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業規劃,尤其值得我們程序員學習、思考

 在擔任公司高管的幾年間,我面試過數以百計的各個層面的員工,其中最讓我感到遺憾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質,甚至有的還是名校的畢業生,因爲不懂得去規劃自己的職業,在工作多年後,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爲了一份好一點的工作而奔波。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職業方向,就能夠在職業發展上走得更從容。

有一次一個大連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好像是學電子的,來應聘我們的公關企劃部部長。那小夥長得不錯,將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陽光,個人素質也很好。他研究生畢業後去了一家稍微有點規模的IT企業,因爲他對於軟件的瞭解很不夠,就沒有做技術,而是從事管理,後來做到了總經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劃。工作5年後的薪水也就是5000多點,他在公司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我在面試的過程中瞭解到,他之所以應聘我們的公關企劃部部長,只是因爲我們這個職位給的薪水還可以,而不是因爲他喜歡這樣的工作。後來我幫助他分析,依照他的素質和職業興趣,如果選擇得當,幾年後應該有着很好的發展。但是我們公關企劃部部長的職位並不適合他,如果我們聘用了他,不但耽誤企業的發展,而且也會耽誤他本人的發展。我幫助他分析以後他恍然大悟,對我十分的感謝。後來他經過認真的思考及時修正了自己的職業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所以有時候沒有應聘上反而是面試的成功。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大多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應該在哪個領域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幾年過去了,稀裏糊塗的換了幾家公司,回過頭來才發現,只是積累了不同行業、不同職能方向不成功地豐富經驗。而且據我觀察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因爲似乎什麼工作都難不倒聰明人,他們就有機會嘗試不同的工作,結果卻都是“蜻蜓點水”。一段時間以後突然發現,多種多樣的工作經驗並沒有給自己帶來沉甸甸的收穫,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專長、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局面。最最關鍵的就是他們永遠都難以結束低薪長跑,白白浪費了上天賦予他們的才智。

當然,和此相對應的是另外的例子。有的人起點並不高,既非名校也不是什麼好得不得了的專業,甚至這裏邊還有大專和中專畢業的人,但是因爲他們的正確的職業發展之路,幾年之後他們在職場上的價值超過了很多當初起點比他們高的人。我們公司現在的財務總監就是專科畢業的。但在十多年的財務生涯中,從出納、會計、主管會計到財務經理,他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踏實。不少和他同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還沒有取得這樣的成績。我也認識不少拿着高薪的人士,他們中不乏低學歷的人才,只是因爲在一個領域裏辛勤耕耘而成爲這個領域的專精之士,從而能夠獲得和他們價值相匹配的薪酬。
各種有趣的職場現象還有很多。

有的人進了國有企業,進了政府機關,沒有得到太大發展,一直非常矛盾,想離開又不願失去既得利益,轉換成本越來越大,勉強得來一官半職,也很是沒意思。始終處在矛盾當中,年輕人的激情在無聊的事務中慢慢消磨。
也有的人盲目的相信考證和考研,希望藉助證書增加自己在職場的砝碼;有人成功了,爲數不少的人卻越讀越窮,所獲得的薪酬遠遠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證和考研比作投資的話,至少是投資收益率不高。我就親自面試過不少MBA,至少我是覺得他們沒有獲得和他們的投資相匹配的回報。

我們身邊總有這種從一工作就抱怨不斷卻委曲求全的人存在,他們或者從一開始就沒有爲自己的職業做過規劃,要麼只進行過短期的職業指導,等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後就“適可而止”,任由無聊和無奈一天天侵蝕自己日漸衰老的心。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有太多的人不瞭解如何去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包括不少讀過職業生涯方面的書的人。接觸到不少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對這樣的問題更是全然沒有概念,甚至我看到有的人30歲了還在爲自己的職業發展感到迷茫,而且看趨勢還要繼續迷茫下去。究其原因關鍵是功力太淺,僅僅囿於職業來考慮職業,沒有能夠從更高的高度上來考慮這樣的問題;而目前所謂的職業生涯之南的書也大都爲學者所作,理論性有餘,實踐性不足,用以促進思考或許還有點幫助,用來指導實踐則全無所獲。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近來我一直考慮怎麼樣將自己對於職業生涯的經驗和觀點能夠系統的表達出來,以期能夠對這方面的問題感到困惑的朋友有所幫助。

事實上,只要我們擁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我們完全可以使我們的職業生涯不斷增值,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境界。今天我就就和大家探討一下職業規劃相關的理念。

第一章 職業生涯揚帆於選擇

首先想表達的第一個觀點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其實一生來講失敗的人和成功的人努力差不多,我甚至發現很多在職業發展上並不順利的人非常努力,反而一些人順風順水,彷彿很輕易的就得到了別人眼中的成功。成功的人努力幾年就很輕鬆了,頂多智力上開發的多一些;而失敗的人也很努力,因爲一旦他不努力就沒有飯喫。

一個人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在於選擇對兩件事, 一是找對單位、找對老闆、找對上司;第二件事就是找對妻子或丈夫。 爲什麼這麼說呢?當太陽昇起時我們與上司共 事,當日落西下時我們與自己的愛人相擁。

正確的選擇是如此重要,然而你會發現現實生活當中很多的人面臨選擇的時候竟然會非常草率。一個人花在影響自己未來命運的工作選擇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購買衣服上的心思要少的多,這是一件多麼奇怪的事情,尤其是當他的未來幸福和富足全部依賴於這份工作時。 幾乎沒有人會認爲自己是錯誤的——沒有人會故意做出一個不利於自己的決定。他們之所以選錯,往往是由於不懂得如何選擇。很多人認爲自己無法瞭解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工作,只好換來換去,希望能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但許多年過去了,仍然很迷惑。所以我們要認真選擇,否則你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那片土地適合你生長,什麼樣的環境適合你發展。和企業發展是一個道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沒有選擇對明確地方向以前,單純的談速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甚至有時等待優於行動。沒有明確選擇的行動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瞎折騰,瞎折騰的結果就是無序導致無效.

在這個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萬條,但你要記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你有什麼樣的選擇,也就有了什麼樣的人生。你有什麼樣的職業選擇,你就擁有什麼樣的職業生涯。你今天的現狀是你幾年前選擇的結果,你今天的選擇決定你幾年後的職業狀況.成功與失敗者的區別在於,成功者選擇了正確的方向,而失敗者選擇了錯誤,因此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基礎相差無幾的人由於選擇了不同的方向,職業生涯迥然不同。問題是人們在做出選擇時,幾乎沒有人認爲自己是錯誤的,因爲沒有人會故意作出一個錯誤的不利於自己將來發展的職業選擇,他們之所以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是因爲沒有能力作出正確的答案,就如同我們在考場上遇到自己不會做的選擇題,只能根據自己的判斷去選擇,就如同我們的父母,他們就認爲我們做某一份工作會對我們有利,全然不知道那會把我們推向職業的陷阱。

晉惠帝司馬衷當皇帝的時候,有一年鬧大饑荒,官員向他彙報百姓無糧可喫,餓死了很多人。這個歷史上有名的白癡皇帝很驚訝的問道:“他們爲什麼不喫肉呢。” 我們或者所謂得職業生涯規劃專家很容易對於別人的職業選擇開出藥方,如果不喜歡自己當前所作的工作,那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話很容易,但對於職業發展感到迷茫的人來說,就如同上面的笑話一樣,這種美好的願望在現實中很難輕易實現。

職場生涯是很現實的,這也是爲什麼那麼多的生涯規劃理論對我們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我個人的意見是一定要立足於現實積極思考,並且充分利用機會,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的職業狀況。正如我開始所言,職業生涯揚帆與選擇。在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中,選擇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你很難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確的選擇,但要學會選擇正確的方向。在生涯之初或者遭遇職業困境的時候,你的個人選擇餘地非常的狹小,並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決定,但是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無志者只感千難萬難,無論如何,你總是會有一定的選擇餘地,如何把握有效的選擇權,使你的職業路徑逐漸導向一個正確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在職業發展的長征路上,你的路纔會越走越寬,你在職場的選在餘地也纔會越來越大並最終達到真正的職業自由。

那麼究竟如何來做職業選擇?職業選擇的依據是什麼?選擇要考慮的要點又有哪些呢?

第二章 價值觀之於職業規劃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選擇的最深層次的依據是你的價值觀,選擇的表面依據是你的職業目標,當然對於沒有目標的人選擇的依據就是他個人所理解的利益。主動選擇要考慮的要點主要包括地域、行業、企業和職業。或者說一個非常清晰的職業目標應該描述爲多少年後我希望在某地(北京/上海/紐約/老家的縣城)某個行業(房地產/物流/教育培訓等等)某個企業(500強/民企/國企/政府等等)的一個從事某職業(人力資源/財務/金融/管理等等高/中/低層)的人士。這幾個要點我會在後面做詳細地論述,我個人覺得也是最有實際參考作用的部分。

從實際的例子來看,我們的人生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態度,從而決定了我們的職業取向並導致了我們做出各種的職業選擇,這種職業選擇決定了我們的職業狀況從而也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又最後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幸福感。

價值觀的這個環節是我們大多數人很容易忽略的,雖然它在事實上左右着我們的決定並進而決定我們的人生包括職業。一個人之要想成爲職場的頂尖人物,他就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同時確實按照這個價值觀過其人生。我所見到的在職業上有着良好發展的人士都是因爲他們秉持他們的價值觀念,而一些不太順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亂,要麼是秉持錯誤的價值觀念,要麼是根本沒有,隨着社會大衆的輿論搖擺不定。

從企業選人的角度也能夠很好地揭示價值觀的重要性。爲什麼麥肯錫的諮詢顧問很多並不是出身於管理專業?爲什麼一些學業上並不突出的同學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應聘中勝過那些學習成績突出的人?爲什麼外企在招聘trainee的面試中總是會有“你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你最大的優缺點是什麼”等等看似非常普通的問題?其實我覺得都和價值觀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爲一個人在職業上的價值觀念和他能取得的成就是息息相關的,與此相比,一時的學習成績反倒成了末節。

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說,職業發展成功還是失敗的判別標準就是你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你的職業所帶來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如果符合,你就會感覺很快樂,哪怕收入會相對低一些;如果不符合,你會感覺很疼苦,哪怕你拿着看起來很高的年薪。我剛剛工作的時候,遇到哪些拿高薪的人,總是很羨慕;到了今天心態就比較平和,遇到比自己薪水高的人能夠理解甚至有時候有些高薪的朋友還讓人覺得同情,因爲爲了高薪他們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天倫之樂和某種程度的身體健康,但他們得到了成就感。所以,我一向主張在職業發展上我們沒有必要去羨慕別人,因爲當你得到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反之亦然。你可能得到的是高薪,但失去的是時間;你可能不能成爲一個好領導,但會成爲一個好兒子。關鍵是你得到的正好是你想要的,而你失去的你並不介意,真正的職業追求是圓滿和平衡。

職業發展不能用掙錢的多少來判斷,那不應該成爲我們職業上的目標。我看到的真正成功的職業人士,即使在他們職業生涯的早期,也沒有單純的考慮金錢而是更多的追求自己的夢想,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發展,應該說,這樣的人反而會成功,金錢是職業發展所帶來的副產品。當你按照自己的夢想去追求而後成功,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會朝你擁來,包括金錢。

接下來想談一下選擇的要點。來點實際的。

第三章 職業規劃的選擇有四—地域首當其衝
第一個選擇是要考慮地域。這也是不少人容易忽略的。我的高中同學的案例最能說明地域對一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我們高中同學大都來自於農村,也有部分是縣城的,我們當地的教育不是很發達。同班的50個同學,包括後來復讀的在內,後來考上大學包括本科、專科和中專的在內,也就是在30人左右。從我大學畢業到現在10年的時間,應該說大家的職業發展基本上定型。大學畢業後,大部分同學選擇了比較發達的城市,但也有部分同學回到了並不發達的老家。尤其是家在縣城的同學,因爲當時大都專科或中專,基本上都回去了。但其中有兩個本科畢業的農村同學也選擇了回去。去年春節回家同學聚會,這兩個同學都很後悔,因爲他們所謂的學歷和能力在落後的縣城並沒有用武之地,失去了競爭優勢,稍微好點的企業加起來不超過5家,想跳槽都沒有地方去,想再去一線城市吧,早已失去了當初的鋒芒,更何況已經娶妻生子;反倒是家在縣城的同學,因爲家庭有良好的人際網絡大都發展得不錯。我說這話的意思並不是反對大家回去建設家鄉,而是說一定要考慮長遠發展,因爲你改變不了落後的思維,更何況工作之初你本身就不成熟。如果你卻由此意,我到建議你可以先在比較發達的地方學習,將來成爲真正的職業人士在返回家鄉或者到家鄉去投資,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地域甚至會成爲限制一個人發展的瓶頸。如果你分到縣城,如果從政的話,基本上你就當到縣委書記,至多當到地區專員,還要運氣非常的好;如果你分到各大部委,運氣不算太差的話也能混個處長,稍微好點就能幹個司長,不小心就當了部長。當然,我這裏有說笑的味道,但從概率上來講,大致如此。

企業設立時選擇和自己配套的區域。諮詢公司基本上分佈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四個地方恐怕佔了全國諮詢公司的80%,其他地方也有,但大都規模不大。濟南和大連、青島等地也有諮詢公司,但日子整體上就不如上述四個地方的滋潤。工廠選擇時也要考慮配套,所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廠就星羅棋佈。人才要發展也要考慮配套。你去比較適合自己的區域,就能夠得到好的配套,比如比較好的平臺、比較好的培訓、更寬廣的視野等等;否則缺了某個環節,比如得不到培訓、事業狹窄等等你就很難得到發展。

單純的說要去大地方發展或應該固守一隅都是不對的。因爲更換地域而獲得發展或發展受阻的例子都很常見,我只是告訴你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因素。在職業流動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一生中在幾個城市工作也很正常。我個人的建議是在職業發展的初期要儘可能在比較發達的地方工作,等你已經在職業發展上達到相當的程度再考慮生活上更能接受的城市;我也不建議職業發展過程中頻繁的更換城市,因爲你在某個城市積累的資源隨着地域的變動而大大貶值,會無形中使你的很多成本上升。

有的人認爲大城市競爭過於激烈,生活成本太高而沒有勇氣去面對挑戰;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爲從另一方面來說,大城市的機會更多,而且激烈的競爭更能夠激發個人潛能,更容易達到更高的職業高度。在二三線城市有個二三十萬的年薪就很難再有上升的空間,但在北京、上海這樣的薪水算不上什麼。我原來公司的行政祕書素質很好,是學建築的,身高178,很有氣質,鋼琴九級,因爲工作的原因從大連調到上海,後來跳槽到斯坦威,是一家銷售奢侈鋼琴的公司,有了更爲光明的職業前景,但在大連她永遠沒有這樣的機會。

大多數人畢業時理所當然的留在自己讀書的城市,或者回老家等等,其實有必要深思哪些地方更適合自己發展。即使在職業中期的朋友也可以考慮通過地域的轉換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躍上一個新的平臺。



第四章 職業規劃選擇之二—行業選擇要有內在連續性
第二個選擇是要考慮行業。也有不少的朋友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有的人工作了7,8年都難說自己停留在哪個行業,其實行業和個人發展息息相關。如果你選擇了金融,那就意味着幾個人操縱上億的資金;二三十個人操縱上千萬上億的資金,那是房地產行業;幾百人拼死拼活的再幹,只有百萬數量級的利潤,那是生產行業。選擇什麼樣的行業,就有了什麼樣的發展空間。

在行業選擇上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沒有行業。這是職業發展的大忌,也是最讓人感到惋惜的,但是這點確實是比較容易避免的,關鍵是是要有行業的意識。有的人聊起來我幹過多少多少行業,以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其實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並沒有多少好處。我面試中遇到不少的人,在不同的行業作過,但是對哪個行業都沒有深入地瞭解。我們前段時間招聘一個地產的副總裁收到了不少的簡歷,30-35歲這個年齡段,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個行業擁有超過6年以上的行業經驗,僅從這一點就能夠淘汰很多的人。我在後面會講到職業的選擇,職業的選擇也一定要結合行業纔能有更大的發展。即使就財務而言,房地產的財務和物流行業、貿易行業的財務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

