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Android技術人如何實現自我成長?

作者:簫逸

導讀:

轉眼 2020 已經過去了一半,是時候來做一次年中總結了。阿里文娛高級技術專家簫逸總結了自己在阿里 6 年來的成長和收穫,分享他在工作中的一些思維方法,以及對生活的一些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啓發。

觀察自己的成長,才能收穫更大的成長

很長時間以來我基本都是基於天性或本能在做事情,不是說沒有思考,是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爲什麼那麼思考”。過去一年最大的覺悟是逐漸向內看,自己怎麼做的,怎麼思考的,怎麼成長的,自己爲什麼是那麼想的,爲什麼是那樣做的,抓住思維過程,讓更多的天性或本能暴露,向內審視自己做事情的邏輯,從而建立起自己的體系去思考,去想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章法”,我想這是我這一年來最大的成長。

從孩子身上重新學習

閨女 1 歲半,逐漸可以認識掛在牆上的各種水果卡片,雖然她不會說,但是當我問起諸如蘋果在哪兒,豌豆射手在哪兒之類的問題時,她總能快速指到正確的位置。我欣喜於這種快速的成長,不禁想她到底是怎麼學會的?有意識的觀察結果發現,她始終堅持了一個最簡單的法則:模仿 -> 重複 -> 學會 -> 學會下一個,她的成長過程始終堅持着這樣一個小循環,這種循環在不斷地擴大她的認知圈。

上邊這幾張圖按順序可以代表我觀察孩子成長過程獲得的深刻啓發。最左邊是一個微小的循環,其中的關鍵在於“知道如何學會”,這個過程與刻意練習的過程近乎類似,但是更加聚焦於微小且具體的事或者哪怕一丁點兒的進步,這個小循環的價值在於審視、覺察、反思和鞏固,可以極大的帶來學習的動力。我把這個循環實踐到帶領兒子的各科學習過程中,通過反覆的確認“如何做到的”完成對他成長的鼓勵,小傢伙面對困難的信心也是越來越足。右側的三幅圖是層次逐步上升的表述,從刻意練習到認知的邊界,再到更長時間維度上的螺旋式成長,基本組成了成長中必然經歷的過程。

這其中最難的是什麼?我認爲是對循環過程的堅持和及時止損。

我們都知道複利的指數分佈圖,在最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趨勢趨於平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迎來拐點,這其中需要堅持,因爲只有堅持才能藉助時間的催化作用產生複利。我認爲堅持訓練“知道如何學會”這個思維卡點,堅持通過刻意練習強化某一件事情、某一類技能或某個概念的心理表徵,這是讓拐點快速到來唯一的途徑。除此之外,要克服內心的焦慮感,讓自己慢下來(請注意,慢不是速度問題,而是標準問題)。

但不是一直堅持就可以迎來拐點,這裏還有另外一層,就是要“及時止損”,巴菲特說他的投資原則:Rule No 1,Never lose money;Rule No 2,Never forget rule No.1。乍聽起來第二條像是廢話,但仔細理解背後其實是“及時止損”這層深意:必須保證一寸一寸的前進,必須在乎一寸一寸的得失。只有這樣舒適區才能不斷的擴大。我們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掌握一個技能或一門知識,但是如果沒有輸出,沒有實踐,就會很快失去這個收穫,因爲遺忘是天性。而及時止損的本質是對抗遺忘,對抗遺忘的最好辦法是不斷的重複,不斷的使用,不斷的實踐。《認知天性》這本書裏提到關於記憶神經,通過檢索形成突觸,爲記憶打一個結。這個結就如同我們在健身房不斷的訓練,刺激,不斷的撕裂肌肉神經讓他重新再生長一樣,也是一個長肌肉的過程,所以要想成長必須學會“及時止損”。

這是我去年從孩子身上獲得的學習收穫,我一直在不斷的敦促自己完成單個小閉環,不斷的重複,不斷的進化,期望能夠快速迎接到拐點,從而走出完整的複利曲線。

一切皆有章法

萬維鋼在《萬萬沒想到》一書中說到: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他們大多具有某種 “結構”,這些結構就是模型。而厲害的人,或者精英就是善於掌握和利用這些模型解決問題的人。我理解這裏的模型就是“章法”,也可以理解爲我們常說的套路。

