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一部被片名誘導的佳作,十年光陰,一段歷程

乍聽片名,也許無數人心中腦海中首先映出宋朝那個多情嫵媚女子,然而影片主人公則是境遇悲涼至進京告狀的女子,她的名字叫李雪蓮,因爲丈夫的一句偏激之言,她不得不逢人澄清”我不是潘金蓮。“

影片根據劉震雲小說《我不是潘金蓮》改編,馮小剛執導,范冰冰、張譯、張嘉譯等一衆影星出演。

笑聲頻出之時卻也帶有尖銳指向,究竟說不出它是一部喜劇還是一部悲劇。

也許,一地悲劇掰開揉碎了都是一地喜劇。

這也是劉震雲和馮小剛的第四次合作,之前已有《手機》等不少珠玉前作。

劉震雲儼然成爲馮小剛的御用編劇,兩人合作默契十足,總能在輕鬆之中,悠緩講述一個並不輕鬆故事,夾帶戲虐,最終還原一個悲喜交加的生活真相。


李雪蓮因爲假離婚一事狀告丈夫秦玉河,用原話來說是”先證明離婚是假的,再結婚然後再離婚“來懲罰那後來和別人結婚的丈夫,結果法院判決是真。

本來假離婚別有用心,騙人不成反倒自己被騙,那主意卻是自己出的!

於是,不甘心的她狀告所有人,包括檢察院基層法官、法院院長、縣長、甚至市長,一系列波折之後,更是進京”告此玉狀。“

一晃十年過去,每逢人代會召開之際,便是李雪蓮進京告狀之時。

不論新生法院長官還是縣長無不愁憂,親自登門拜訪,李本來決定不再告狀,本來一件行將結束的事情卻因爲他們的弄巧成拙再起風雲,狀還得繼續告,原因是他們硬逼着後者簽下所謂不再告狀的保證書……

於是,人代會來臨之前截堵李雪蓮將劇情推向高潮。

風平浪靜之下實則風起雲湧。

影片構圖同樣出彩,甚至可以說這種別出心裁的構圖和影片故事相得益彰,巧然天成。

圓形構圖幾乎佔據影片80%的篇幅,一如透過原形拱窗看到的一副多嬌山水畫卷。

事實上,圓形構圖和江南特有的樹枝、拱橋和奇石,構成了標準的中國畫形態,這是一種外部形式上的強調。

它婉約、隱匿、蜿蜒、不直截了當,這個圓圈可以把殘酷的現實小品化、審美化。


如果說圓形構圖是一幅婉約山水畫,那麼方形構圖更像是一幅粗糲寫實圖。

影片第一次由圓形轉變爲方型是進京列車駛出隧道的時候,光圈隨着前方天光大亮而變得有棱有角,江南的陰柔變爲北方的天地,一切變得大氣。

大型的會議、多重的領導、複雜的關係……方形之中的北方顯然比江南更復雜堅硬和現實,它適合另一套凌厲又明確的邏輯。

主人公再回到光明縣城時,構圖再回熟悉的圓形。

似乎那一隅天地早已被”圓“所囿於其中,又似乎給旁觀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觀影的視角,無須贅言,靜看就好。


最後,影片纔回到觀衆所熟悉的滿屏模式。

畫龍點睛一般的熟悉迴歸,總讓人想起姜文一部作品中壓抑了一整篇幅的最後的一抹血紅。

此時又是幾年已過,最終半生蹉跎的李雪蓮和表弟在京經營飯館,不再有多舛的折騰,日子風平浪靜,歲月似乎靜好。

從小圓到最後滿屏,從折騰到穩定,這種對應也似乎訴說一種樸實無華的道理:

一直往前,總有柳暗花明的時刻,一如隧道中行駛的列車總會迎來天光大亮的時候。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一如李雪蓮的人生,告狀之事因爲秦玉河墜車身亡不了了之,十幾年以告狀爲生的她一度想死,最後不也是生活得很好!


無論從外部呈現形式還是內容題材上看,《我不是潘金蓮》都是一部和時下以及以往都格格不入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馮小剛多年來與票房、資本、廣告植入以及惡趣味糾纏之後的一次不吐不快。

他笑着掀起某些常年的僞裝,向人們輕輕地抖落那些不便言說的真相,讓那些幽暗明滅的心思都大白於天下。

大概,影片也算得上一部關於”上訪“的公路片。

主人公誓不回頭地奔赴一個可能一場空的終點,一路上歷盡磨難,看透人心,也考問自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