剛剛工作的人有時也很難馬上發現最適合自己的行業,但你可以去嘗試,但我建議你的目標是要成爲這個行業的專家,無論你是從事技術還是管理。沒有相當年的行業經驗,你很難說了解了一個行業,比如對於行業的慣例、發展趨勢得了解、行業的價值鏈條、各個層面的細節、人脈關係的積累等等都需要相當時間的積累。失去了行業背景,你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要儘可能的在一個行業深入的做下去,儘可能的不要輕易改行,因爲這會讓你損失掉很多的積累,但行業不是不可以改,如果一定要改行的話我的一個建議就是行業發展要有一定的內在的連續性。所謂內在連續性就是你以前積累的資源如經驗、技能、人脈等等能夠不斷地得到延續和強化,有一條清晰的連續的軌跡,而不是天馬行空的跳躍式發展。比如一直在一個行業作,或者沿着行業的價值鏈條在不同的企業工作,原來作建築施工的到房地產公司做了工程管理,原來在國際物流企業去做貿易,原來做教師的改做培訓師,原來做建築的改到房地產,等等基本上都是比較可行的轉換。

內在連續性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保持你的職業資源的不斷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不同的行業,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我在後面談的職業的選擇。其實職業發展的很多道理和作企業管理是相通的,比如管理中的SWOT分析、銷售中的4P、戰略制定的步驟等等很多的管理工具都可以拿過來指導我們的職業發展。我一向反對企業作不相關多元化,企業應該聚焦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同樣我們個人也是如此。有的聰明人擁有的能量是10,分散在多個領域,每個領域都不超過5,而我們大家認爲得並不聰明的朋友,或許能量只有8,但聚焦在一個領域反而會有好的發展。我有一位大學同學六年幹過十個行業,基本一無所 成,只積累了每個行業不成功的豐富經驗。在高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往往一個專業足夠一個人奮鬥一生,在這種分工很細的空間裏我們自己的特長在哪裏?我們立志在哪個行業幹一輩子?你對行業的透徹見解和有所作爲令人敬佩和追崇,那你的收入和你的生活才能跟一般人不一樣。

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往熱門的行業裏去,其實現在也存在這個情況。但是冷和熱要辯證地去看,每個行業都有其發展的週期。如果是特別熱,也就意味着到了波峯了,說不定就要開始衰退了,而冷門意味着衰退到底了,徹底沒有希望了,或者處於低谷,開始積蓄力量,要上升了。任何行業本身也會經歷高潮與低潮。行業判斷要看大的趨勢即可,如同投資股票,中間自然會有震盪調整,但真正投資成功的都是堅定的價值投資者,在行業的選擇上我們也要做堅定的價值投資者。一個行業,只要大的趨勢有前景而我們又喜歡,就應該堅定的在這個行業耕耘。互聯網出現的時間這麼短就已經經歷了2-3個來回,今天成功的絕大多數都是在低潮的時候依然在堅持的企業和個人,那些因爲低潮而震盪出局的人固然很難在這個新興的行業裏挖不到金恐怕也很難在其他的行業裏成功,原因無它,就是頻繁的轉換行業而影響了積累。儘管中國的股市已經進入了牛市,但身邊那些頻繁操作的朋友掙到大錢的不多,反而是那些堅持投資原則不輕易跟風的人在獲得越來越大的收益。

第五章 職業規劃選擇之三—合適的企業
第三個選擇是要考慮企業。

企業是個人職業的承載平臺,是個人職業生涯不斷得以拓展、得以精彩展現的舞臺。一個好的平臺往往能夠讓人得到成長和鍛鍊,不斷獲得職業能力的提升,增強個人對於職業的信心和興趣,不斷促進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而一個不好的平臺往往不能夠促進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甚至會讓一個人慢慢的喪失職業發展的競爭力,讓個人的職業生涯出現停滯或者是倒退。從某種程度而言,進入一個好的企業甚至比考上一所名牌大學都要更重要,因爲你所獲得的能力的提升和發展的機會比大學所能提供給你得要多得多,所以選擇一個有助於自己發展的企業非常重要。

但是很多的人並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有一個很出名的笑話,說一個喝得醉熏熏的人在路燈下拼命地找着什麼東西。一個過路人恰巧經過,問他在找什麼。那個醉鬼說在找鑰匙。過路人就幫助他一起找。可是什麼都沒有找到。過路人問道:“我什麼都找不到。您大概是在哪兒丟的鑰匙?”醉鬼指向了街道旁邊的黑暗處。過路人吃了一驚:“天哪,那您爲什麼不到那邊去找?”醉鬼憤怒得看着他說道:“爲什麼?因爲這裏比那邊亮。”其實很多的人在接受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往往就是這樣,比如企業就是位於他讀大學的地方或者是這家公司有父母的朋友等等。這樣解決職業的問題很方便,卻往往將打開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鑰匙給遺忘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時候就沒有任何的考慮。大多數人在開始跳槽後會開始重視企業和自己職業發展的問題。

美國人一輩子在不同的企業作相同的職業,日本人一輩子在相同的企業作不同的職業,唯有中國人不同,沒有改革開放的時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輩子在相同的企業作不同的職業,改革開放了,人才流動了,不少人卻又有點矯枉過正,變成了在不同的企業作不同的職業。當然隨着大家職業意識的提高,這種狀況會有所好轉。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企業更是如此。粗略來說,國內的企業大致可以分爲外企、國企和民企,政府部門可以歸到國企中去,我個人沒有到政府部門發展的想法,但從和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素質不錯的人,只是要適應他們的工作習慣太難了,但我個人認爲,如果把去政府也作爲一個職業的話,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首選當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麼外企都要好,因爲佔有的資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沒有什麼意思了。企業裏面有很多的隱形冠軍,就是企業知名度不高,但是獲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業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業有不少這樣的隱形冠軍,名氣雖然沒有500強大,但那待遇讓500強的所謂白領都要羨慕,但他們不屬於你我窮孩子做職業規劃要考慮的範疇,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萬一遇到這樣的機會,可別千萬錯過。  

稍微有點跑題,接着剛纔的話題來談,其實外企、國企和民企他們各有各的風格,關鍵是什麼樣的企業適合不同階段的你。有的人在國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條龍;別看你在外企很牛,給你個民營企業你卻不一定能玩得轉。我在上海招聘我們下屬工廠的銷售總監的時候有比較深的體會。當時銷售總監有在500強外企的工作經歷,業績也還不錯,整體素質也很好,但到了民營企業就不知道怎麼幹了。他在外企的時候,有大把的錢花,預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幹,相對比較規範,下屬人員的素質也都比較高;但我們上海工廠剛開業的時候比較節省,要用一分錢辦兩分錢的事,下屬人員的素質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總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東西比較多。我就發現他很長時間不適應。外企的財務總監到了民營企業也會面臨很多新的課題,要想着怎麼去避稅甚至要逃稅,要想着如何運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資,這些課題以前他們可能都沒有接觸過。所以單純的說外企的能力強我是不認同的,大家的強項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學習。

我在這三種的企業都呆過,總的體會是外企講能力,國企講本事,民營企業既要講能力,還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國人特有的詞彙,也只有我們中國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內涵。我們說政府部門或者國企某某人升遷了,我們的評價往往是這個人很有本事,所以我們遇到的國企領導大多都是比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樣就不好說了。因此我的建議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國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兩方面能兼顧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當然,這個事情不是絕對的,現在國企也講能力,應該是國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對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於具體的比例,不同的企業不同。你要選擇適合你自己的企業。

就具體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終的結果。外企總體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難讓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總體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發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壓力大一些,培訓比較系統,進步比較快;國營企業壓力小,可以兼顧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覺得本身無所謂好壞,就像我前面談到的價值觀,關鍵看你想選擇什麼。

但是扒開企業一個個看,卻是各有各的特點。很難就簡單得說外企就比國企或者民企好。要針對每個企業來做決定。同樣是國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掛羊頭賣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還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強的下屬公司,有時候待遇和發展空間也會有很大差異。我的一個同學就去了西門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裏面也屬於一般。剛畢業的同學最容易被這個光環迷惑,也有不少的企業用這個幌子來騙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繼續期待,不過,在做選擇的時候,有個問題是很難解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對於某個企業的瞭解。”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來識別出來。
(首先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如果大家看後說這個帖子沒有耽誤我的時間,而且還會有一點啓發和幫助,那我就感到非常的欣慰了。也非常歡迎大家提出建議和批評意見。

由於工作本身比較忙,還要抽出時間來寫文章,有些朋友的留言回覆的不一定很及時,但我會爭取儘量回覆,不周之處,請大家體諒。

大工的那個例子是這樣的,企劃部部長很難成爲將來的總經理,而且及時剛開始的薪酬是不錯的,但是後來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們企業的企劃沒有在主戰場,如果將來換工作,這份工作很難爲他加分。所以那個小夥後來回到了通訊行業去做銷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錯,早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當初所給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職業具有非常強的可持續性。)

就規模而言,企業還可以分爲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學習其思維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視野、經驗和人脈積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擬的;而在小企業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長,你甚至會成爲左右公司發展的中堅力量,楊元慶和聯想一起成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長起來的創業型公司的員工都獲得了很好的彙報,這甚至是大企業很難獲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學到很多管理規則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後的東西要想領悟則很難,比如沃爾瑪的物流系統很先進,大家都知道很厲害,知道爲什麼並能夠將其複製到另一個企業的人很少;大企業給的培訓體系比較完善,會給你最基本的職業訓練,把你塑造成更職業化的人士;大企業的職責分工清晰,在團隊合作過程中能夠學到溝通與協調等組織運作能力。缺點是工作相對狹隘,螺絲釘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業你往往是身兼數職,實戰經驗強,而且中小企業是絕對的業務導向,創業機會多,缺點是培訓機會少,經營風險大,說不定哪天公司就關門大吉了。

一般來說,大企業培養的人才大都是標準件,至少在大企業彼此之間是適配的,這是因爲大企業的發展基本上是戰略導向的,按照公司的戰略穩步推進,各種制度比較規範,流程比較清晰,工作的內容比較標準。在這家幹人力資源到了另一家同樣規模的也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沒有失業的顧慮,只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中小的企業培養的人才以非標件居多,這是因爲每家企業都有每家企業的特點,比如同樣是做人力資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異,人力資源工作本身的具體內容可能差別非常大,而且這家的人事還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還兼着法律。非標件再到其他企業契合的時候就稍微有一點麻煩,有時候不一定合適,有時候要多磨合一段時間。

我個人的意見是剛開始不要進一些比較小的企業,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同學,除非遇到特別好的老闆,當然這種機率非常小。因爲你那時的社會經驗非常少,很難處理得好很多的關係,非常容易對社會和職業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錯誤乃至極端的看法。你從小企業獲得的東西太少了,看似學到了一些東西,實際上得不償失,再去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已經處於競爭的劣勢。我就遇到過幾個在小企業作副總經理的人,個人能力還不錯,但是稍微大一點的企業都不願再給他們機會,因爲他們已經長成了一顆歪脖子樹,公司寧願招一些完全沒有經驗的人來。當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職業訓練並且具有了某種專長,已經是學有所成,到了厚積薄發的階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長性很好、迫切需要規範的中小企業去。既可以讓自己的所學有一個發揮的平臺,從實踐的角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所帶來的收益。

談到這裏,又要說題外話。不少人誤把經驗當作能力,誤把學歷、知識當作能力,都是不對的。有的人所謂的十年行業經驗也只是對行業有點粗淺瞭解,有的人幹了三年已經有了很深的見識。或者有的人讓你感覺,雖然他的經驗很不夠,但他的那種思維方式很好,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肯定會有不錯的發展。小時候老家有句罵人的話“你一把年紀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責某些人的見識沒有隨着年齡的增加而增長,話糙理不糙。所以我們人在企業,但不能侷限於企業,要有更高的視角。董事會關注產業,總裁關注行業,總經理關注企業,員工關注職業,你要想成長爲總裁或董事長,就要去關注他們應該關注的事情。


職業發展中最悲哀的兩個狀況一是拼命的在貧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總是在尋找機會卻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業裏工作這麼多年,我的體會是讓你100%滿意的企業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業,福利不好,上司或老闆太苛刻等等,這都不是一種職業的素質。如果你覺得企業不滿意,我的建議是要麼離開他,要麼去適應或者改進,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我剛剛工作的時候,我們一幫一塊進公司的大學生聚會的必修課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臥談會就是對公司的聲討大會。我後來發現這種狀態太危險,很容易把自己給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來的公司去了一趟,發現抱怨的那些人還在抱怨,而沒有抱怨的那些人要麼已經在公司有了不錯的發展,要麼已經重新開闢了自己的職業領域。我並不是說一點都不能抱怨,現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還不讓我們說幾句發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張有限度的抱怨。根據我的觀察,其實抱怨很容易形成習慣,結果最後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幾個喜歡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開完聲討大會,不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詞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藉口。這不是一個積極心態的人的做法。我和不少的私營企業老闆打交道,現在社會上太多不公平的現象,尤其是政府部門,太多需要我們抱怨的東西,但我發現他們很少抱怨,他們只是想着如何來利用目前的這種體制。我不是說他們一定是對的,我只是請你相信,機會往往來自於不合理。
第六章 職業規劃選擇之四—職業選定主戰場
第四個選擇是要考慮職業。

我在這裏先解釋一下,所謂的職業就是你所從事的具體職能比如營銷、財務、行政、管理或者業務。我遇到的大部分職業規劃不理想的人是在這部分,而在具體職業上的選擇出現誤差帶來的傷害也最爲明顯、最爲嚴重。

我先結合職業和企業來講。

我遇到過學管理的同學到很小的企業去做管理,我覺得這個選擇欠妥當。不是說小企業不需要管理,而是目前中小企業的現狀實際上不重視管理。中小企業是業務和機會導向,還沒有發展到戰略、管理導向。如果你是做業務的,去中小企業也不一定有什麼不妥,因爲所有的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走過來的,但是學管理的或者說將來希望做管理的,你必須到能夠讓你理解管理、應用管理的地方去。千萬不要以爲你是管理專業畢業的你就會管理,這裏面的學問太深了。你去了以後,一切全憑自己摸索,真正規範的東西沒有學到,積累了一大堆錯誤的觀念和操作辦法,真的是把自己給害了。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業的產物。不否認有大的公司會設行政總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認有的人事行政部經理髮展得很好,但就我個人的職業經驗而言,這個職位的發展空間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時間一個重點大學畢業的小女孩很高興的告訴我她剛工作半年就被提升爲辦公室主任,後來我給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爲什麼呢?行政這個職位的發展空間太小,剛開始好像工資不低,但我很少見到在這個職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20萬年薪算是不錯了。因爲就絕大多數公司而言,它的進入門檻很低,經常遇到不知道幹什麼好地說,我來幹行政吧,這個崗位提供的價值是基本上一定的,無論誰來做,也不可能做出花來,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間就後繼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裏糊塗在這個崗位呆了好幾年,結果就成了軟翅膀的蝴蝶,很難再飛起來了。這樣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個位置打晃,很難有突破。所以這個職位可以作爲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強的,要迅速利用這個職位,成長爲副總等等。