延展到過去一年在團隊和管理上的成長,我從很多的高年級同學的分享中汲取到了章法的力量。一切的模型皆爲抽象,這個點和技術領域裏的抽象是相通的,比如去年在團隊中曾分享過《如何畫好一張架構圖》就是一種章法的總結;再比如績效管理這個週期性的管理動作,被抽象爲定目標-追過程-拿結果這樣的模型。一旦形成章法,並且基於章法再去展開思考,會讓整個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如何找到“章法”呢?我的經驗是時刻詢問自己:我是如何學會的?覺察過程,基於結果審視,覆盤思考沉澱,認知實踐,反覆確認再認知,我覺得這就是形成章法的關鍵所在。這個章法當然可以參考別人的,但是我覺得自己的思考纔是最最有用的。一切皆有章法,只要肯用心、肯下苦功夫,敢於在思想上艱苦奮鬥,我相信就一定會有大的收穫。

過去的一年,團隊在管理實踐上紮紮實實的思考、落地,通過核心團隊的一次又一次覆盤,思考,討論,強化了執行次數,形成了符合複利的驅動模型。把做一件事情的“章法”反覆作用於學習-堅持-實踐的上升螺旋,那麼在這件事情上,就可以收穫比別人或比自己過去快的多的成長,這是過去一年我在管理成長上的最大收穫。

認真生活,快樂工作

去年 9 月份團隊有一次普吉島 Outing,Outing 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平時工作中表現很低調的同學,在 Outing 中充滿了閃光點。我突然發現,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是一座冰山,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只是冰山可見的那部分,而冰山之下的日常生活才更能真實全面的反應一個人,這給了我非常大的啓發,讓我更加深入的思考“認真生活,快樂工作”背後的智慧。

我覺得認真生活必須要學會欣賞,要謙卑的去欣賞接觸到的每一個人,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這是我 Outing 中最大的收穫。這種欣賞讓我越來越包容,能夠包容和接受自己從前無法接受的人或事,也更加向內看自己。這種包容,也讓自己的內心就越來越開放,也越能接受不一樣的觀點,能獲得很多從前屬於“盲區”的成長體驗。這個過程需要修煉,需要保持內心的謙卑,一個人在工作上的魅力可能全無,但在生活中他是一個非常閃光的人,保持謙卑可以讓自己看到一個完整的人。

認真生活也是一種態度,更是對人生的一種理解。在過去,我一直覺得自己處在一個奮鬥的年紀,從來沒有過多的關注生活,我也從來沒有相信什麼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我對待工作的熱情和投入的精力要遠大過於我的生活。我覺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須要把最旺盛的階段投入到事業和個人能力的提升上來。所以對待“認真生活”從來沒有仔細去想過,更多停留在喊喊說說而已,我狹隘的看待了生活與工作之間的關係,Outing 之後我有不一樣的思考。

我們常常會提到一個問題: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本身?這裏邊有一個詞叫“平衡”,我不知道這個詞在大家腦海裏的畫像是什麼?在我腦子裏第一齣現的是“天平”,要麼投入生活,工作上不做過多追求;要麼更多思考工作,生活更多服務於工作。這種工作和生活非此即彼的狹義理解其實深刻阻礙了自己進一步的思考。我很長時間都是這麼割裂開來看的。事實是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包含關係,生活是什麼?生活是人生,生活包含了事業(工作)、家庭(我們常常理解的生活)、孩子、教育、興趣愛好等等。《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在講“要事第一”時提到“木桶人生”,這個木桶裏可以裝大石頭、小石子、沙子等等,工作對於我可能是一個大石頭,它承載了我很多人生的價值、經濟基礎等底座,這本書讓我覺得生活是可以全面推進的,核心是我們需要識別自己在生活中每一個角色裏承擔的“重要不緊急”事項,然後做好它,做好這關鍵的 20%,不斷的汲取,以“全面推進”爲原則,而不是以某一個片面的側重點爲方向。而且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和啓發其實是可以很好的作用於工作。發現美好,發現痛的地方,發現人性中趨利避害,這是一種智慧,這也是過去一年在認真生活裏收穫的成長,我還在不斷的強化這種理解,不斷的在踐行這條價值觀。

