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因投稿者並非雙一流高校作者而拒稿引熱議!這算學歷歧視嗎?

點擊上方“3D視覺工坊”,選擇“星標”

乾貨第一時間送達

整理:公衆號@募格學術

本文僅做學術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連學術也不論內容只講出身了?

最近,一則期刊的退稿通知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議。根據網傳截圖顯示,通知裏強調「本刊目前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經審閱及編輯部研究,不予採用,請另行處理。


圖源:微博

很多人不經發問,連學術也不論內容只講出身了?這算是對非“雙一流”的歧視嗎?

但更多的人則表示,這樣的現象在投稿時,可以算是常態.....

截圖自:知乎

「學歷隱形歧視」已是常態?

在這篇爆料的評論中,小募注意到這樣一些觀點,他們能理解期刊這樣的要求,甚至覺得期刊【能回一封郵件退稿】已經很不錯了。

理解的背後,是對這種現象已經成爲常態的見多不怪。

不少人都表示,給期刊投稿時,這樣的出身要求限制,還真不少。

其實這個事情,小募也算有點體會。

在給不少期刊投稿時,有的期刊除了要求作者必須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外,還有的要求必須是博士或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或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及以上職稱的教師。

也就是說,除了導師一作投稿外,想要自己一作那是門都沒有,雖然感覺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作者一作、導師通訊.....

所以看到這則消息時,我也是見怪不怪。但是回頭一想,這樣的常態真的合理嗎?

固然,期刊方也會有一定的道理,比如:

因爲版面資源有限,投稿積壓太多。編輯部人手不夠,用出身來進行篩選可能是一種比較方便高效的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減少自身工作量。

但更多的人則對此表示質疑:

雙非出身的作者,就一定寫不出符合期刊要求的稿件嗎?

越是版面有限的時候,更要擇優刊登。光瞅一眼作者出身就拒稿,算不算是一種懶政?

實際上,我們也報道過不少雙非高校發頂刊的事蹟。

1. 2019年,上海大學理學院“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Rebek教授和於洋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先後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題目分別爲“Recognition with metallo cavitands”和“Relative hydrophilicities of cis and trans formamides”。上海大學“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及理學院化學系爲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理學院2017級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李永生均參與了這兩篇論文的工作,其中一篇爲第一作者。

這也是上海大學首篇以碩士研究生爲第一作者在PNAS上發表論文。

2. 2019年10月31日,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在線公開發表昆明理工大學高水平研究論文“Dissecting primate early post-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using long-term in vitro embryo culture”(運用體外培養體系解析靈長類着牀後早期胚胎髮育)。

昆明理工大學譚韜課題組博士生孫念琴、碩士生李昌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雷瑩博士爲該文章的並列第一作者。昆明理工大學是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

假如說,這些期刊都以作者是否來自雙一流爲過稿條件之一的話,那麼也就沒有這些優秀的論文和我們碰面了。

學歷歧視老生常談

雙非永無“出頭之日”?

其實這個事件背後的本質,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學歷歧視」。有時候也不經讓人反問一句:“雙非就永無翻身之日”?

圖源:微博

關於這個,最早的體驗,是在招聘時。

我們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名交大的學習算法的博士,工作三年後辭職,本以爲很快能找到新工作,然而兩個月過去,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據稱,一名獵頭曾聯繫了這位博士,但在得知其本科就讀院校爲非211大學時,表示公司對學歷有規定,委婉地拒絕了他。


這也絕不是個例,甚至說,是求職場的一個普遍現象。

沒有一個光鮮亮麗的本科學歷,即使碩博都畢業於名校,在求職中十次也有八次會被攔在第一道的“簡歷關”。

其實,對於此,用人單位也有自己的解釋

面對高學歷人數激增,某知名IT企業人力資源主管說道:“現在一則招聘啓事發出去可以收到幾千份簡歷。實在沒有辦法一一查看,於是便先限定在‘211’,再縮小到‘985’,發現還是看不過來,就只好再添加本科也是重點這樣的條件了。我們也知道,肯定有不少人才被漏掉了,但考慮到招聘成本,只能這樣了。”

也有很多支持看學歷出身的人表示:

學校的層次確實體現學習能力,但是學習能力不是一層不變的。高考以前,受家庭影響大,大學以後,自己漸漸有了自主權。如果能夠突破先天的侷限,在成年後依然可以獲得本領域的成就。當然,這種人不多,也容易辨別。所以不要怪人家看第一學歷了,只能怪自己不夠努力。

但絕大部分人,還是對此表示:很無奈

畢竟學歷出身不好,但後天努力,做出一番改變的人也多的是。

比如南理工的教授左超。出身三本的他,在考研時,以當年電光院第一名的成績成功進入南京理工大學電光學院光學工程專業學習,並在讀博後經過考覈,被破格聘爲副教授留在了南理工。2017年,還同時入選了國家“優青”與江蘇省“傑青”。用他的話來說:“如果沒有學院學校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能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其實,在看學歷出身的問題上,各方都能說出點自己的道理來。但是,常態有時並不等於合理。在呼籲去掉階級固化的今天,或許“不以出身論英雄”,纔是最好的選擇。

推薦閱讀

重磅!3DCVer-學術論文寫作投稿 交流羣已成立

掃碼添加小助手微信,可申請加入3D視覺工坊-學術論文寫作與投稿 微信交流羣,旨在交流頂會、頂刊、SCI、EI等寫作與投稿事宜。

同時也可申請加入我們的細分方向交流羣,目前主要有3D視覺CV&深度學習SLAM三維重建點雲後處理自動駕駛、CV入門、三維測量、VR/AR、3D人臉識別、醫療影像、缺陷檢測、行人重識別、目標跟蹤、視覺產品落地、視覺競賽、車牌識別、硬件選型、學術交流、求職交流等微信羣,請掃描下面微信號加羣,備註:”研究方向+學校/公司+暱稱“,例如:”3D視覺 + 上海交大 + 靜靜“。請按照格式備註,否則不予通過。添加成功後會根據研究方向邀請進去相關微信羣。原創投稿也請聯繫。

▲長按加微信羣或投稿

▲長按關注公衆號

3D視覺從入門到精通知識星球:針對3D視覺領域的知識點彙總、入門進階學習路線、最新paper分享、疑問解答四個方面進行深耕,更有各類大廠的算法工程人員進行技術指導。與此同時,星球將聯合知名企業發佈3D視覺相關算法開發崗位以及項目對接信息,打造成集技術與就業爲一體的鐵桿粉絲聚集區,近1000+星球成員爲創造更好的AI世界共同進步,知識星球入口:

學習3D視覺核心技術,掃描查看介紹,3天內無條件退款

 圈裏有高質量教程資料、可答疑解惑、助你高效解決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