其實,不光是行政,不少崗位都存在這樣的情況。關於職業這裏我的建議就是要儘可能的到企業的主戰場耕耘。

什麼是主戰場?舉例來說,實際上就是那些最能夠直接提供價值的部門,主要是業務部門,當然,對於一些大的企業而言,我認爲財務、人力資源、戰略規劃部門等等也可以劃入主戰場的範疇。如果是在軍隊裏面,那就是直接打仗的那一部分,當然也會包括信息和情報等支持部門,但是你如果進了炊事班,那你的職業空間就不是很大。有個笑話說炮兵連炊事班的戰士“背黑鍋、戴綠帽子”還要看別人打炮,簡直是悲慘之極。也很少聽說那個將軍有多少年的炊事員生涯。所以,你要想當將軍,不要去當炊事兵;你要想在職業上有上升空間,最好不要去企業的不是主戰場的部門。但是大家可能會說,這些部門的存在對企業是確實必要的,我們都不去,那誰去?我的意見是讓沒有看到這個帖子的人去看呵呵。不過請大家放心,因爲總歸有些人喜歡平平淡淡,樂意去那樣的部門。

主戰場的部門彙集了公司最多的資源,也會擁有公司最多的升遷機會。一般來說,公司的高層大都出身於主戰場的部門,偶爾有那麼一個負責次要部門的高管,在公司的實際地位都還不如一個主戰場部門的負責人。關於這一點,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最有體會,主戰場部門的處長比那些邊緣部門的局長要牛的多,其實無他,就是因爲擁有更多的資源,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而已。當經濟不景氣或者公司裁員時,往往是從邊緣部門開始比如行政、公關等等,而那些公司的核心部門反而是需要加強或者影響不大的部門。

主戰場的部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樣的部門員工的回報往往是隨着公司業務的成長而成長,而且是非常的正相關;再者往往是同類型的公司都肯定要設的部門,往往決定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不愁工作不好找。

我們也許選擇了一個非常有發展前途的行業,也加入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司,但如果不能進入主戰場,在一些無關緊要的輔助性部門工作,即使付出了很多地努力,都很難取得職業上的長足發展。

企業中還有另外一個主戰場,那就是權力的主戰場,尤其是在大的公司,這點尤爲重要。這也意味着要儘可能的在公司的總部工作。在規模較小的公司而言,老闆可能就會認識每一個員工,每一個員工的能力和成績都能夠被老闆觀察到;事實上,也只有你的業績被人認可你纔有發展的機會,否則即使你打破了世界紀錄,沒有權威的人作證明也是沒人相信。在分支機構遍佈全國乃至全球的大公司裏,在總部以外的地方工作的人,往往會遇到這個問題。他們離那個權威的能夠證明他們業績的人太遠了,總部的決策層很難會注意到他們。這個和我在前面講到地域的時候是一樣的,那些縣、鄉鎮就相當於分支機構,拼了老命才能熬個縣長,就是因爲遠離權力的主戰場;而在中央部委工作的那些人,稍微有點成績往下一放就是個地區專員。因此,要想獲得外在職業生涯的發展,一開始要儘可能的爭取機會在公司總部工作。在公司總部,潛在的升遷機會更多,視野更寬廣。接觸到不同層面的人,從基層員工,中層經理直到董事會成員。還有不少的領導職位是分公司所不可能有的,尤其是公司總部不僅要安排總部自己的職位,而且當下屬機構要爲空缺的崗位安排人的時候總部的人員也是進水樓臺。從這麼多的職位中得到機會的機率,顯然要比在分公司大很多倍。當然,如果當下屬企業的規模本身足夠大,幾乎就能夠給你的職業生涯很大的發展空間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前兩天遇到一個著名大學學計算機的研究生,他去了一家比較大的公司作業務軟件的開發和硬件維護,雖然目前待遇也還可以,但我認爲他的發展空間很有限,原因就是他沒有在企業的主戰場,他們公司將來的總經理只能是業務出身,不太可能是他的這種經歷。如果將來他們公司計算機方面的業務外包,這非常有可能,他的發展就要受損,因爲他和那些在軟件公司工作的同學的差距已經在逐步拉大。我遇到好幾個學計算機的,都在房地產、生產等等方面的企業,他們的發展空間可想而知。類似這種情況,要去也只能去一些非常大的公司,否則一點意思都沒有。

這裏想再說點題外話,我們去企業工作的時候,首先應該問一下我們能夠替企業創造多大的價值,因爲我們的收益實際上來自於我們創造的價值,如果我們的專業技能不能爲企業創造價值的話,即使我們能夠拿到一時的高薪,也很難有大的發展,關鍵是有職業素養的人會覺得很難受。我來目前公司的時候,有另外一家企業的老闆也希望我過去做管理,給我的薪水是目前企業的1.5倍,但是那家企業只有50、60人的規模,遠遠不如我目前企業的規模,所以我思慮再三,還是到了目前的這家公司。原因就是我去了那家公司,從管理的角度來說,一是我很難再有提高,二是那樣一個規模的公司我很難創造和自己收入相匹配的價值,時間一長,在公司的地位就要下降,再找工作的話這段經歷就不能夠爲我的職業發展增值,而目前的公司空間就比較大,光集團職能部門就有8個,還有下面的產業,在這種體制下,我的管理思想能夠創造價值。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但毫無疑問,主戰場原則是最主要的因素。從目前的實際工作情況來看,我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有個朋友問到爲什麼講財務也可以劃入主戰場呢?這是因爲在大的企業財務能夠創造非常大的價值。一個一定規模的企業財務總監能夠拿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年薪,那時因爲在那樣的公司通過財務管理比如稅務籌劃、資金運營、內部控制等等能夠創造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價值,某種程度上比業務部門的價值並不小。比如房地產公司而言,財務能力甚至會成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而且隨着管理的發展,財務會逐步的介入業務,大家對財務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將來的高層管理者,誰在說自己不懂財務那就不應該了。公司裏的三駕馬車,無論如何是應該有財務的一席之地的。但是小的公司就不同,皮包公司老闆或者老闆娘就相當於財務經理,頂多設個出納,規模再大一點的公司,如果要設副總,一般也是業務出身,財務就是中層,因爲業務有限,財務能夠創造的價值本身就有限。

這裏我要恭喜學財務的家人,我個人認爲財務是非常有前途的一個職業,也是一個很容易規劃自己發展路徑的職業。我遇到一些學財務的朋友,提起財務來大吐口水,認爲財務沒有什麼意思,其實我覺得是沒有從更高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走向以財務控制爲核心的企業管理,而且財務和投資、資本運作、金融等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可謂是前途無限。

其他和財務是差不多的職業包括人力資源、內審、管理、戰略規劃等等,如果不小心沒做好職業和企業的結合,只能是埋怨領導不重視你這一部分,其實不是領導不重視,而是你那裏創造的價值很有限,如果你是領導,你也這樣幹。當然我不否認這裏面有管理理念的因素,但是這是目前國內企業的現狀。

還有一個很好的職業就是銷售。銷售是最能考驗和鍛鍊一個人能力的職業,而且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對於起點比較低的朋友非常好的一個職業。我就遇到過幾個學歷並不高但薪水很不錯的做銷售的朋友,但我還遇到一個東財畢業的哥們,他大學畢業後在國內做了2年,後來竟然跑到新西蘭讀了個營銷的研究生,結果他的同學在國內都做到十幾萬年薪了,他回到國內找工作都還成問題。爲什麼?研究生學歷去大學教書有點低,人家的門檻現在都提到了博士,用來做銷售又有點高,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境地。所以我一向不建議身邊的朋友去讀營銷方面的研究生,除非你想做研究或者工作深造。銷售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職業,大家全憑業績說話,而且業績也比較容易衡量。當然,從最基層的銷售做起,在此過程中你要不斷的提升自己,從而到銷售經理、銷售總監乃至成長爲一個公司的總經理。

我前面講到在行業和職業的選擇方面要有內在的連續性,最好的連續性當然是兩者都要保持,因爲現在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有些職業和業務的結合比較緊密,比如你會做洗髮水的銷售但不一定能做好化肥的銷售,你能擔任生產性企業的財務總監但是做地產公司的財務總監你就很喫力。但是如果做不到兩者都連續,我建議你最好能保持其中的一個是連續的。比如你一直在地產作但是作不同的職業,這樣你將來的發展方向應該就是某個地產公司的總經理或者高管;或者你一直從事某個職業,比如你一直做銷售、財務或者人力資源,這樣即使在不同的行業作,但你會成爲某個職業領域的專家。


4  
評分人數  應屆生幣 + 4 枚

dudubaby  應屆生幣 + 4 枚

ankaluo25  應屆生幣 + 1 枚

狂魔復活  應屆生幣 + 4 枚

sabrinafang收藏 分享 新浪微博 QQ校友

回覆 引用


bjgirlyjs 發短消息  
加爲好友  
bjgirlyjs 當前離線  
帖子1757 精華221 閱讀權限40 在線時間330 小時 註冊時間2008-10-24 最後登錄2010-1-5   
董事長

帖子1757 精華221 應屆生幣2809 枚 閱讀權限40 在線時間330 小時 最後登錄2010-1-5 2樓  
發表於 2009-1-27 12: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bjgirlyjs 於 2009-1-27 12:54 編輯

第七章 確立職業目標


以上所論述的內容應該對大家有所啓發,但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而言,這些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職業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後面我所述的很多內容。比如有聰明的朋友可能會問:“那我進行選擇的依據是什麼?”當然,你在實際決策的過程中會找到很多的因素,包括你的價值觀、喜好、愛情等等,他們綜合後會形成你的職業目標,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你最主要的依據就是你的職業目標。
前兩天一個曾經在公司實習過的研究生小姑娘給我打電話向我請教,說自己面臨2個機會,“是去華爲作sales還是到華潤地產去做marketing。”這個小姑娘還是蠻優秀的,我在後面的文章中可能還會引用她的例子。我告訴她其實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這2個機會的起點都是可以接受的,最關鍵的是她期望得到什麼?她更期望怎樣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果她喜歡和人打交道,希望最直接的解決很有挑戰性的問題,那就去華爲作sales;如果喜歡創意,願意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那就去華潤。我告訴她,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叩問自己的內心。當然,我和她一起分析,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答案。
工作這麼多年,我有個比較深的體會,大多數人的職業困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職場中很多這樣的朋友,覺得工作很乏味,甚至質疑自己入錯了行,如果不是迫於生計的壓力,他們說早就不幹了,總之他們覺得工作不開心,甚至是一種疼苦,至少他們享受不到工作的樂趣。我們中太多的人跟着生活的慣性去安排職業,包括不少很優秀的人。社會大衆輿論說外企好就去外企,媒體講MBA不錯就去讀MBA,大學畢業就要求按照自己所學的專業選擇工作,茫茫碌碌恰恰忘了問自己一句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往往什麼也得不到,或者得到了才發現那並不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只給我5分鐘,讓我出個注意幫助你獲得職業上更大的成功,我會告訴你:“確認你的職業目標,制定實施計劃,然後每天依此行事。”職業目標可以是成爲行業的專家或者高管,也可以通過自己職業的發展爲將來的創業奠定基礎。

如果你採納這條建議,那麼它對你的益處將勝過你能學到的其他任何東西。根據我個人的體會,這個簡單的行動甚至比四年的學業都更有價值。很多職業成功的人士都是因爲有意無意的遵循了這個原則從而獲得他們職業上的成功。

翻開衆多成功學的書籍,無一例外的都要告訴你明確的目標對於獲得成功是多麼的重要,我這裏不是在談成功學,但我也不能免俗,這是因爲它確實很重要。

以下的這個故事被很多人講過很多遍,用來說明擁有清晰的目標的重要性。

有一年,一羣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即將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在臨出校門前,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羣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着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爲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爲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他們的目標,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很多的人都看到過上面的這個故事,我也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過這個故事的多個版本,其目的都是告訴大家目標的重要性。相信不少人在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會有所觸動,也會嘗試着來確立自己的目標,但事實是爲數不少得人越想越糊塗,到最後也沒能整明白自己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我就親身經歷過好幾個目標模糊的人大談目標的重要性。這說明大家大都知道目標對於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來確立自己的目標,無論是人生還是職業方面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目標,你就永遠到不了那裏;如果你沒有自己的目標,別人就會爲你做主;如果你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計劃,你就會成爲別人計劃裏的一枚棋子。這個世界上永遠是有希望的人帶着沒有希望的人飛奔,沒目標的人爲有目標的任務。


就我個人的觀察和體會,能夠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清晰目標並貫徹執行,事情本身就是個人綜合素質的一個反映。

確立職業目標對我們的幫助顯而易見,我個人的經驗,至少有以下的幾個好處:

其一,會讓你覺得充實,有幹勁,俗話說就是有奔頭。看看那些高考的學子,那個不在忙忙碌碌,因爲他們有一個非常現實的目標,那就是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學。但是這個目標畢竟是自然而然樹立的,是家長或者說社會爲他們樹立的目標。很多的人考上大學之後,沒有意識到要樹立新的目標,竟然不知道大學應該怎麼過。不信你去問一下,所有說讀大學沒意思的人肯定沒有什麼目標和追求。同理,那些說工作沒意思的人也是因爲沒有自己的職業目標,而那些有自己職業目標的人正圍繞着自己的目標一點點的添磚加瓦,每向自己的目標靠近一步就有一種內在的喜悅,怎麼會覺得工作沒有沒勁呢。大家可以按照我所說的話作一個簡單的測試,你可以很隨意地問一下身邊的朋友“你將來有什麼打算?”,能夠立即把這個問題給回答上來的一般都會做的不錯,有的人可能會很詫異的看你半天,然後告訴你“這個問題,還真的從來沒有想過。”比較正規的企業在面試一些比較重要崗位的員工的時候,這也幾乎是必問的一個問題。說句題外話,一般有責任感的姑娘在選擇對象的時候肯定會問一句“你將來有什麼打算?”,而那些能夠描繪美好前景的青年自然更容易獲得芳心。


如果沒有相對明確的職業目標,那你告訴我,已經工作的你,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想對自己做一些必要的提升,從什麼方面着手呢。是加強英語還是學習財務,是考個證書還是要去讀研,是參加管理培訓還是強化自己的行業經驗。現狀是不少的人看兩天英語又學兩天財務,想考研又下定不了決心,想考某個證卻因爲沒有動力準備不充分雖然交了報名費都沒有參加考試,讓時光慢慢地從身邊溜走,最後逐漸地習慣於慣常的工作,偶爾搬家的時候翻出以前努力學習的材料,呆呆的想上半天,知道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努力過,僅此而已。

逢證必考是某些缺少職業目標的人的典型症狀之一。這種人典型的解釋是藝多不壓身,反正閒着也是閒着,考個證,以備不時之需,說不定什麼時候能用上。這種邏輯害人不淺,說是謀財害命也不誇張。首先“證”能不能代表“藝”實在不好說,很多的證都是某些機構謀利的手段,就連國家的學歷證書都隨着高校的擴招而變得水分越來越大,更何況那些短期培訓而獲得的所謂證書呢。你的這些證書真正的擺到僱主面前得時候往往不能給你加到期望得分數,和工作無關的證書寫到簡歷上還會讓你丟分;其次,畢竟每獲得一個證書都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一定數量的金錢,如果所獲得的證書本身無助於你職業目標的實現豈不是一種時間和精力得浪費,把這些時間和金錢投入到最有助於你職業發展的領域豈不是會產生更高的收益。我遇到的比較誇張的是一個應聘市場經理的人的簡歷,在證書一欄竟然赫然寫着什麼廚師證,看了讓我哭笑不得,立即放進人才庫(廢紙簍)了事。

有一次一個人來公司面試人力資源的職位,談完後感覺不是太合適,他竟然說看看公司有沒有其他方面的職位,也是職業目標不清晰的原因。想想看,你喜歡一個女孩,女孩說我們可能不是太合適,不過我有個朋友挺不錯的,給你介紹一下吧,你說好呵,我試一下吧,那後果是可想而知了。


