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往事:緬甸吞印戰英

首發微信公衆號:fw-notes

題記:脫鞋,還是不脫,是個大問題。

這幾日,中印邊境頗不寧靜。國內報道不多,據說印度掀起了反華抵華浪潮,中國網民倒是很平靜,大多抱着看戲的態度,或者嘲笑揶揄幾句,頗有大國風範,

其實很微妙的,充分反映了國人對印度的心理優勢。估計若干年前,中國大街上對日系車喊打喊殺時,日本人也是同樣的看戲心態。

今天不是談中印衝突,主要說一說,19世紀初期,緬甸主動挑戰印度,而且是英屬印度,實際上就是挑戰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的故事。

現在的緬甸在國際社會上存在感不高,是個小國弱國,但是19世紀中期之前,緬甸是東南亞的霸主,戰鬥力極強。向東,它和泰國爭雄,長期佔據上風;這也罷了,關鍵是在北邊,緬甸和明、清兩朝爭鬥時都不落下風。明朝後期,緬甸入侵中國,佔據大片領土,現如今緬北的許多地方當年都是中國版圖內的;乾隆時期,中國國勢強盛,緬甸和清朝戰了四次,成績是三勝一平。

緬甸如此勇武,和它實行“軍國體制”有關, 有點類似於戰國末期的秦國,令周邊聞風喪膽。

1785年(當時中國是乾隆50年),緬甸揮師西向,吞併了一個叫“阿拉幹”的王國,這樣緬甸和英屬印度就接壤了。1817年,緬甸致信英屬孟加拉總督,要求英國人向緬王臣服,並獻上孟加拉。

這時候的緬甸已經開始納入英國人的視野,但是因爲和法國人的爭鬥以及對印度全境控制尚在實施過程中,所以還未騰出手來。緬甸居然主動上門威脅,英國人自然是微微一笑。

緬王沒有等到英國人來叩拜,怒不可遏,決意與英國人開戰,並且做好了規劃-----首先征服加爾各答,然後吞併英國全境,並派自己的兒子去統治。

緬甸如此自信,有兩個原因。

其一,它長期橫行在東南亞的叢林,和當時的中國一樣,對世界大勢一無所知。彼時的英國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已經連續超越並取代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成爲了世界第一強國。

其二,和當時中國驚人相似的是,緬甸認爲自己是天下的中心。中國自認是天朝上國,居於天下中心,周邊都是黑暗矇昧之國,等待着中國去感化;緬王在自信自大方面更勝一籌,中國的皇帝說實在話,雖自稱天子,內心深處還是知道自己是凡人的,但歷代緬王都宣稱自己是宇宙大神毗溼奴、溼婆和佛陀的化身(簡單說,毗溼奴是宇宙的保護神,溼婆是宇宙的毀滅與重生之神)。18世紀,緬甸的一個國王曾經給英國國王寫信,自稱“最偉大的至善獨裁君主,白象和黃金的主人,朕的偉大來自太陽”。

緬甸和中國之所以有高度相似的世界觀,來自於他們相同的權力結構和社會結構------高度的中央集權、一元化的君主專政。

於是,在中英鴉片戰爭的17年前,第一次英緬之戰爆發了。戰前,緬甸高度自信,認爲打敗小小蠻夷不成問題,但是,很快緬甸就嚐到苦果,尤其是英國海軍在南部沿海登陸後,攻取仰光,緬軍顧此失彼,一潰千里。

緬甸和中國的相似性還在繼續演繹。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後,緬甸人並未醒悟,仍然茫然無知;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16年後,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緬甸則在第一次英緬戰爭26年後爆發了第二次英緬戰爭。

中國的咸豐皇帝失敗以後,最害怕的不是割地賠款,而是這些黃頭髮白皮膚的傢伙要來京城設立公使館,這些傢伙見到皇帝是不會下跪的,打又打不過,但是不跪又實在不像話,真頭疼。

緬王最頭疼的是鞋子問題。在緬甸,鞋子被認爲是不潔之物,任何人拜見緬王必須先脫鞋再跪拜。英國人自然是不幹的,兩國爲此爭執不休,終於英國人失去耐心,斷絕了外交關係,關係越來越惡化,最終爆發了第三次英緬戰爭。緬甸徹底失敗,淪爲完全的殖民地。

爲了穿鞋還是脫鞋,緬甸把自己從一個獨立國家整成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而最早它是想吞併加爾各答、孟加拉甚至英國的。


首發微信公衆號:fw-note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