遠嗎?

事實上,現在說不定已經有項目組在做類似的商業嘗試了,當他誕生,魔丸誕生,像一股自然之力,必將無可抗拒。

在蒼茫的大海上
狂風捲集着烏雲
海燕像黑色的閃電
在高傲的飛翔
它因爲歡樂而號叫
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更多文章請搜索公衆號“StrongerTang”,衆多資料分享,一起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