當然要想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對大多數人而言並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它不是靠冥思苦想就能獲得。就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而言,它是在我們的工作中一步步浮現出來的,它就如同我們找對象,我們很難一下子描述出來我們到底希望找到一個什麼樣的終生伴侶,到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接觸到不同的異性,隨着瞭解的增多,內心裏就會發出一個聲音,對,就是她(他)了,我就是希望擁有這樣的一個伴侶。在我們職業發展的過程中,大都要經歷一個“爲謀求生存而就業—爲終生髮展而職業—爲人生價值而事業”的一個過程。我們不太可能在職業發展之初就擁有一個我們希望爲之奮鬥一生的職業,如果是那樣的話你就太幸運了,就如同我們絕大多數人沒有青梅竹馬的愛情一樣,而是在爲謀求生存而就業的過程中,一步步發現了我們願意爲了終生髮展而從事的職業,並隨着我們條件的改善和追求的提高,我們找到了爲實現人生價值而從事的事業。剛剛工作的時候,我們對很多的東西瞭解的太朦朧,難免在認識上有偏差,也很有可能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前兩天有個將要畢業的研究生女孩問我,是不是不要進入房地產行業,因爲她覺得房地產行業是夕陽行業,我聽了啞然失笑。還有一個男孩雄心勃勃的要進入諮詢行業,只是因爲諮詢的收入高,他並不瞭解諮詢行業的工作狀態。其實這都很正常,這是我們人生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我們很難超越也沒有必要超越,正如有句廣告詞說的“年輕,沒有什麼不可以。”當然,大多數的人停留在第二個階段,只有極少數的傑出人士能夠達到第三個階段,但每一個階段的遞進都是自然而然的,你連自己的生存都沒有解決,奢談人生價值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很難達到第三個境界,甚至有的人一直在第一個階段徘徊。如同李開復博士所說,什麼是事業?事業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持之以恆的追求;事業不是可有可無的應酬,而是矢志不移的奮鬥。當心甘情願爲一件事獻出自己的畢生精力時,當能夠從這件事中獲得最大的滿足和愉悅時,你已經在從事一項真正的事業了。可以說,不對你所從事的工作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是很難達到事業這樣境界的,在職業的發展上自然也難有大的發展。


記不清是在那個網站上看到了下面這篇文章,給我的感觸很深,你可以發現這個女孩真得很可愛,儘管還透露者女孩的稚嫩,但我幾乎可以斷定,這個女孩將來的職業或者創業的成功,因爲她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得是什麼,而且正在一步步的積累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這篇文章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覺得這個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會給很多的朋友有所啓發,它回答了很多朋友對於職業目標的疑問,所以當時我就保存了下來,全文索引如下:

本人浙江某小城鎮普通女生。家境一般。中學讀書時成績尚可,高考報廈門大學金融系,6分之差調劑到廣東某末尾重點大學金融系,家人要求復讀,因想去那個據稱比浙江富裕的地方去待待,於是去讀書,一晃四年,七月畢業。

原想去找銀行對口工作,但英語沒過六級,屢被拒之門外。遂收起銀行工作念頭,與深圳、廣州四處找工。因外貌、身材還過得去,今年四月在深圳某廣告公司覓得業務員一職,一去就安排下規定業務量,雖然底薪有2.8千,但對於一個剛出校門沒任何社會經驗的女生來說,這份工作實在艱辛,以致最後半途而廢。

此時湊巧因爲廣交會原因,同學推薦去了一個臺灣老闆的紡織品外貿小公司。也是在這裏定下了我的從業方向。

老闆臺灣人,典型家長式性格。起初說不包喫住,月薪2千。雖然在廣州,這樣的月薪並不高,但是也不會餓死了,自己學校雖然是第一批的重點本科,但是在廣州這樣的城市,這樣的學歷什麼也算不上。於是小心翼翼的開始上班。老闆脾氣非常暴躁,而作爲新人,每天早上一去要擦乾淨所有桌子,下班的時候要打掃完三個辦公室,倒乾淨垃圾。本來自己雖然不是什麼嬌生慣養,但是家務活還是比較少做,突然要幹這些,手忙腳亂,被呵斥過幾次。不得不更小心,每天提起120分精神。起初並不要我做什麼活,事實上金融和服裝也是風馬牛不相及,唯一稍微有點關係是對信用證還比較熟悉,其他的什麼也不會。也沒有任何人教你,每天就是看到哪裏髒了馬上去收拾乾淨,老闆手機不放在手邊響了,馬上去拿過來給老闆,沒事就去疊布樣,每天都會有一些新布樣,老闆要求疊整齊。

以前同事把布樣按時間排序,老闆經常記不住是哪天的布樣,找不到布樣就會發脾氣。於是自己留了點心,憑手感,把近似的布樣放一堆,然後按顏色再分成小堆,最後按時間再分小堆,重新排列收拾了一下。老闆發覺後說了一句“這個小鬼還不錯。”於是分配了一臺電腦給我,可以看他的郵箱和客人交往的記錄,每天早上幫他打印出來放辦公室桌上,但是不准我回。他有次拿到我的打印件的時候隨口問了一句“客人今天說什麼。”我小心翼翼的把幾封郵件的內容說給了他聽,他看過以後似乎從此對我稍微有點好感,稱讚我記性不錯。接下來我的工作似乎就變成了老闆的專職小祕書,他和客人交往的郵件我可以回覆,只要他看過以後覺得沒問題就可以發出去,也會教我對不同的客人要怎麼回覆,我整理樣品的時候也會抽空稍微指點一下。這時比較好的是老闆准許我和另外一個女同事免費住他他不住的五羊新城的一個二居室舊房子,房費省了不少。但是在老闆對你青睞的時候同事就會對你不友善。開始時沒人教你,這種情況下更沒人教你。對服裝和麪料的知識仍舊貧乏,而老闆依舊暴躁,每天謹小慎微的注意每一個細節,原先大大咧咧的性格一下收斂了不少。

臺灣老闆似乎越來越覺得我這個小鬼做事情還是不錯的,於是在其他老闆面前有時會炫耀一下我爲他準備的資料是多麼細緻齊全。這時已經慢慢接觸到一些別的老闆了,都是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是每年少少也有幾百萬可以賺到。接觸多了,漸漸有了創業的想法,於是更加留心服裝、布料的專業知識,也更加留心看老闆怎麼和客戶交流。但是這些都沒有表現出來,看起來還是個傻乎乎的小丫頭。隨後認識了一個浙江老闆,當他聽說我是浙江人時候,竭力讓我回浙江,說要介紹我給一個朋友的工廠做。

於是兜兜轉轉畢業典禮後我又回來了浙江,而薪水也由深圳的2千8,到廣州的2千,再到現在的一千。

爲何薪水少還要回來做?當有了創業的想法後,覺得工廠纔是能學到所需要的一切的地方。所以義無反顧的來到現在這個在郊區,薪水只有1千的工廠。剛到工廠時,一個大學生剛走,因爲老闆覺得他人不夠機靈,而他也覺得在工廠沒多大發展,於是走了。我剛來時的局面就是整個工廠只有我這個英文沒過六級的人稍懂英文。

尺寸表不會翻譯,只認識脖子、袖子、胸...這樣的單詞,拿着尺寸表到樣板房,和打樣師傅看着尺寸加我認識的單詞一起猜,師傅教我服裝說袖開口叫剋夫,胳肢窩叫夾圈叫袖隆...學了三四次學會了尺寸表的翻譯,順帶學會了服裝的名詞應該怎麼叫,順帶知道了什麼部分大概多少尺寸

買家要來供應商評廠,評廠全英文報告看不懂,藉着金山詞霸一個個生詞翻譯過去,兩天以後跟着人事部一起去查消防查安全查倉庫,幫着財務部造查廠的假工資假保險,一個星期內學會了應付查廠整套程序和應付花招。

現在慢慢開始熟悉面料也慢慢熟悉服裝工藝,工廠的對外英文交流也開始由我負責,英語強迫性加強了不少。沒有周六週日,每月放假一天,每晚自己加班到九點半。熟悉的越多越覺得創業艱難,但是熟悉的越多越堅定創業的意志。當你發現或許能力很一般的老闆卻能每年幾百幾千萬的賺,而你卻還在算這個月有幾千能加幾百,心裏很不是滋味。

以上爲工作到現在的大致總結,以及創業理想。

以下爲具體的薪水支出。
每月1000,工廠包喫包住包水電,沒有交通費支出。
1、手機費:150。和在廣東的男友通訊主要方式,爲了省錢,每天強忍到12點以後打電話,可以節省一半手機費用。短信能省則省。一毛一毛的加起來也很多。
2、買衣買鞋化妝理髮:200。因爲是短髮,每個月要修剪,否則會很邋遢,20元,只剪吹乾淨,不做別的任何護理和造型,省錢要緊。皮膚不錯,沒有化妝品,只有超市買的二十幾元一支的洗面奶和潤膚霜,兩個月都用不完一支。每個月只能添一兩件打折的比較低檔次的專賣店衣服。
3、買書買資料:200。每月預200的錢買資料,因爲服裝、面料都是從頭學的,毫無基礎,現在的書又超貴,到現在還沒買齊一套完整的書,還在繼續採購中。另外還要買些英文的書加強英文。
4、回家車費:80元。包括到車站的公交車費用。每個月回家一趟,來回80元。
5、零食:50。比較愛喫零食,但是沒有太多錢買,學生時每個月零食要花百元左右,現在只能控制到每個星期花10元左右,這是最痛苦的一件事。
6、q幣:50。這個是最被男友鄙視的一項支出。喜歡買衣服,買不起真的於是好打扮qq秀,想結婚沒錢結婚於是養了qq寵物結婚,這些都需要一些支出,50可能還不止,但是心理會愉快不少。由於是異地戀,時間會稍微有些空餘,除了加班和看書,中午休息之類的空餘時間都花在qq上了。
7、早飯:30。每天一元,一包豆漿一個茶葉蛋。

理論上算每月實際剩下的不到200。實際上每個月都花的剩下不到50,還有一些生活用品支出,牙膏牙刷紙巾洗頭水襪子筆記本可愛的圓珠筆之類的,雖然如此,這個月擠出50元進了一些可擦寫的圓珠筆,準備在淘寶上開個小店,第一次賣的打算就是這些可擦寫的圓珠筆,覺得挺可愛,挺新奇。以後等攢些錢,用我現在初步專業的服裝成衣、面料知識去進500元衣服賣。當然,這些只是賺些零花錢。等我攢到5000元時我要開始我的創業第一步,去申請一張國際信用卡,打算去ebay賣中國的silk衣服。既然國內c2c可以做的這般紅火,如果英文過得去的話,爲什麼不在世界範圍做c2c呢?既然我現在以及將來都希望能夠做外貿b2b,爲什麼不讓對外c2c當中間的橋樑呢?

是,雖然現在的收入很少,這個我知道的很清楚,廠裏的車工都比我賺的多。但是,我想,現在我這樣拼命努力,總有一天我也能賺到足夠的錢去西湖邊買一套大房子給爸爸媽媽,這是一個普通的浙江女生的夢想。


因爲對職業生涯感興趣的原因,看了這個故事之後我很感動。這個女孩在芸芸衆生中追尋着自己的夢想,今天的她平凡如你我,雖然她也會經歷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但幾乎可以判定若干年後她會實現自己的夢想,讓很多的人仰視,慨嘆她的幸運和機遇,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是因爲多年前她給自己樹立了堅定的職業目標並一步步地爲之奮鬥才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成功。這個案例有着非常現實的參考意義,正如一個網友所總結的,這個女孩從現實出發,渡過了一個階段的迷茫期之後在工作中逐步確立了自己的職業目標並圍繞自己的目標開始一點點地積累資源。在此過程中,這個小姑娘沒有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緊緊圍繞自己的目標去工作,這樣的格局和氣度確實是很難得的。其實我個人的經驗,職業(其實不僅僅是職業)的成功需要vision,passion還有action,當然還有一點點的運氣。Vision屬於戰略範疇,一般大家認爲有點虛,就是大家一般說的職業生涯規劃,我談到的選擇和職業目標都在此列,它是要解決你往那個方向走的問題。大家可能會說很多人沒有vision一樣能夠成功,就如同很多的企業沒有戰略一樣能夠生存。我也承認這種現實,但是一是有了清晰的方向,能夠讓你少走彎路,能夠加速你的成功,它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但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必要條件;其次是現在的職場環境和幾年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職業化的人才越來越多,職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前沒有vision照樣成功但不意味着今後可以成功。三是有的人認爲環境變化太快,計劃跟不上變化,設定了目標也沒有什麼意義。這個觀點流毒甚廣。前段時間我們的地產集團討論戰略,竟然還有的人提出來討論戰略意義不大,意思是這個市場機會主義者或許能生存的更好,我就指出來,我們非常有必要討論戰略,或許我們的戰略導向只能佔到40%,但我們要逐步提高到80%乃至更多,逐步由機會導向走向戰略導向,否則企業很難發展。戰略定了以後本身並不是議程不變得,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進行調整。Passion介於vision和action之間,制定你的發展方向的時候要考慮什麼事情能讓你又激情,你有激情才能夠積極地去行動。Action當然更爲重要,其實現實中很多人發展不順利不是方向的錯,入對了行也選對了企業,但就是不能把事情做正確。我舉得這個案例從這三個方面都會對我們有啓發,比如在action層面這個小姑娘作事情的態度,連臺灣老闆都覺得這個小鬼作事情還是不錯的。當然還涉及到理財,人脈關係的處理等等,我在後面都會講到。


三是不願意去叩問自己的內心,而將發現自己的興趣寄託於什麼職業測評或所謂的職業顧問。在這裏,我不是否認職業測評的科學性也不是否定職業顧問的作用,而是說你這樣的手段畢竟只是參考,你很難依賴他們來發現你真正的興趣。興趣與本人的成長環境和個人閱歷息息相關,既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實踐而發現的。沒有人比你自己本人更瞭解你自己,其他人的建議都只能作爲參考。

我在這裏推薦幾個有助於發現你職業興趣的方法,大家可以有機會嘗試一下。
一、工作觀察法
1、 你對目前的工作哪些方面最滿意?哪些方面最不滿意?你認爲理想的工作是怎樣的?
2、 你曾經做過的什麼事情讓你最有成就感?
3、 你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哪些你學得很快並且非常有興趣學?哪些學的很認真但總是很喫力而且掌握不好?
4、 記下你的成績、受到的肯定、覺得有收穫、充實的事情。
記錄以上的東西,大約3個月或半年左右分析一次,如是幾次你就能夠逐步的明白你的興趣所在。即使你沒有參加工作,你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類似的資料。
二、羨慕他人的工作
我們都曾經有過羨慕別人工作的經歷。在人生的某個特定階段,或者在某個特定的場合比如我們參加某個培訓或者論壇,我們覺得如果我們能夠從事那個人的工作該是多麼的幸福。有些羨慕只是一個很短暫的念頭,很快就消失了;而有些羨慕會在我們的腦海中一直徘徊。
當然我們的這種羨慕往往是對我們所理解的被羨慕對象最光鮮的一面的片面理解,當我們理解了那份工作的全部,或許我們並不喜歡很多背後的東西。但是畢竟我們羨慕別人的工作,這種感覺往往是我們自身興趣的一種投射。一個喜歡IT的人會羨慕比爾.蓋茨而不會是周杰倫;一個對管理感興趣的人會羨慕張瑞敏的工作而不太可能是王朔的工作。所以找個安靜的地方靜靜的回憶在過去的某段時間裏你曾經對某個工作比較強烈的羨慕經驗,從中是否可以體會出你樂意爲之奮鬥的工作。
三、如果現在已經達到了財務自由,那你最想從事的事情是什麼?不要告訴我除了享受你什麼要不想幹,如果是那樣的神仙也拿你沒辦法。
四、職業生涯興趣測驗
這類的測試又很多,可以在網上搜一下,或者看一下相關的書籍。我也可以給大家推薦一個網站http://www.psytopic.com/上面有關於職業方面的測評,可以參考一下。幾種不同的方法互相印證,基本上能夠發現自己大致的興趣點。我不是很建議單純的花錢去做測試,一是這樣的人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竟然通過上面那麼多的方法都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不是很有功力的顧問或者諮詢師很難給你什麼比較好的建議,反而會把你搞得很糊塗,還不如找自己周圍比較成功的朋友聽一下他們的建議。二是職業諮詢是個很專業的工作,而有的諮詢師本身都沒有成功的職業經歷,他們只是比你多熟悉一些工具而已,諮詢與他們而言只是一個餬口的工具而已,以己之昏昏,豈能使人之昭昭。有家職業諮詢公司竟然把我的帖子改頭換面,寫成了他們自己的感受,如此的職業道德和原創精神的缺乏,怎麼能夠相信他們會對客戶負責任,他們的做法也會讓職業諮詢整個行業蒙羞。萬一你找個不稱職的諮詢師說不定會越幫忙越亂,當然那些真正有功力的諮詢師對於你的職業發展還是會提出有價值的建議的,但無論如何最重的決策人和執行人仍然是你。如果那天我一高興去做職業諮詢,應該是個不錯的諮詢師(呵呵,自吹一把)。其實來自你這個行業的成功人士的建議更有價值,所以如果有機會,研究一下你所在行業的成功人士的經歷或者有機會向他們請教或許能夠有所收穫。


