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研 | 信息管理导论667暑期特训

1. 信息与信息资源

1.1 信息与社会信息

1.1.1.DIKW

DIKW由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按照关联转化层次组成的转化机制。
数据是原料信息是产品。
信息是知识的原料和基础;知识是信息的高级形式,是信息加工的结果,是系统化和序化的信息。

1.1.2.公开信息、非公开信息与黑色信息

(1)公开信息(白色信息)传递和利用范围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信息
(2)非公开信息(灰色或黑色信息)传递和利用范围较小的内部信息和严格控制传递范围的秘密信息
补充:灰色信息指没有公开的、潜在的信息,或需要通过一些合法的、特定的渠道才能获得的信息,有传播渠道特殊性,载体形式多样,参考价值独特,内容不稳定和可获取性差等特征。

1.1.3.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与三次信息

(1)零次信息:未经加工、零散的、不系统的、原始的信息
(2)一次信息:根据第一手资料创造、形成的初加工信息
(3)二次信息:在一次信息基础上加工整理形成的引导和使用一次信息的信息
(4)三次信息:根据二次信息提供的途径获取并使用一次信息结合其他零次信息分析综合形成的高层次组织信息

1.1.4.信息的时效性与信息老化

信息总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信息价值的时效周期分为升值期、峰值期、减值期和负值期四个阶段。
信息老化的表现:
(1)信息完全老化从而丧失现实价值
(2)信息本身客观价值尚存但被新信息包容或被新信息超越或被新信息代替。
(3)该信息处于一个兴趣下降的领域。

1.1.5.信息资源的社会功能

个人:
1.确保行为有效——>技术窍门
2.带来充实活力——>武侠小说
3.提升个人能力——>完善知识结构,MOOC
组织:
1.实现科学决策——>日本三菱“更好的情报,更光明的未来”
2.维护稳定运行——>提升效率,节省人财物
3.指导成员行动——>指挥的作用
社会:
4.监控发展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5.调整组成结构——>社会和谐与协调
6.继承社会遗产——>人类社会文明的记忆装置

1.1.6.信息的特征

1、广泛性和普遍性
信息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各个领域,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产生。信息普遍存在于整个宇宙,具有无限性。
2、可识别性和计量性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利用各种仪器和检测手段来感知信息、接受信息,从而识别信息。
信息和信息活动具有统计性,可以通过信息计量分析获得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可计量单元包括:
(1)信息载体单元 (2)信息内容单元 (3)信息结构单元
(4)信息利用单元 (5)信息工作单元
3、可存储性和转换性
信息可以通过体内载体或体外载体加以存储。
信息可以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4、传递性和相对中立性
信息的传递性借助于信息载体的时间和空间转移得以实现,促进和保证了信息更大范围的扩散和利用。
一般信息内涵对于存载信息的不同物理载体和不同自然或人工语言都具有相对中立性,与创造或发现信息的人也具有相对中立性,中立性是相对的。
5、可处理性和再生性
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从无序变为有序,从冗杂变为精炼,从分散变为集中。
信息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最后到消亡的过程,成为信息的生命周期,从管理角度来看,一般包括向信息规划、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发布、信息应用、信息维护、信息再生等阶段。信息的消亡不是彻底的消亡,可以通过特定的途径和方式使之再生。
6、共享性和可开发性
信息在交换过程中,信息的原持有人不仅不会丧失信息,反而会由于信息反馈而获得一些新的信息。
信息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只有经过合理和科学的开发才能使信息成为真正的资源,才能有效满足用户的需要。
7、价值相对性和绝对性
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并非一成不变。对于社会来讲,某一信息具有同一价值的绝对性,因为信息本身揭示事物和反映事物的程度是一定的,社会认可信息的基础条件也是一定的。
但是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来讲,某一信息又具有不同的价值,这是由于具体的信息接收者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接收程度各不相同。信息的相对价值主要受到信息自身的绝对价值和信息接收者的接收状态的影响。信息价值的相对性,就是实得信息量的个体差异性。
8、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信息对于某种事物的反映总是不完全的,任何关于某种事物的具体信息都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这就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从信息的认识来看,人们永远只能相对的部分获取客体的信息,因此,认识主客体之间存在绝对的信息不对称,客体相对于主体保持绝对的不确定性。这种不对称性同样也是信息认识的不完全性。
从信息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看,人与人之间具有相对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信息认识和表达的不全性性,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在特定领域相对于他人的信息劣势和信息优势。
9、时效性和滞后性
信息总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信息价值的时效周期分为升值期、峰值期、减值期和负值期四个阶段。
信息传播总是与信息自身状态有一定的时间差,信息接收总是与信息传播有一定的信息差,信息接收和再生总是与信息接收有一定的时间差。
文献半衰期:是某学科现时正在被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的出版年限。
10、有机性和差异性
(一)信息的组成要素,如语词和段落原因和结果等都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不同信息要素的结合形成了信息实体的差异性,信息实体与信息时空的结合,形成了时空分布的差异性。