支撐我不斷前進的底層邏輯

上面的文字更多是過去一年汲取的成長,下面這些內容是我回顧六年走來的感悟,也算作這六年的一個總結。

此時此刻,非我莫屬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阿里土話,在它成爲價值觀之前,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通過這八個字滋養了我。這八個字包含了使命感、責任感、擔當、激情、更包含了一種“捨我其誰”的豪氣。我很好奇,新六脈三角形中“此時此刻 非我莫屬”放在最底層,最中間的部分,是巧合還是有意爲之。在我看來這一條是所有其他價值觀的內生動力源泉,無論是在個人成長還是在客戶價值的捍衛中,都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如何保持內生的激情,從我的歷史經驗看至少有三點。

  • 保持理想主義

《終身成長》這本書裏提到了兩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下圖是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對比,在面對各種情況時兩種思維模式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這本書講到可以不斷的通過觀察,訓練獲得改變。這其實也和我們常常提到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區別類似,理想主義的特質就是很傻很天真。這六年來趟過很多坑,也做過很多事兒,感謝一路走來牽引我的人,讓我保持天真:對未來充滿期待、願意不斷嘗試、不抱怨和保持自我激勵。

  • 保持樂觀

我在阿里的這六年,主動變化 1 次,被動變化 N 次。在過往的經歷中,我覺得在變化中最好的辦法是保持樂觀,不管事情多麼複雜,不管事情是一個坑還是一個鍋,發現問題,天然會變得很興奮,內心 OS 是:這裏需要我,這是一個成長的機會;面對更大的問題,更大的坑,好,該是我力挽狂瀾的時候了。我想就是這樣一種內在驅動,這樣一種理想主義的單純,讓我堅持走過了 6 年。回顧自己這六年,不是說我自己做的多麼好,多麼的積極上進,我也曾有過低落的時候,但是內心中始終把樂觀作爲自己的“均值”,迴歸“均值”就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在最困難的時候,不妨多讀讀“土話”,每一句土話背後都是故事,每一句土話都是凝聚智慧,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可能某一句就會讓你變得通透,產生出繼續的勇氣和豪氣。

  • 賦予工作意義

工作上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按自己的期望來,或多或少總會有一些大家理解的“雜活”、“苦力活”,在一個項目或一段合作中,不妨多問問自己希望被別人記住什麼?然後賦予這段工作意義。我記得去年女排世界盃的時候,記者採訪郎平,她提到每個人發球要有“使命感”,賦予每一次發球意義,大致意思是:不能說自己怕失誤就保守,所以每個人都要去衝擊對手,發一個很菜的球自己沒有失誤的責任,完成了發球的任務,但是對方卻可以很容易組織一次進攻給隊友帶來壓力。這可能是我想說的“工作意義”。不管多麼小的事情,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把事情做好,讓隊友更輕鬆。

對結果負責,因我不同

進入阿里很長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問題到我即止”,儘可能做到用戶反饋的問題或線上告警,只要我看到了或者指派到我這裏,我要做到對這個問題的收口,給出最終的原因或結果。這個過程可能會跨越很多團隊,可能會跨越整個業務鏈路,每每我想要放棄的時候,“問題到我即止”這個信念就會跳出來鄙視我。這樣一路下來的結果是個人能力在那個階段有了飛速的成長,個人在團隊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再到後來,這個自我要求變成了“因我不同”(因爲我的參與,能不能讓事情變得不一樣,能不能變得更好,更高效,亦或是更有章法),經歷了飛豬到大麥再到奧運團隊,“因我不同”這個信念已經逐漸替換了“問題到我即止”,但是也同樣會經常性的跳出來鄙視我。