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第一步是要證明你選對了方向-屬於你自己的方向。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人都沒能選對方向或者說根本沒有去選方向。在職業的道路上,你不可能走別人的路取得成功,很多的成功模式本身就不具有可複製性,很多人成功是因爲他們找到了適合他們自己的職業道路,你要想成功,也必須爲獨一無二的你找到適合你的獨一無二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只能靠你在工作實踐中一步步明晰。

當你暫時沒有目標時,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的意見是把當前的事情做好,先把所謂的目標放一放,不要爲了尋找目標而目標。當你把當下的事情做好的時候,新的機會往往就會浮現出來,他們會把你帶向新的目標。

確立自己的事業目標不是勞動競賽,不要去和別人比,而要立足於自己的現狀一點點進步,只要今天的你勝過昨天的你,只要在正確的方向上進步,你就能一步步逼近自己的目標。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比你更優秀,普通人眼中的千萬富翁去和李嘉誠比也只會越比越沮喪。目標是自己的,別人的成功並不能否定你的幸福,和別人比很容易把心態搞壞,憑空多出來那麼多敵人,何苦呢。


儘管職業興趣很重要,但是不要寄希望於一分工作能夠符合你的全部興趣。一個老師,可能很喜歡講課的感覺但不喜歡研究,他可能也要寫幾篇論文好混個教授;一個官員,可能很喜歡享受權利,但也要忍受平衡利益的疼苦;一個歌手,可能很享受唱歌的快樂,但恐怕也要配合公司的商業推廣;一個高管,可能做起事情來很有成就感,但也要承擔非常大的決策壓力;一個技術人員,可能很喜歡研究並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但他也要學會和應用部門做好溝通。其實大家要明白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工作,你會喜歡它的全部。能有一個工作你喜歡它的大部分已經是很不錯了。對於你所不喜歡的部分,就是爲你喜歡的部分所付出的一種代價。就如同我們喜歡自己的愛人,他(她)也有一些缺點讓我們覺得不太舒服,但我們知道,愛一個人就要喜歡他的優點也要接受他的缺點。



中國有句俗話叫“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什麼叫武?什麼叫功?職業的武功怎麼練?我高中期間是個武俠迷,對於武功還是做了點了解,我的理解是武指技巧,功指功夫.所謂技巧就是方法,而功夫則是實力。擒拿,格鬥,散打都有技巧,但是也要有功夫才能成爲高手.假如你有技巧,能夠打到對方,但是功夫不夠,只相當於輕輕摸一下那麼大的勁,又有什麼用呢,這就是:練物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而同樣,練功不練武,進步也會緩慢,比如你的力量很大,一拳有千斤之力,但是沒有技巧,每次都是打不到敵人,白費力氣,結果還是沒用。所以說,既要會技巧又要有實力.就是有功夫了,缺一不可。前兩年成功學非常的火爆,但是現在江河日下,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只是停留在方法的層面,而且很膚淺。我也注意到成功學的大師大多在除了培訓以外的行業沒有什麼成就,他們的成功就是因爲市場的需求讓他們獲得了成功,而對於學員的幫助非常有限。我這裏並不是完全否定成功學,只是告訴大家,成功學本身是遠遠不夠的。

設定目標其實並不太難,可是要貫徹執行下去就非常難了。去年有本非常火的管理書籍叫《執行力》,提到大多數的企業沒有獲得成功,不是企業的戰略出現了問題,而是執行力不足,不能夠實現公司預定的戰略目標。作者所說的問題,放在職場上也實再恰當不過了。和企業的成功類似,一個人職業上的成功,30%靠戰略,50%靠執行力,20%靠運氣,不同的人給出的比例或許會有所不同,但執行力肯定會佔到最大的比例。運氣沒法教也學不會,戰略和執行力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得到提升,而且上帝在分配運氣的時候似乎也很遷就這兩方面做的不錯的人。我的伯父當年從部隊轉業沒有留在省城而是選擇了回鎮上的供銷社,職業生涯規劃屬於戰略,執行力就是你實現職業目標的能力,很多人的職業發展不理想,往往不是職業規劃出了問題,而是執行力出了問題。



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在剛工作的第二年,覺得要學點什麼,因爲對英語的興趣,就去報了一個英語本科自考,起初的時候熱情很高,磨刀霍霍,準備大幹一場,但兩個月之後基本就放棄了;我還報名參加過CPA的考試,書都買好了,報名費也交了,後來卻沒有堅持下去。直到工作到第四年,意識到在這樣下去的話,終會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才重新樹立目標並堅持下來,最終去讀研,一點點地沿着自己的職業路徑前進,纔算是有了一點的進步。

當你有了自己初步的目標以後,接下來最爲關鍵的就是立即讓自己行動起來,向着把目標實現的方向拿出具體的行動,可別一拖再拖。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關鍵是你要不斷的行動,不同的行動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從結果中又可帶出新的行動,把我們帶向特定的方向,最後就決定了我們的職業人生。

小時候每一次有了一個新的筆記本,總是喜歡在扉頁上寫點什麼激勵自己的名言,比如“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爲徑”之類。有一句“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也是時常會寫的,在工作多年後的今天,對於這句話也就有了更深的體會。有志向的人確立目標以後不會輕易的改變,他們會通過實際行動不斷優化改進方法,直到實現目標;而沒有志向的人卻不斷改變自己的目標,今天想做職業經理人,明天又想自己去創業,卻唯獨不肯改進自己的方法,最終導致一事無成,卻反過來羨慕別人的幸運,抱怨社會的不公,卻全然沒有注意到別人爲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比如我們身邊經常見到這樣的人,就是不願意去改進自己的溝通技能,就是不願意和別人合作,就是邋遢,不願意改進自己的形象,這樣的同志,就是神仙幫你做職業規劃,恐怕他自己都會“堅定”地走向職場的地獄而竟然都不知道自己落敗的原因。


第八章 跳槽與職業生涯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現在的社會,爲了找到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而頻繁跳槽的人越來越多,身邊的朋友聚會時關於跳槽也是一個很熱的話題。從求職者的角度來看,按照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的跳槽是件很酷的事情,但從個人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在一個公司工作時間的長短和跳槽的次數相當重要。雖然沒有一個嚴格的界定多長時間跳一次槽比較合適,但跳槽過頻不但容易失去僱主的信任而且更關鍵的是不利於個人職業的發展,很多人跳來跳去沒有越跳越高,反而最後跳入了職場的墳墓;另一種相反的做法是不懂得跳槽,明明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卻沒有改變的勇氣,只能在一次次的抱怨中維持現狀。

有的人從年輕的時候開始跳槽,不斷地跳來跳去,他們的藉口是無法瞭解到自己適合幹什麼樣的工作,沒有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只好換來換去,希望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樣的人實在非常的悲哀,因爲他們不願投入的去作幾乎任何一件事情。記得哪一年的高考題好像是一幅漫畫,一個人在挖井,挖了好多口,每次在快要挖出井水的時候就放棄了,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頻繁跳槽的人和這個挖井的人很像。其實,頻繁跳槽一點都不好玩,這可不像愛迪生做實驗,沒有失敗,即使沒有成功地發明了一種不可行的方法,至少爲後續的試驗或者科學家提供了幫助,而我們個人的職業生命很有限,可沒有那麼多讓你試錯的機會。


跳槽的原因不勝杖舉,大致可以分爲下幾類:
一、待遇問題,感到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每次和應聘者交流,幾乎沒有一個應聘者談到因爲待遇的原因而跳槽;但事實是大部分人選擇跳槽都是由於薪金問題。
二、發展問題,感覺當前的工作制約了自己在職業上的發展。具體的情況如公司的盈利狀況一直不好,對公司的發展前景產生憂慮,感到沒有安全感;對自己在公司的職位發展前景不樂觀,短期內看不到發展機會,又不願意耗時間“用青春等明天”,通常的說法就是遭遇職業天花板;再比如感覺自己選錯了行業或者職能,希望能夠重新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
三、環境問題,不適應目前工作的環境。具體的表現如認爲自己的很多建議想法不被重視,認爲公司的運作機制有問題又無力改善,感到自己的才能在這裏無法施展;再比如人際關係不盡如人意,無法忍受公司複雜的人事關係。甚至有的人是因爲和“苛刻”的上司或者老闆關係沒有處理好而萌生跳槽的念頭。

沒有哪一個單一的因素促使一個人下定跳槽的決心,一般人跳槽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比如本來薪酬也不是很有競爭力,又遇到了一個工作上配合彆扭的上司,再看看自己的同學和朋友,似乎薪酬都比自己高,自然就準備跳槽了。在這裏我首先需要提醒的是職業發展本身是一個長跑而不是一個百米賽,短時間的比較沒有任何意義。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最容易和別人去比,而且心態不好,似乎哪個同學的起薪比自己高了1000元就意味着永遠會高過自己,總想着找一份更高薪的工作讓同學刮目相看。我的第一份工作分在了一個效益很好的國有企業,按說工資也還可以,但經常和朋友交流時談到某某的高薪經常會萌生跳槽的衝動,如今十幾年過去,發現最初高薪的同學發展的未必有起點低的同學好。起點很重要,但是把握自己發展的方向更重要。

在每個人工作的早期,入錯行或者選錯職業的事情時有發生,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很多人都要工作幾年後才能初步具有生涯規劃的意識,而在此之前,身邊的朋友或者老師未必能夠給予有效的指導。我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能夠找到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是我家在農村的父母最大的期望,爲了讓我讀書他們已經竭盡所能,他們不可能在職業上給我什麼有效的指導,外面的職業世界超出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想象空間;剛畢業的時候也很少什麼所謂的人脈能夠在職業發展上給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包括老師在內。對於將來的職業只能是自己探索着面對,很多農村出生的大學畢業生都和我差不多。按說城市出身的同學能好一些,他們的父母見多識廣,肯定能夠給予很多的指導,事實也並非如此。大多數父母也只是憑感覺,某某職業不錯,掙錢多又體面,他們在職業發展上的所知所解和我們剛畢業時一樣的貧乏。這是因爲任何事情的出現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在一個工作就是爲了喫飯的年代,是沒有人考慮職業生涯規劃的。而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多年中,急劇變化的中國社會,人們對職業的理解和要求,對人才的需求和標準,已經並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夠讓身處其中的職業人士擁有那麼多動人的機會,卻又面臨那麼多選擇的疼苦。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職業發展爲導向的職業生涯規劃纔會開始在中國的職場流行,它是和需求相伴而生的。


因此當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入錯了行當或者選錯了企業的時候,可以考慮跳槽,重新換一個跑道。跳槽本身很正常,但你要認識到最初的莽撞並從中汲取教訓,從而走好今後的路。我們的第一份工作往往就如同我們的初戀,儘管那時我們充滿了激情但我們確實不懂感情,往往不能修成正果;但它會讓我們知道感情的美好並最終尋找到真愛。但一個因爲初戀不成功就懷疑感情的人是不可能獲得真愛的,就如同一個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不珍惜今後機會的人一樣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因爲心態搞壞了。所以我們每一次的跳槽都要像換一個真心想愛的女朋友那樣珍惜。

剛剛參加工作的人跳槽的機率最高,就業第一年連續換二三個單位也不奇怪,之後才能逐漸穩定下來。原因之一我上面已經講過,那就是是剛出校門對社會和自己的瞭解不深,選擇的第一份工作未必適合自己;其次是談不上什麼人生閱歷,承受壓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遇到工作壓力,對薪水和職位的失望等等問題缺少化解的方法和技巧。而成熟的員工會盡力去化解各種矛盾,適應壓力找可以着力的地方作改善,一點點地拓展自己的職業生存空間,不僅能在工作中儘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準,更能夠克服困難和障礙逐步發揮自己的價值,從而獲得更廣泛的認可—比如學會建議勝過意見的道理,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說服老闆採納自己的建議,學會合作精神,學會和儘量多的人友好相處使自己的工作阻力更少。學會忍耐今天的委屈爲明天的發展奠定基礎,僅僅因爲一些客觀的因素限制而沒有慎重思考就離職事實上是一種逃避,是一種軟弱的表。因爲有的問題是絕大多數企業的共性,不管在那個企業,都有可能碰到相同的問題——所有的企業都會存在人際上的衝突,都要需要克服的困難。當然我並不是告訴大家不要跳槽,我在後面還會談到有的時候你必須果斷跳槽,只是跳槽應該是一種清醒、理智的選擇,僅僅因爲不能適應這個環境或者有另一家薪水更高的企業在招手就跳槽都是失敗的——尤其對年輕人而言,路還很長,跳槽應當是深思熟慮的選擇。



就絕大多數人而言,在其職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個人覺得你至少應該有在某一個還不錯的公司裏工作3年以上的經歷,因爲只有這樣你才能夠適當地積累起某一領域裏的專業知識。一個人不在一個公司裏工作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就無法充分掌握這一領域的知識。這3年左右的時間是讓你獲得真正的職業競爭力的階段。如同我前面所說,職業發展的階段是有三個層面---“爲了生存而就業,爲了發展而職業,爲了人生價值而事業。”在爲了生存而就業的階段,你最重要的工作是通過積累獲得職業競爭力,從而達到爲了發展而職業的層面,再此基礎上你再獲得行業領導力,才能夠最終達到爲了人生價值而職業的階段。而頻繁跳槽是很不利於你獲得職業競爭力,當你擁有了行業領導力的時候,那纔是真正的海闊憑魚躍了。  

對於任何一個不滿意目前工作而有跳槽念頭的朋友來說,我所建議的第一個做法就是重新審視自己當前的工作而不是輕率的作出跳槽的決定。我並不是反對跳槽,而是反對無目的的跳槽或者沒有經過認真思考過後的跳槽。你最初爲什麼會選擇你目前的工作?你當前的工作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是薪酬太低還是發展前景暗淡?是壓力太大還是沒有興趣?重新換一份工作能否解決你現在工作當中遇到的問題?當前工作的好處是你已經認清了問題的全部,如果你願意認清的話,所以你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解決,去改進;新的工作固然會給你帶來新的希望,但它背後的不確定性在你進入之前完全難以預料。人們往往會有這樣的心態,當討厭一份工作的時候,巴不得儘快逃離,一分鐘都不想停留,殊不知新的工作着手以後原來所遇到的問題又浮現出來,於是忍受了一段時間後又重新祭出跳槽的法寶。



不要把跳槽作爲解決職業發展問題的唯一手段。有的人頻繁跳槽,美其名曰尋找適合自己的平臺,其實這個世界上很難存在爲你量身定做的平臺,更多的時候,成功的職場人士都是在一定的基礎上和公司共同打造這個平臺。工作不順利跳槽;和同事關係不和睦跳槽;工資不理想跳槽;不喜歡當前的工作跳槽……有的人工作發展上遇到什麼不順的情況就採取這種手段,而不從更深的層面來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或者說即使找原因,也很少從自身的方面來考慮。然而工作不順利,可能是你的能力需要提高;和同事關係不和睦,可能是你的人際溝通能力需要加強;工資不理想可能是因爲你的業績不夠好;不喜歡當前的工作可能是因爲你沒有認真地付出所以沒有體會出工作的樂趣。這些問題不解決,你跳到哪裏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結果。當你和其他人一起被擁堵在“瓶頸”裏的時候,只能說明你還不夠優秀,不足以脫穎而出,跳槽很難解決你是否優秀的問題。因此當你真的決定要跳槽之前,要好好總結一下自己在目前公司的工作是否還有哪些值得改進的方面,自己去努力了,改進了,你可能就能夠在當前的工作上獲得職業生涯的進步。哪怕真的要重打鑼鼓另開張,搞清楚這些問題,至少也可以在下一家公司裏能夠避免。