1.2.信息资源

1.2.1.信息资源、信息资本、信息资产

(一)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二)直接或间接获得价值增量或经济收益的信息资源就称为信息资本。
(三)信息资产是信息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可以用货币形式核算和可以用价值计量的信息储备。

1.2.2.物质财富观和信息财富观

(一)物质财富观:财富是由一切生产部门创造的(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
(二)信息财富观是以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相结合、无形财富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为特征的财富观 。人们可以运用信息资源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运用信息资源部分替代其他资源,运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产品和服务,运用信息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分配,运用信息资源扩大经济增值空间,运用信息资源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

1.2.3.信息资源三角形

信息服务、信息源、信息系统

1.2.4.信息资源链

信息资源链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构成的链式结构

1.2.5.生产率悖论

信息技术的巨额投资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增长,而是使生产率的增长停滞不前或下降。

1.2.6.信息资源的构成要素

(一)信息生产者是信息资源的元资源,是信息资源的基础,信息生产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消费者,在信息消费链中信息用户角色可转化。
(二)信息是信息资源的本资源,是信息资源的核心。
(三)信息技术是信息资源的表资源,是为信息的开发利用而产生的,是信息资源的延伸,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各种技术的集合。

1.2.7.一般经济学特征和特殊性

A.一般经济学特征(共性):
1.需求性:信息不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取代(或部分取代)物质原料等非信息投入要素,而且可以通过与这些非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使之增值。
2.稀缺性:信息资源的稀缺并非空间形式的稀缺,更多的是一种时间形式上的稀缺。
3.可选择性:由于信息资源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所以同一信息资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对象,并产生不同的效果。经济活动者可以根据这些不同对象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对信息资源的使用领域进行选择。
B.特殊型(个性):
1.相对共享性:不同利用者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存在绝对的竞争关系,可以同等程度地共享某一信息资源。
2.不可分割性:信息资源在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具有不可分割性。实现其使用价值,信息资源集合是必要的。
3.不可替代性:不同种资源的信息必定是完全不同的。
(四)有效配置性: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

1.3.信息的度量

1.3.1.比特、字节和字

(一)计算机存储装置的最小存储单位为一个二进制数,称为bit(比特)
(二)8位二进制数称为字节
(三)计算机数据处理时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数据长度为字
(四)TB(太字节)、PB(拍字节)、EB(艾字节)、ZB(泽字节)、YB(尧字节)

1.3.2.信息熵和信息量

(一)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和热力学中熵的公式在形式上完全相同只差一个负号把信息称为负熵。
(二)在一般情况下信息量是实得信息的量度,是先验信息和后验信息之差。

1.3.3.先验信息、后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先验信息就是信宿在接收到信源所发出的信息之前事先了解到的关于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
后验信息就是信宿在接收到信源所发出的信息之后所产生的关于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
实得信息就是信宿在信息输入过程中消除了的不确定性,以及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量

1.3.4.引文分析方法

(一)引文分析法即以引文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信息可计量单元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二)引文耦合:若两个文本同时引用一篇或多篇相同文本,则这两个文本即具有引文耦合关系。他们引用的相同文本的数量及耦合强度,耦合强度越大,表明两个文本的关系越密切。
(三)同被引:两个文本同时被一个或多个相同文本引用,则这两个文本即具有同被引关系。同时被引用的相同文本的数量即同被引强度,同被引强度越高,两个文本的关系越密切。
(四)自引:文本责任者引用自己负有责任的文本或与他人合作的文本。

1.3.5.信息采全率、采准率、再现率和适合率

(1)信息采全率指对某一信息系统全体用户而言,该信息系统所含的满足用户需要的信息在当时该系统内外所有满足用户需要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2)信息采准率指对某一信息系统全体用户而言,该信息系统所含的满足用户需要的信息在该系统所有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3)信息再现率指对某一信息获取行为而言,通过某一信息系统获得的满足用户需要的信息在当时该系统内所有满足用户需要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4)信息适合率指对某一信息获取行为而言,通过某一信息系统获得的满足用户需要的信息在当时获得的所有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1.3.6.信息收集及时率

信息收集及时率指最短时间内完成信息收集过程的能力

1.3.7.信息收集费用率

信息收集费用率指信息库中单位信息收集的平均费用C=F/G

1.3.8.信息收集劳动耗费率

信息收集劳动耗费率指信息系统收集到的单位信息所耗费的最低劳动量

1.3.9.信息计量学

信息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应用数学方法研究,描述信息过程、现象与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信息活动中的一切可计量单元进行科学分析并揭示其规律。

1.3.10.布鲁克斯基本方程式

布鲁克斯基本方程式表述了信息的价值与人的知识结构或信息结构的相关性和发展变化。

1.3.11.沃尔肯斯泰因公式

沃尔肯斯泰因公式是信息对于信息用户使用价值的计算公式

1.3.12.布拉德福定律

科学文献数量与科学期刊数量关系:如果将科学期刊按照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所含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