  • "因我不同"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做事情的標準

對結果負責,這是我覺得對“因我不同”最直觀解讀。這裏的結果對應着層次,不同的層次,其實對應着不同的標準。不同標準的背後對應着不同程度的付出。比如日常的開發工作,如果標準是:把我負責的部分做完就可以了,那可能是在個人的結果層面;如果標準是:我自己負責的部分做完了,同時也關注項目最終的目標,確保上下左右的所有合作方一起拿到結果,那可能是在項目的結果層面;如果標準是:我要把這件事情做完、上下游全部串聯起來,同時我知道這件事情背後的意義,着手未來整體的規劃,更體系化的做事情,那可能是團隊或者更高的層面。

一切兼有層次(層次=標準),“因我不同”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做事情的標準,標準越高的的人,越能對一件事情有更深刻的認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能力的區分,也就造就了不一樣的成長速度。

  • "因我不同"就是 Make Different,Make Impact,Make Friends

這個 3M 法則不是我的原創,來自於已經離職的一個 HR 姐姐,她說這是過去在阿里的生涯中指導她做事情的 3 大原則,這種解讀更具有建設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要像蠟燭一樣,時刻將個人影響力發揮到最大。在任何可能的地方 Make Different,讓事情發生微小和美好的改變;從小事兒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人做起,以身作則,也許就能在部門發揮影響力,也許就能在 BG 產生影響力,也許能在整個集團產生影響力,勇於嘗試,勇於 Make Impact;而我們始終要記得工作中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最終發現留下來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在做事情時候留給別人的印象,別人打給自己的標籤,所以 Make Friends,這種印象/標籤就是友情儲蓄,可以支持我們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阿里做更多事情。

永遠不要"屁股決定腦袋"

這裏我想表達兩層意思,一層是我們需要“進化”,需要不斷的發現和感知世界的變化,更快的適應變化,有時候你在哪兒比你做什麼更重要;另外一層是格局和眼界,就是不要被自己所處層級、所在的角色立場、視角所侷限。

  • “開天眼”

“開天眼”,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詞。山坡上的羊比山腳下的羊應對狼來了更具有優勢,儘管我們可能還在山腳下,但要對周圍發生的事情保持敏銳,要讓自己的認知向半山腰處延伸。比如去看各個領域的大牛們感知到技術趨勢是什麼,變化是什麼?逐步讓自己去看見,去相信,去塑造。這裏其實可以再一次應用到“黑洞”的隱喻,這個世界是立體的,任何事情,思考,想法是有層次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層次,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格局,至少要把自己拔高一到兩個層次,去發現和感知世界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前進的步伐。

  •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開天眼”很重要,腳踏實地更重要。如果一味的追求仰望星空,很容易失去焦點,走火入魔。靠譜的做法是結合當下的業務,結合當下團隊的挑戰,模仿先行者的行動,模仿相同層次或層次相近的先行者,不斷的“照鏡子”。列幾個榜樣的人,一個個去看,逐漸的去超越。最開始的時候,不妨從遇到一個問題時,把榜樣帶入,從“他會怎麼想?”這個問題開始,逐步思考爲什麼?從學會到知道如何學會,再到鞏固、沉澱、形成章法,然後推進到下一個榜樣。這個過程訓練的是格局和眼界,突破自己當下的視角和立場去想問題,脫離當前的屁股做事情。

寫在最後

以上文字作爲過去一年的總結,也爲過去的六年畫上一個“逗號”。2020 年,需要在工作、學習、認知、身體等多個層面全面的推進和迭代自己,強化自己的輸入輸出端,用 OKR 作爲工具驅動自己,獲取更多的進步。六年前因爲吸引而加入,六年來因爲夢想而堅持,未來希望能夠因爲理想而傳承。


在這裏我也分享一份由幾位大佬一起收錄整理的Android學習PDF+架構視頻+面試文檔+源碼筆記高級架構技術進階腦圖、Android開發面試專題資料,高級進階架構資料

這些都是我閒暇還會反覆翻閱的精品資料。可以有效的幫助大家掌握知識、理解原理。當然你也可以拿去查漏補缺,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如果你有需要的話,可以 點這領取

喜歡本文的話,不妨順手給我點個小贊、評論區留言或者轉發支持一下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