跳槽不是“轉學”而是“升學”,跳槽要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能夠利於自己的職業增值,儘可能減少同水平跳槽。所謂同水平跳槽就是新的工作和你原來的工作基本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既沒有讓你增加多少的薪水,也沒有讓你去承擔更大範圍的責任,新的工作並沒有讓你從原來小學五年級的水平提升到初中一年級的水平,你只是換了一個學校而已,甚至連這兩個學校的教育水平也是差不多的,職業人的職業技能水平並沒有本質上的提高。正應爲如此,轉學不可能帶來待遇方面的本質提高。


人才具有自己的市場價值。同樣的一個人在人才市場上會有一個大家比較認可的價值,不同的公司所給的價錢肯定會圍繞着這個價值波動,而且這個波動的幅度一般而言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尤其是放在相對長的一個時間裏來考量更是如此。這裏,你需要應該明白的一個職業道理是:在職業價值沒有本質提高的情況下,你的職場價格只能是現在的這個水平。對於這種情況下的跳槽,如果是爲了獲取更好的條件以便進一步地提高職業技能,那麼跳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不是爲了這個目的,那麼,“轉學”就只會浪費時間,從而延遲而不是加速職業人下一個職業目標的實現。這種不是升學而是轉學性質的跳槽意義並不是很大,我個人的意見是不鼓勵,我建議要大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當你的職業技能水平有了本質上的提高時就會發現:有很多既穩定待遇又高的職位在供你選擇。當然,我這麼說的前提是在一個完全競爭完全公平的前提下,實際工作中的情況比這個要複雜的多

永遠不要單純爲了薪水而跳槽,哪怕你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當你想從一份工作換到另一份工作,要對兩份工作所能提供給你的總體價值進行比較。薪酬是這個總體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絕對不是唯一組成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他包括個人所能獲得的發展機會、工作的適應性等很多方面的內容。個人的發展機會是其中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於40歲之前的職場中人,因爲它意味着你未來的薪酬。



回覆 引用 TOP


bjgirlyjs 發短消息  
加爲好友  
bjgirlyjs 當前離線  
帖子1757 精華221 閱讀權限40 在線時間330 小時 註冊時間2008-10-24 最後登錄2010-1-5   
董事長

帖子1757 精華221 應屆生幣2809 枚 閱讀權限40 在線時間330 小時 最後登錄2010-1-5 3樓  
發表於 2009-1-27 12: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bjgirlyjs 於 2009-1-27 13:05 編輯


不同職業的發展有着不同的特點。比如行政該開始的起薪並不低,但發展後勁不足;財務會隨着你經驗和技能的增加收入穩步增長;有的職業明顯是喫青春飯的,比如模特、空姐和某些特殊行業的從業人員;公務員的收入剛開始不算高,也要用心去揣摩所謂的潛規則,難以盡情展示你的個性和激情,但一旦當了一個小官或者有了一點實權,其收入(往往主要是某種類型的收入,地球人都知道)就會出現跳躍式的增長;而像律師、醫生等的發展曲線是典型的厚積薄髮型,所謂越老越值錢,剛開始的幾年是技能和經驗包括個人品牌的積累階段,一旦你的個人品牌獲得客戶的認可,收入會越來越可觀。如果進了這樣的行當,剛開始你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對那些掙快錢的職業作無謂的羨慕,這就像企業的投資,有的項目投資少,見效快,但不見得長久;有的投資大,見效慢,但一旦開始收穫,那就有着穩定可觀的收益。

職 業發展過程中,職場人士需要通過個人職業能力、資源、素養等的不斷提升來使自己增值,由此而構建和延續個人職業品牌。這就意味着,界定一次跳槽是否成功的標準在於,新的崗位是否表明自身職業價值的提升、新的平臺能否爲自身職業價值的增值提供保障。

如果你真的認爲目前的公司對個人的職業發展幫助不大,那麼你應該去尋找下一個能讓你長期發展的公司,成功地跳槽一定能夠爲你描繪出職業生涯管理的上升曲線,是向更高層級的躍升而不是同水平的移動。

很多人在面對職業中的挫折時會說,挫折是一種財富,但這並不意味着挫折到成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於職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如果不能進行必要的總結和反思,那經歷只能是經歷,只有戰勝了挫折,總結了經驗,這個經歷纔是財富,才能職業生涯步步高。


如果你真的認爲目前的公司對個人的職業發展幫助不大,那麼你應該去尋找下一個能讓你長期發展的公司,成功地跳槽一定能夠爲你描繪出職業生涯管理的上升曲線,是向更高層級的躍升而不是同水平的移動。

很多人在面對職業中的挫折時會說,挫折是一種財富,但這並不意味着挫折到成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於職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如果不能進行必要的總結和反思,那經歷只能是經歷,只有戰勝了挫折,總結了經驗,這個經歷纔是財富,才能職業生涯步步高。

但也不是說我們就非得從一而終,與頻繁跳槽者不同的是,有的人卻很少跳槽,即使出現了屬於自己的跳槽機會也沒有識別出來。如果你大部分時間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你可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歸屬意識,很難放棄過去。我個人的意見是要忠於職業而不是忠於企業,這點和你的職業化行爲本身並不矛盾,對於你的僱主,工作的每一天你都應全力以赴,爲公司創造價值,但當企業的環境影響你的職業發展或者有更好的機會出現時你要考慮行動。優秀的企業會考慮員工的生涯發展,當員工個人的生涯規劃和企業爲你設定的生涯規劃最大程度的重疊時,對企業和個人都是最有利的。但有時候二者會出現衝突,即使是最優秀最人性化的企業也不可能完全站在員工的角度來考慮員工的職業發展,把自己的職業發展完全寄託於企業本身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做法。這時候,你要忠於自己的生涯規劃而不是過於遷就企業爲你設定的生涯規劃。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必要的時候跳槽還真是一個必須的手段,跳槽把握的好,會豐富我們的職業經歷,拓寬我們的職業視野,實現我們職業生涯的增值。應該跳槽的時候不跳槽反而也會消耗我們的職業生命。



在很多人工作的初期,跳槽的頻率比較高。很多人跳槽是因爲第一份工作的盲目性。當時選擇的時候他們僅僅是需要一份工作,或者是爲了應付父母的詢問,抑或是因爲經濟的壓力等等。但當他們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工作本身的新鮮感開始消退,新的尷尬卻浮上心頭,他們意識到他們不喜歡自己當前的工作。如同我前面講的,他們最初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或者說對自己將來的方向缺乏清醒的認識,就作出了選擇。他們的工作與他們的興趣和價值觀並不符合。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這並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爲他們覺得目前的工作很新鮮,畢竟這是一份工作,有事情做總比無所事事好,至少我積累了工作經驗。但是真正入行之後,發現自己坐這樣的工作並沒有內在的動力。一個常有的例子是因爲就業競爭的壓力很多人選擇去做老師,依據是老師工作穩定,收入有保障,每年有較長的假期,可以有外快等等。但是真正喜歡老師這一行的人應該是能夠從對學生的教導、幫助和指引中獲得成就感。隨着對走上社會的新鮮感的消失,大家對社會和職業的認識變得越來越現實,對自己的瞭解也更加深入,想換一個更適合自己願望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此種情況下,跳槽幾乎是必由之路。

以下是我能夠想起來的有必要跳槽的幾種情形,當然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跳槽甚至也未必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比如你可以先嚐試內部的崗位轉換或者和你的上司共同探討職業發展的困惑,如果你的上司值得信任並願意爲你提供建議的話。我所列的幾種情況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有必要跳槽的情形,比如你上班的時間太遠,比如你家庭的原因等等,具體的情況還需要具體的分析,我所列的情況更具有舉例的性質。



1、如果你在目前的公司已經缺少發展空間,欲更上層樓,則需等待很久的時間時可以考慮是否要換一家公司。現實中往往存在這樣的情況。在一些發展比較穩定的企業,如果沒有新的業務拓展,則很難創造出新的機會;如果企業論資排輩現象在嚴重一些的話,你升遷的機會就會少很多;如果你和你的上司年齡很接近,又會進一步降低你的機會。而那些蓬勃發展的公司,不斷地在新的業務線新的地域創造新的升遷機會,它能夠讓你分享到公司成長的果實。在我們職業發展的過程中,最理想的當然是我們和公司一起成長,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運營越來越健康,我們的責任越來越重,職位越來越高,回報也越來越高;次之的是公司發展一般但是你個人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你的職位得到提升,承擔越來越重的責任;最差的就是公司沒有起色,自己也沒有起色,與其半死不活得混日子不如早謀出路。


2、如果你覺得在目前的公司繼續工作下去技能上很難有提高時,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是否要跳槽了。因爲你的技能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決定你未來的成長,如果你的技能停滯了,意味着你預期的薪水增加機會不大,所以要考慮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提高。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以下咱們做一個稍微深度的分析。

在我們的職業經歷中,我們的職業技能,知識、觀念等會有一個內在的變化曲線,它們構成我們的內職業生涯;同時,顯性得來看我們的畢業學校、工作單位、工作職位乃至工作內容等等也有一個外在的變化曲線,它們溝成了我們的外職業生涯。說白了,外職業生涯就是你簡歷上體現出來的內容,內職業生涯就是你的簡歷內容下面所隱藏的你真正的技能、知識和觀念的變化。研究一下內職業生涯和外職業生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覺得它們就像我憑着死記硬背就能靠高分但現在忘得一乾二淨的政治當中所描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一樣。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辯證邏輯關係,總結如下: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1、生產力的狀況(包括生產力的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狀況、性質和形式。
2、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
第二,生產關係對生產力能動地反作用
1、當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2、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就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性質,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評判一種生產關係先進與否,必須以生產力標準來判斷,研究生產關係歸根結底是爲生產力服務的,脫離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係,這種研究就會失去意義。  

所以,我套用一下,內職業生涯和外職業生涯之間的辯證邏輯關係如下:
第一, 內職業生涯決定外職業生涯
1、內職業生涯的狀況(包括內職業生涯的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外職業生涯的狀況、性質和形式。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在決定外在。
2、內職業生涯發展的要求決定外職業生涯的變革。當一個人的內職業生涯獲得了突破的時候,外職業生涯的突破就之日可待了。
第二,外職業生涯對內職業生涯能動地反作用
1、當外職業生涯同內職業生涯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有力地推動內職業生涯的發展。比如一個人當了主管或者經理,如果他有相應的素質,自然而然會逐步的提高自己的內在職業生涯,不斷在這個職位上積累經驗,提升技能,豐富人脈,從而促進內職業生涯的有效發展,反過來向更高層次的外職業生涯邁進。
2、當外職業生涯不適合內職業生涯發展要求時,它就嚴重地阻礙了內職業生涯的發展。如果一個人被安插到不適合自己的崗位上,或者這個崗位和自己的能力不匹配,他技能的提高是很難的。
外職業生涯一定要適應內職業生涯的性質,這是職業發展的普遍規律。評判一種外職業生涯先進與否,必須以內職業生涯標準來判斷,研究外職業生涯歸根結底是爲內職業生涯服務的,脫離內職業生涯來研究外職業生涯,這種研究就會失去意義。(套用這段文字的時候,好幾次我都樂了呵呵)

如上關於內外職業生涯的辯證邏輯關係很好的解釋了現在職場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比如爲什麼有的所謂總經理的收入還沒有人家一個普通的sales收入多,爲什麼有的人遲遲不能升職?爲什麼有的博士找不到工作?爲什麼有的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收入還不如某些普通院校的學生?爲什麼有人考研後並沒有爲就業增加太多的砝碼?其實,瞭解了內外職業生涯的辯證邏輯關係,我們今後的職業決策就變得簡單了不少,那就是你的所作所爲是否能夠促進你內職業生涯的發展從而不斷促進你外職業生涯的發展。

關於內外職業生涯的辯證邏輯關係還可以做很多的發揮,時間關係,我先暫時寫這麼多,後邊有時間咱再作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大家也可以發揮聰明才智進行相應的發揮從而豐富這一“理論”的內容。


如果內職業生涯比外職業生涯超前恰當時候舒心,說明你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剛剛可以把工作做好;內職業生涯比外職業生涯超前較多時煩心,這時候你感到工作沒有挑戰性,也不太會盡心工作,容易出現不認真負責的現象,覺得大材小用,心裏難以不平衡;內職業生涯比外職業生涯超前太多時要變心,你感到在這裏受到壓抑,根本無法發揮你的能力,你要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所以你就會有跳槽的念頭。外職業生涯比內職業生涯適度超前你會有工作的動力;外職業生涯比內職業生涯超前較多你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就如同你本來能舉100斤的東西,現在讓你舉120斤,你肯定會感覺比較喫力;外職業生涯比內職業生涯超前太多時有毀滅力,就如同你能舉100斤,忽然讓你舉500斤,可能會把你給壓趴下。

正是基於此,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套用小平同志的話來說,要以內職業生涯建設爲主,以外職業生涯建設爲輔,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有在這個原則下,充滿希望、富有可持續發展的職業生涯之路才能形成,否則好似“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如果過於關注內職業生涯的發展,就會成爲“有才華的窮人,”鬱郁而不得志;如果過於關注外職業生涯的發展,就會出現“官迷”、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現象,職業的危機就潛伏在你盛名的光環之下,隨時都會出現。


4、如果你的公司在競爭中落後,而你又無力促使公司迎頭趕上時。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企業的成功有賴於公司的戰略、團隊的執行能力、外部的市場環境等等很多的因素,往往個人的努力只能促進局部的改善而不能決定最終戰局的勝負,常讓人產生“有心殺敵無力迴天”之感。比如某些國有企業的半死不活、比如某些民營企業的突然休克,這不是你個人的力量所能改變的,而此時最好的選擇往往是跳槽,重新換一個更能夠發揮你作用的平臺。

5、如果公司的改組或變動使你的前程計劃受到阻礙時。公司的發展目標和個人的發展方向有時候並不完全一致,當企業的戰略方向發生了變化的時候,很可能你從主戰場被邊緣化,這種例子屢屢出現。如果你實在不能通過內部轉崗尋找到自己的位置,那麼或許跳槽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手段。

6、如果你有更高的眼界與新的理想時。山東有個鄉土作家,好像叫劉什麼,有句話,“有的樓,小時候看着高,長大了未必這麼看。”隨着你閱歷和眼界的開闊,你原來覺得很好的工作未必能夠滿足你的發展需要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李佳明和曾子墨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包括用友的王文京、零點的袁嶽,他們起初的平臺都非常好,李佳明是從中央臺出國留學,曾子墨是從國外的投行到了鳳凰衛視,王文京和袁嶽都是從國家部委的公務員角色下海創業。他們之所以有這種轉換都是因爲自己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新的理想。事實上,職業的發展如同我們走樓梯,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上走的,等你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職業之路自然是海闊天空。

往往成功人士的跳槽不是在職業的最低潮而往往是職業發展比較成功的時候開始轉換跑道,他們能夠提前避免職業危機的來臨,其實職業規劃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研判職業的發展趨勢,儘可能促使你的職業向着理想的方向前進而阻止不利事情的發生。風險相對比較小的是職業過程中的“T”型發展,指“T”字從下往上寫,意思是說在職業發展的最初,先在一個相對狹窄的領域做深,寫好那一豎,成爲這個領域的專家,然後再寫那一橫,培養自己廣博的知識和全面的技能,使自己具備成爲高級管理人員的素質。

