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去過東京,談不上了解日本

知日系列的第46本關於日本的書,首先說知日系列的出版物質量都很高,相同的還有知中系列,每一冊書都是圍繞着一個主題來展開,比如職中的《幸會!蘇東坡》,和知日的《東京就是日本》。


我之前已經去過兩次日本,都完美的繞過了東京,而且是有意繞過的。經常聽說東京的上班族如何的苦逼,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生活和工作節奏以及人口密度超過北上廣深。我何苦從北京這樣一個喧鬧的地方再到另外一個喧鬧的地方呢,旅行當然是要恰當的放鬆呀。之前去的兩次日本也並無太大好感,沖繩是個讓你瞎溜達的小島,美軍基地的飛機一架接着一架,仰頭便可看到猶如烏雲壓頂,轟隆隆駛過;京都的金閣寺趕上天熱人多,十分的不浪漫,二條城倒是不錯,不過不大,大老遠跑過去很快就逛完了;奈良的小鹿很多,不知道喂鹿有啥可興奮的,值得那麼多人喂這事兒跑去日本,野生動物園連大象和長頸鹿都能喂,邊上的東大寺到時非常壯觀;大阪就是個商圈,買買買,沒了。

於是目光終於投向了東京,一衣帶水甚至又令人感情複雜的東京,既有全球化的喫穿住行,又保有着自身的特色,一個小衚衕電線搭得一坨坨的,但並不妨礙裏面是一個自成一派的小店。《東京就是日本》絕對能代表日本方方面面的最高水準,也包括消費水準。給大家介紹幾個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地方。

一、書店

日本的書店決不能用傳統的眼光的對標,我們的書店就是書山書海、現在頂多再加一些飲品區,就像北京也有的獨立書店。但是日本書店更加的多元,誰能想象有的書店一週就賣一本書呢(森岡書店),還有很多小而美的書店比如只賣攝影和藝術類的書籍。不好說生意怎麼樣,但是在日本二手書的流通比較繁蕪,所以運營一家書店還不至於太難。文藝青年是不是很想去開一家書店呢?


二、藝術

我覺得生活就是藝術本身,日本的很多設計細節也非常人性化,比如我見過一位女性朋友的一幅耳飾,可以摘下來一部分做個變型,背面有個別針還可以作爲胸針,很藝術的物盡其用。還有就是各類古着店,真的就是藝術館一般,彰顯着各自店鋪的特色與不凡的收藏眼光。庭院不大,卻移步換景,簡潔又精緻。


三、食物

食物這章是一開篇就講的,但是我還是想把它作爲壓軸來介紹,日本人對食材的選擇和理解,有點向我們的“禪修”,就是選擇最好的食材,最天然的調料,安安靜靜的烹飪、調製、擺放。每一碟都像是藝術品,食材互相映襯搭配,覺得只有慢慢下嚥,32叩才能算是進食這樣一件“禪修”的收尾。切不可大聲咀嚼,嫌棄分量少粗鄙的行爲。我親戚從日本回來就抱怨先吃了日料,太過於精緻,華而不實,出門沒多久就餓了,然後再來碗日式拉麪纔算過癮;也有一位知識大V抱怨“壽司之神”的食物就是誇張,整的那麼玄乎也就不過是塊壽司罷了,哪比得上我們的大碗喝酒、大塊喫肉來得酣暢淋漓,有滋有味呢。其實喫得少一點、喫的好一點就是在做“禪”的修爲,盡在飲食文化中了,如果你不能靜靜的體會背後的藝術,確實會需要“再來大碗麪”。我們的食物更像是後宮的華妃,熱烈濃郁,講求存在感;日式的食物像是甄嬛,寡淡耐人回味,卻又飽含心思。



如果有去日本,尤其是東京的打算,一定臨行前看看這本書,行家在書中印證自己的感悟,小白乾脆就當是旅行指南吧,因爲不讀這本書,你還在舊有的思維定式下去理解日本,會錯過很多美好,這樣不便於獲得更多“哇”的體驗。

在說回到這本書,照片非常多,或大或小,相得益彰,不會讓你覺得買了本畫冊回來,但是介紹的時候非常貼心的提供了圖片,不用讀者費勁腦補畫面,這果然很“日本”!

擁擠渺小的人和空間,也要活得有滋有味。我在一本介紹日本人的書籍上看到,日本人要求自己每個人都像一塊規規矩矩的方磚,不能做出格的事情,但是每個個體在不爲人知的地方,又可以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在某個領域不停的深挖。秩序中夾着多元,收斂中又有極致,簡約的外在可以窺探複雜的工藝和巧思,神祕,引人慾罷不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