更換工作需當機立斷,不要猶豫不決,寧可冒點風險早作改變,也比躊躇不定好,以免錯失良機。當你真的決定跳槽了,那就儘快進行相應的準備。成功的跳槽至少需要2-3個月左右的準備時間。不要把跳槽僅僅當成換一個簡單的工作,而是要把它當作自己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利用這樣的契機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加深對自己職業目標的評估。


現在是人才自由流動的時代,不小心進入了一家不地道的公司完全可以隨時走人。從表面上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這樣的事情往往伴隨着時間和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處事方式,容易讓人迷失方向。所以應聘一家公司的時侯,你的任務不僅僅是讓用人單位對你滿意,你也要好好的評估你的僱主。在你欲加盟一家公司前,下點力氣對你未來僱主的風格進行了解還是很有必要的。要考慮企業和自己的需求是否吻合。總的來說,大型企業選文化,中型企業選行業,小型企業選老闆。(更具體的論述,大型企業相對比較安全,職位不會老是變化。。。)而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對自己有利的關鍵標準就是能否對你的內職業生涯發展有利?你可以通過公司的網站,行業內的相關報道,你面試時所接觸的公司的人員,甚至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朋友等等,儘可能多的瞭解這家公司是否符合你的職業目標。一般中低職位的人在面試的時候一味的等待面試者發問,很少主動利用機會去觀察和了解目標公司的相關情況,實在是有些浪費機會。一般來說,經過前期的深入瞭解,入職後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更可以充分利用實習或者試用期進一步加深對企業的瞭解,如果和自己的職業目標有太大的差異,也好儘快地修正或調整。

即使已經下定決心從公司離職,也要體面地撤退,爲原來的公司留下一份人情和好印象。我們騎驢找馬,但也不能虐待驢,最關鍵的你要騎上頭能讓你找到千里馬的驢。等你找到了新的僱主,得意之餘,千萬別忘了和當前的公司進行比較好的工作交接。有的人比較情緒化,工作不交接,甩手走人或者把公司的重要資源帶走,據爲己有,這種過河拆橋的做法不但是不職業,簡直算的上愚蠢。一是你往往是在行業內的公司就業,這個圈子很小,極端的行爲往往容易在圈子裏傳開;其次是除非你一直作低端的職位或者一直在比較濫的公司,比較正規的公司在重要的崗位都會做背景調查,如果瞭解到你有這樣的經歷的話對於你將來的發展很不利。退一萬步來講,當前的公司畢竟是你職業旅程上的一個站點,畢竟你曾經滿懷希望的加入這個團隊,體面地離去對大家都有好處。



第九章 專業與職業生涯


因爲職業和興趣的原因,我會非常關注不同專業的人員的就業情況。我注意到兩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是不管專業的冷熱,從個體而言,我都見到過求職困難的現象。我見到過學計算機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我見到過學法律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我見到過學金融的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我見到過學工程的人找不到工作,學英語的、學中文的……。他們大都把原因歸結爲專業,冷門專業畢業的自然很有理由,專業太偏了;熱門專業竟然也振振有詞,學這專業的太多了,競爭太激烈了。而與此同時,我卻注意到另外一個現象,真正在職場上成功的,什麼專業的都有。搜狐張朝陽的專業是物理學,阿里巴巴馬雲的專業是英語,復興集團總裁郭廣昌的專業是哲學,國美老總黃光裕沒有專業。你可能會說這些人都是超人而且都是創業者,不具有代表性。其實我個人十多年的職業經歷中接觸過各行各業的職場傑出人士,他們最初的專業真的是五花八門。每當我參加各種各樣論壇的時候,我都會比較留意大會材料中關於嘉賓的職業經歷,他們絕對算的上是行業的精英,其專業竟然也是五花八門。我有一次參加一個在上海舉行的投融資論壇,這算是比較專業的行業了吧,發現竟然有超過半數的嘉賓本科所學專業和所謂的金融投資完全無關。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更多,你數一數現在文壇上有點名氣的作家,有幾個是中文系畢業的。如果還不信的話隨意在你身邊做個調查,你就會認同我所說的這種現象。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反而與專業無關,正如新東方徐小平老師所說的,教育嚴重與市場需求脫節,是中國大學教育以及人才發展體系中最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導致按理說最有活力和創造力的一代人,無法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的甜蜜果實——就業掙錢、回饋父母、成家立業、享受人生。這些問題包括:大學生就業意識稀薄——不知道畢業後原來是要工作的;求學歷程中職業意識缺位——不知道一切學歷必須以職業定位爲最終目標,結果今年碩士明年博士後年烈士;求職技巧匱乏——不懂得求職技巧原來是連接大學與社會的跨海大橋,因而不知道如何向僱主賣自己(sell oneself)、贏得機會;從業心態糟糕——進入職場後往往不懂得如何珍惜工作機會、競爭發展空間、處理與上司、同事、客戶之複雜關係……這不是哪一個專業的問題,而是很多專業的畢業生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其實不管是哪個專業的學生,只要是擁有了良好的就業意識和一定的求職技巧都能夠在職場的長跑中通過不斷做出有利於自己發展的職業決策來獲得最終的勝利。所以我想在本章談一下專業和職業生涯之間的關係。

專業的冷熱不均,在就業市場上已經被衆人熟知。同一學校不同專業畢業的學生,由於社會行業發展的不平衡,會面臨不同的用人單位需求。社會對某些專業畢業的學生需求較小,畢業生於是供大於求;而另外一些專業的學生,由於行業發展對人才構成較大的需求,在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培養的畢業生仍然保持着“旺銷勢頭”。所以我們當年高考的時候經常掛在老師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好學校不如好專業。”

首先想先談一下專業所帶來的優劣勢。所謂專業優勢,是指所學專業近年來有着旺盛社會需求或者預期具有旺盛需求的專業,在就業過程中可能具有的由於專業原因而產生的優勢。專業優勢的另一通俗表達就是“熱門專業”。

專業最大的優勢自然是就業容易而且就業後的發展前景好。由此衍生出了社會比較認同的熱門專業,比如說計算機、金融、物流、財務等等。說白了就是這些專業的產品相對比較好銷售,市場的需求比較熱烈,而且這些專業大都起薪高,發展前景好。

熱門專業的好處咱就不多說了,錦上添花得事情咱不作,但是熱門專業裏面也有發展不順的兄弟姐妹,那是因爲熱門專業本身並不能夠把你放進成功的保險箱,選擇了熱門專業的人們,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1)熱門專業並不等同於自己喜歡的專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當初報考大學選擇專業時,是根據父母的意見和社會輿論的導向進行的。即使自己是被填報的第一志願錄取,但究竟自己對這一專業是否喜歡,自己的氣質性格是否與將要從事的職業匹配等等,卻難以給出肯定的回答。也許,從表面上看,自己進入了“中意”的專業,而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卻未必能調動足夠的興趣。只有適合的,纔是最好的。這在什麼地方都管用。
(2)熱門專業在學習和就業過程中面臨更加激勵的競爭
對熱門專業的“爭奪”,從在高考志願填報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往往只有填報第一志願,而且考分位居前列的學生,才能被錄取。因此,進入熱門專業的學生,原有的基礎更爲紮實,而要在這批尖子學生中做到出類拔粹,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兩點,是最爲讓人擔憂的,一是有的學生一看“高手如雲”,就自動繳械,放棄去做最好中的最好的鬥志;二是有的學生心氣很高,鬥志很盛,卻不能認同雖然努力了,卻仍然不能像以前那般“名列前茅”,於是意志消沉。要知道,任何羣體,只要存在,如果一定要按某方面的指標排序的話,一定會有一個最後一名。但這個指標並不一定就代表全部素質的客觀體現,你需要一種對自我的認同,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和優點所在。再說隨着中國大學的擴招,不同學校新增的專業大都是熱門的專業,導致所謂熱門專業的就業人數瘋狂擴張,在就業的時候自然而然面臨更爲激烈的競爭。

(3)熱門專業的學生容易被“熱門”的假像迷惑
熱門專業的就業形勢好,熱門專業的同學自然心態也很牛,“我是‘熱門’,我怕誰”。可有的人身在“熱門”,自然不免高估“熱門”的威力,認爲自己無論怎樣“混”,到時依舊能對用人單位進行挑挑揀揀。道理是沒錯。但是事實卻並不完全如此,一是你進大學的時候是熱門,畢業的時候未必是熱門,比如說某專業目前的供需比是1:8,等到畢業的時候形勢發生變化,供需比變成了1:2甚至是2:1。我剛讀大學的時候貿易可算是熱門專業,可等到畢業的時候學貿易行業一片蕭條,找工作都有困難。那時候通訊算時冷門,可到了畢業的時候竟然成了熱門中的熱門。鐵路和郵政專業也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二是用人單位是來招賢的,寧缺勿濫,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專業背景並非十分看中,而是更關注考察其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專業再好,能力和素質跟不上也是枉然;三是專業的門檻並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高,外專業能跨越這一門坎與你進行的競爭的人多着呢!像物流、管理等等很多的專業本身基本上門檻很低,即使象一些門檻看似很高的專業也不像想象得那麼高,很多數學系、物理系、機械系以至外語系學生計算機水平反而比一般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還要高,很多系的學生英文水平超過英文專業的也並不稀奇,至於“高手總在文壇外”的說法更是早就有之。


所謂專業劣勢,通俗地說,是被人們認爲“冷門”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與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專業就業前景不理想的壓力。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帖子,叫大學十大最恐怖專業,主要包括像礦業加工工程、採礦工程、造紙、皮革、歷史、文學、力學等等,該帖對每一個專業都做了點評,以證明該專業的恐怖。比如對於中文專業的評論如下:
8.中文  
一般綜合性的大學都是有這個專業的,但是真正以研究爲目的的僅僅是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這樣的高校,其他的大學設這個專業僅僅是爲了建設綜合性的大學,這個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後都是處在半失業的狀態,這個專業的是喫青春飯的,一般漂亮的女生去做文祕,不漂亮但是聲音好聽的去做總機,聲音不好聽也不好看的但是有文筆地去做編輯,都沒有的話就只有做招待了,-----這是一個典型的靠青春喫飯的行業。  
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說,這個帖子寫的是在有點悲觀。尤其是已經進入冷門專業的同學,想到將來的就業前景,心態更是會受到很負面的影響,甚至會嚴重地喪失信心。但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幾乎在上面所舉的每一個專業中我都遇到過職業成功的案例,甚至有的人專業比上面的專業還差,比如哲學或者馬列之類畢業的,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我還納悶帖主爲什麼沒把這些專業給列上去。

專業劣勢還有一種表現就是你不喜歡你的專業,而且往往是到了大三、大四才發現這個問題,這就很要命。有個專家叫高燕定,認爲人生規劃要從童年開始,從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我並不是非常的認同,但是我覺得至少從考大學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去規劃自己將來的人生和職業。遺憾的是,中國的教育還遠遠沒有發展到這個地步,這幾年教育部擴招更是直接把大學從精英教育變成了街邊的大白菜,導致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但話又說回來,即使教育部門的決策者們承認這是他們的責任,那又能如何?他們也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還是那句老話,靠人不如靠己,埋怨政府和學校都沒用。再說了,這種情況下畢竟還是有很多的成功者,你不能獲得職業上的成功,還是因爲你自己不夠優秀。

我非常能夠理解一個不好的專業給一個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今天的中國,畢竟你的專業是你工作的起點和基礎。但是即使真的不小心選了所謂的冷門專業也並不意味着不能獲得職業的發展,關鍵是要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一步步地扭轉自己的劣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怕專業冷門,只怕學藝不精。不管你的專業是什麼,只要你在這個領域確實學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這個領域的知識成就一番事業。事實上,除了極少數確實和民生關係不大的專業,沒有永遠的熱門也不會有永遠的冷門,就如同海爾所言“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品。” 尤其是經歷過職業長跑以後,原來所學的專業熱門也好冷門也罷,都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稀釋。


其實不同專業有不同的職業規劃辦法,人家沒有專業的都能夠取得職業的成功,何況有專業的呢,關鍵是不要讓你的專業成爲前進的包袱而要成爲發展的基石,根據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斷去調整和積累,職業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在我工作的這十多年時間裏,我還從來沒有發現那個人因爲專業不好而從根本上耽誤了自身的發展,從長遠來看,真正決定你職業發展的是你得個人素質。當然從自己的專業出發去做職業規劃絕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從我個人的實際經驗來看,我覺得我們所學的專業大致可以分爲如下幾類,當然這種分法未必見得科學:

1、 工具類專業,這類專業的特點是專業本身只是一種工具,其行業性特點不強比如說象語言類專業,管理類專業等等。對於這類專業,要想獲得比較好的職業發展,最關鍵的選擇是要入行,否則想獲得職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之難,職業之路會越走越窄。我以英語專業來做個例子,這種類型的其他專業都可以作參考。我當初大學畢業的時候有個英語六級證書就覺得算是個有含金量的證書了,但是在今天這個人人學英語,人人會英語的年代,阿貓阿狗都會講英語了,英語說的好的人已經是隨處可見了,很多非英語專業的人也能夠操着熟練的英語進行工作和交流了,所以英語作爲一種工具的特徵越來越明顯。因此對於英語專業的人來說,第一個選擇是走精深之路,比如做英語方面的研究者或者老師,就是單純的憑藉英語喫飯,這注定是少數人的選擇,因爲這個領域容納得人本身很有限;第二個選擇是要迅速的進入一個行業或者職能,比如利用英語的優勢進入外貿行業或者機械行業,比如利用英語的優勢去做銷售或者人力資源,比如利用英語的優勢去做導遊等等。這個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選擇。用我的話說這叫入行,工具類專業的人如果不入行很難做到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一般意義上的翻譯做個小白領還綽綽有餘,但要想有大的發展還是要入行,而且入行之後要逐步成爲主戰場的一分子。


另一個和這個類似的例子就是管理。管理似乎是個非常高尚的工作,很多人說不清道不明的時候往往就來一句“我是從事管理工作的。”爲數不少的人上大學讀企業管理專業,好像還很熱門;至於管理的升級版MBA的熱度更是一直有增無減。但是我們在組織中進行工作的,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部門,無論從事哪個具體職位,都是需要了解管理知識的;現實中也很少有哪個企業設置專門的管理職位(除了一些綜合性的企業偶爾設置這樣的職位)。管理一定是和具體的行業、企業和職能聯繫在一起的,它們是皮而管理是毛,如果失去了具體的行業和職能本身,管理就會浮在上面,就像我前面所講的,你就會成爲“職場骷髏人。”所以現在有一個很強烈的趨勢,作業務的人都去學習管理,作管理的人都拼命去學習業務。對於作管理的人而言,如果不能深入到具體的行業和業務當中去,職業生涯的發展就會後續乏力。這樣是爲什麼我把“管理”給放到工具類專業當中來。


2、 職能性專業,這類專業本身就是爲企業的職能而設定的,比如財務、人力資源、營銷、投資等等。這類專業的職業生涯其實是最容易規劃的,只要堅定的沿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就能夠成爲一個領域的高薪人士。對於這類專業,需要注意的一是要儘可能的選擇一定規模的企業,因爲只有這樣這類專業才能夠發揮作用,創造更大的價值,個人的發展空間纔會大。有的企業只有一個出納一個會計,你做財務能有多大前途。其次是要加強本職能領域的相關技能提升,遵循我前面所說的職能原則,保持內在職業生涯的連續性,不要輕易的改弦更張。要把本領域的事情作深做透而不是停留在知道或瞭解的層面,不斷向更高端進階,同時你的外職業生涯也會沿着本專業的既定職業路徑發展比如會計—會計主管—財務經理—財務總監,或者招聘專員—薪酬專員—人力資源經理—人力資源總監等等。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做人力資源的的,有的人年薪2,3萬,有的人年薪上百萬,薪酬差距天壤之別。原因就在於前者沒有體現出來專業性。比如人力資源最基本的工作招聘面試,拿2萬的人的面試水平比非專業的人強不了多少,他們只是因爲在這個崗位上從事這個工作而已,至於人力資源的高端工作比如薪酬設計、績效考覈之類也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和見解,自然與高薪無緣。等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可選擇的餘地就會非常的寬廣。專業職能的人最容易去懷疑自己的專業價值,其實那是因爲你的專業影響力不夠。我遇到有作人力資源的朋友,說公司不重視人力資源,我說這恐怕有部分的原因是你工作不到位,沒有發揮專業的影響力讓公司看到你工作的價值。
3、 行業型專業,這類專業一看名稱就知道你應該進那個行業,比如化學工程、造紙、通訊等等。這一類的專業當然你能夠喜歡那是最好,直接進入和其相關的行業,踏踏實實去做,一步一步成爲行業的專家或者高級管理者。不喜歡找一個方向去做也能夠取得成功。
4、 研究性專業。比如什麼考古、馬列之類的專業。如果喜歡這類專業,那就乾脆一路讀到博士,老老實實呆在大學或者研究所做研究,實在耐不得寂寞可以做個兼職之類的,收入也不見得低。應用數學專業,物理學專業通過考研二次革命過渡
5、 垃圾類專業。這類的設置有很多,幾乎就等於沒有專業,甚至有時候還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這時候最好的做法恐怕是隻能忘記專業靠個人素質謀求長遠發展了。


找工作要不要專業對口?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影響了很多人的職業發展。大學生畢業時的第一反映就是尋找專業對口的崗位,總覺得花了好幾年學個專業不能用一下實在太可惜,對於專業不對口的崗位,連投簡歷的勇氣都沒有,尤其是在就業環境越來越惡劣的今天。但是你要想獲得職業生涯的發展,一定不要有專業限制的包袱。能夠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並找到本專業對口的工作固然是一件幸事,但是學到了並不理想的專業企事業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一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職業生涯。

實際職業發展過程中,千萬不要有太多的職業限制的包袱。如果對於工作5年以上的人做個統計,真正從事原來專業的恐怕不到一半,職業發展過程中有太多的因素促使你去偏離最初的專業。其實這往往是一件好事情,首先來說除了一些技術性比較強的企業,企業中很多的崗位並沒有很強的專業要求比如說銷售、市場、人力資源等等,有些崗位即使有一定的專業要求比如說財務、生產等,但更重要的是在工作當中的學習和鍛鍊,而且企業裏的絕大部分崗位,只要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都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勝任。誰都知道在大學裏學到的那點玩意,即使專業對口,大學裏學到的知識能夠發揮作用的也沒有多少。用人理念比較成熟的企業更看重應聘者的能力和素質。至於工作幾年後的求職,企業更是不看你原來的專業而是看你畢業後都作了什麼樣的工作,同樣的條件下一個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和一個歷史專業畢業從事過2年人力資源工作的人相比那個在職場的競爭力更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記得看過一個說法,說是一個人大學畢業後五年內原有的知識基本上就折舊個差不多了,實際上大學裏學到的具體知識本身能夠用上的就很少,這也是單純從實用的角度爲什麼用人單位在操作性崗位更喜歡用技校的,因爲人家來之能戰。我們工作稍微長一點的同事肯定會有這種體會,我們今天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識和技能大部分都是工作後學習得來的,而且工作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更爲實用。所以原來學什麼專業並不是那麼重要,關鍵是你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積累。同樣條件下一個歷史專業但有一年工作經驗的人肯定比人力資源專業的應屆生更有競爭力,其實即使是同時起步,歷史專業的也未必見得會比人力資源專業的差,甚至很多時候還會超出。


最後,在考大學和找工作時都有一個天平,哪邊的砝碼更重,哪個就應該是我們的去向。只是考大學的砝碼是學校和專業,而找工作的硅碼則是企業和興趣。如果在考大學時未能使專業和興趣保持一致,那在找工作時,興趣還是較專業更爲重要。當然我並不反對先憑籍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解決生存問題後再一步步的去接近自己的職業理想。



從你入職的那天起,事實上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你的學生時代,你就開始爲今後的每一份工作書寫簡歷。一定切記“經歷即簡歷”,你固然可以去美化修飾你的簡歷,但沒有真正的經歷所帶來的真材實學,在老辣的人力資源經理和高管面前,你很快就會顯出真實的斤兩,即使僥倖獲得某個職位,還有後面的很多關卡,一樣會檢驗出你真實的水平。人力資源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讓歷史告訴未來,track record,追蹤歷史紀錄。雖然說過去未必就決定未來,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原則還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也是對於比較重要的崗位招聘會應用的一個原則。如果一個人過去曾經有過比較成功的帶領團隊的經驗,那他在未來帶領團隊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一個人曾經帶領過團隊,但是沒有什麼突出的業績,那他未來作出成績的可能性就比較小。如果一個人過去頻繁的跳槽,那他將來的穩定性可能會很差;如果一個人在過去的工作中沒有過得到提升的紀錄,往往能夠印證這個人的能力或者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從你開始職業生涯的那天起,就要開始積累你的職業生涯成功紀錄,不斷地向你的職業生涯帳戶投資,也只有這樣,你的職業財富纔會不斷地增加。

我的表妹正在讀大三,有一次給我打電話說不喜歡現在的專業,希望我能夠幫她物色一個畢業後可以從事地工作,她可以從現在就提前學習,做準備。我聽了以後苦笑不得,然後把她狠狠地教育了一頓。在家庭的年輕一輩中,我是最先考上大學的,表弟表妹一大堆,但我從來不給自己的親人安排工作,即使長輩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而是告訴他們要對自己負責,要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負責。有什麼能比自己擁有獨立的職業人格和成熟的職業心理更寶貴呢,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你可以尋求被人的幫助或指導,而且要善於徵求前輩們的意見,但永遠不要去依賴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回覆 引用 TOP


bjgirlyjs 發短消息  
加爲好友  
bjgirlyjs 當前離線  
帖子1757 精華221 閱讀權限40 在線時間330 小時 註冊時間2008-10-24 最後登錄2010-1-5   
董事長

帖子1757 精華221 應屆生幣2809 枚 閱讀權限40 在線時間330 小時 最後登錄2010-1-5 4樓  
發表於 2009-1-27 12:55 | 只看該作者  
應屆生幣不夠下載不了附件?教你快速大量獲取應屆生幣下載論壇資料!
我本人也是基本接近反面的例子,我也反覆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其實你這個問題的方向可能和職業規劃沒有太多的關係,但技術層面上是有關係的,我現在在這裏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一個人是否成功,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一是渴望成功的慾望的大小,二是個人的能力資源運氣等。除運氣外,能力的培養和資源的培植,是和個人的主觀努力因果關係的。我們下面單談渴望成功的慾望的大小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這個問題。你要問一下自己,我願意付出什麼。
依照渴望成功的慾望從小到大,我們依次要付出的代價是
1、時間、精力、娛樂、健康這一類正常的努力代價,這是第一層次的付出,也是最基本的付出,如果一個人的成功慾望,連這些都克服不了,那麼沒什麼要談的,你就是阿三阿四就好了。
2、個人感覺的克服,如對困難和變化的恐懼,對懶惰和渴求安逸生活的心,對長時間高強度的精神壓力的逃避感,毫無必要的自尊心,書生的冷傲清高,等等等等......,我們要利用對成功的渴望和一些輔助的方法來克服他們,克服以後,你就會擁有一些優秀的“習慣”。
3。還是價值觀問題,也就是根據社會和個人所處實際情況的實際需求,調整個人價值觀裏很多原則性的東西。包括很多不太正面的東西(如......),我在這裏不想細細討論,太龐大了。但這個問題有多難呢?我畢業9年,3年後才懵懵懂懂意識到這個問題,又3年纔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後3年在實施這個改變,但還是收效甚微,可見撼山易,撼腦袋難啊!

作爲樓主偏重於精英意識的補充,我願意在這裏表達自己對初次擇業或者初階段開局不理想的朋友的一些建議,也是我個人的一些體會,希望能少讓人拍些磚。希望開局不理想的朋友不要太悲觀,在我不長的人生經歷裏面,先行者犧牲,後起者上位,也是常見的事。
在圍棋裏,先行者往往會取“外勢”,而應手者則可以對之以“實利”。象zmqstc形容的那些有“口才”有“本事”的人,在職場生涯初期,他們取得了外勢先手,典型就是象有個網友猜測樓主的具體答案就是”去外企的總部“那些人。那麼稍微落後的那部分人,如果也想按照他們所走的路重走一遍,客觀形勢和個人實際情況未必允許。那麼我們就必須改變思路,目標從取“外勢”改爲取“實利”。如果應手者有計劃的苦心經營,最後的勝利就難以斷定是鹿死誰手了!
什麼是“實利”?
以下只是草草的表述:
一是金錢的積累;
二是有利於你的事業發展的資源積累,包括人際關係,行業的信息及你在行業裏的積累;
三是專業技能,注:要稍微特有一些的,和行業及其細分有關;
四是有目的地積累出來地個人的獨特素質(這個凸現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五是在行業裏面的相對制高點(如從大企業到小企業)。
由於個人能力問題,不能詳細的全部一一列舉,請大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思考。

一、金錢的積累
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是嚴重影響個人中後期發展(創業和個人選擇)的制約因素。可能有人會說,誰不知道掙錢重要啊!呵呵,但是往往就是很多人,並不注重也並不懂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及其處理方法,我不是理財專家,只在這裏提幾個方面。
工資是個人收入的基礎及重要組成部分(在某些人不一定是主要部分),在處理時要斤斤計較,在跳槽的選擇中要注意不能犧牲太多的工資收入(失業期沒收入,要花錢,還有試用期,新工作不適應的風險等等),有些人往往喜歡棄大龍而取先手,這大龍可不能輕易的放棄,要慎重再慎重。
外快,呵呵,這個問題牽涉很多,我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可不能做出壞的導向,我只是知道,很多人,很多很多人走向老闆之路,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其他我不說了,我封嘴。
理財:不細談,但有了錢一定要管理和投資,不要放在銀行裏拿那實際不存在的利息,其實還有很多菜鳥所有的收入還是放在活期存摺裏呢(呵呵,不懂的人我偏不告訴他)!
找老婆和買房:人生大事啊,由於很多爭議,所以在這裏只簡單提一些,最好,我說最好,老婆的收入要高一點的,外家負擔要少一點的。買房這個我更沒發言權了,只是希望大家考慮幾個方面:買或暫時不買,買貴的或便宜的,在什麼時機買。


二.資源的積累:
個人認爲,這是事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安身立命之本,甚至比金錢資本還要重要一點點.

人際關係資源的積累: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在此不需說明,只提一點,就是正常的社交除了可以積累對事業有幫助的人力資源外,也是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所必要的環境.長袖善舞的人也不需要我建議什麼,這裏只是探討不擅及不喜交際的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如何開展這項工作.首先我們要統一思想,就是,建立人際關係是我們必須要去做的事,如果不認同,那就繼續思索.
我認爲我們可以將任務分解成3部分來處理:
1.舊有的親戚同學朋友人際圈的維繫和發展,這個就算不喜交際的人,稍微努力一下也可以做的到,維繫無非就是上同學錄,QQ,msn,sky,過節發個信息,有空聚下會,回家到親戚家登門送禮拜訪.再通過他們逐步的認識新朋友,擴大交際圈,這樣既穩妥有容易開展.
2.在實際生活環境中,找到自己的酒肉朋友和營造自己的小圈子,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酒肉朋友非常的重要,他們陪你渡過原本寂寞的時光,他們陪你喫飯逛街賭錢追女孩喝花酒開不爛車滿大街每角落找好喫的.......,很多人生的第一次都會在和酒肉朋友一起度過.當然如果身邊這些同事朋友的生活方式確實爲自己所不容(如賭錢,喝酒,卡拉ok),那我們要自行建立一種消遣方式.人總有愛好,找到愛好相同的人在一起做愛做的事,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如運動,旅遊,讀書,音樂,如果你主動打開心扉,總能找到夥伴,因爲可能你認識一個,他就能給你介紹一羣.通過網絡認識同城同愛者,也是個好主意.我現在就開始在打羽毛球,每週兩次約幾個朋友同事打球喫飯,感覺挺好.這樣結交的朋友能處之以誠,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能給你很多的幫助.
3.針對個人事業發展方向的人力資源的累計:這個方面的處理,是一個心理難點,書生可能會覺得這是赤裸裸的利益追求,不喜.但一個我們可以結合上面兩個方面的交際方式來處理,這樣就沒那麼直接,二個在裏面也有很多值得結交的朋友和知道珍惜的關係.三個按我的成功大小和付出代價的理論,看你個人選擇了,有時候走出了第一步以後,就沒那麼難了.呵呵,想起第一次喝花酒的情形(手都沒地方放).

行業信息及其他資源的積累:
這個是最實在的經驗,也是對工作最有幫助的東西.如:行業內主要企業的分佈和特點,零部件的生產廠家的聯繫信息和基本價格,各主要崗位能介紹的人才,一些本企業無法解決的問題能在行業內找到人幫忙等等,這是每個老闆都欣賞的優點.這裏說的有點偏製造業了,我是搞工廠的,其他我不懂.
1.選擇崗位和企業時,傾向於能積累信息的職位和企業,有時候大企業分工太過精細,反而不美.
2.在工作中,要善於積累這方面信息和資源.

一開始可能在這一項上,可能很難得到很好的成果,但只要你不停的去積累,到最後會給你非常大的助力.很多人的創業夥伴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結識的.另外提一點非常重要的:要注意自己在朋友同事面前的形象,很多不男人的東西不要在人前表露,如優柔寡斷,忘恩負義,對朋友不義,對老闆不忠這些原則性的問題,這些事情就算做了或者是腦袋裏的真實想法,也不能在朋友面前表露出來,因爲,對一件事的看法,會影響別人對你一生的看法,最後的結果就是,你的不好表現可能會導致對一個事業的負面影響的,絕對不會預你的份.如你曾經對朋友不義,那麼找人合夥做生意,絕對不會找你.


三.專業技能的培養:
這一項主要偏向專業人士,並不是每個職位都可以獲得.但如果你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好好的去研究思考創新,把它變成自己的智力成果,那麼起碼你工作無憂.
我有個老鄉,他掌握着一種發熱膜的加工工藝,按此工藝生產產品合格率高,成本低,結果他成了香餑餑,給搶來搶去,現在他正在考慮用這個技能創業.
注意是行業裏面獨有一些的,或者相對領先的,就可以努力把它學好.我們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可以把這個作爲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四.有目的地積累出來的個人的獨特素質
通過時間和職位的鍛鍊,積累出來的獨特素質或者不同素質的組合,積累完成後,可以在進一步的職場選擇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
1.個人獨特素質這個不詳述,這需要個人對自己發掘判斷並結合職位發展.如我個人就善於分析和文字表達,那麼我就傾向於不選擇企業裏面第一線打仗的崗位,而選擇有機會發揮特長並進步的崗位,現在,效果還不錯.
2.不同素質的結合:如"工程師"+"採購"的經歷組合,我個人覺得,我非常欣賞這樣的組合,肯定會優先錄取.而且這個人的組合會對其工作表現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這個由於行業和個人的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優化組合,我個人只是製造業經歷,也舉不出太多的例子,只希望大家結合自己的情況思考.

五.佔領行業相對制高點:
1.行業領導企業.大企業的普通崗位相對於行業後進企業.小企業的骨幹職位的相對高度差.這也是我的個人經歷,我在一個大企業做了四年,後來到一個同行業小企業裏面,是中層幹部,老闆也很信任很給機會,他就覺得我應該能力素質就是高些,而且又懂行.
2.經濟發達地區相對於經濟落後地區.可能你在一個高度發達的地區和別人鬥,覺得沒有優勢,但如果你那你在鬥爭中獲得的經驗,拿到一個相對還沒有那麼發達的地區去發展,相信會有一定的優勢,包括創業或者擇業都可以這樣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