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想说爱你不容易 - 我亲历的探索原生家庭问题的四个阶段

---

写在前面:文章里有涉及一些我在处理原生家庭问题时,对我帮助很大的书和播客。我把这些资料整理在了文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文末找到这些资料。

---

正文:

大概一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原生家庭以及我与我、我与世界的关系》,讲述了我在原生家庭这个课题上探索的过程,这篇文章记录了我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又如何从自己固有的模式中走出来,重新看待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

“掌控欲强、高标准严要求、习惯性否定孩子、重男轻女”,我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后来在与朋友们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父母。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不论是作为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还是作为一个女孩成长为一名女性,会经历很多内心受伤的时刻。而这些伤口往往又是隐形的,无法向其他人诉说的。因为无论是多么严重的创伤,当向他人诉说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这样的声音:“他们是你的父母,你干嘛跟你的父母计较。你父母生了你,你要学会感恩。”

所以,当一个人在处理原生家庭创伤的时候,想要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而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在心理和精神上独立起来的过程,需要很多的勇气和力量,往往离不开来自他人的爱、鼓励、支持和帮助。需要鼓励却很难得到,走出来的过程艰辛又漫长,这是一个人在面临原生家庭问题时,经常面临的困境。

之所以再次谈起原生家庭的话题,是因为最近一次受邀在心理学团体课程上做分享的时候,我分享了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重新面对原生家庭的经历。分享结束之后,在答疑环节,一个女孩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放下对父母的怨恨?”我至今记得心理学机构的校长田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放下,放下有可能还会捡起来,要放掉。”

我听着田校的回答,陷入了沉思。想要放掉,真的不容易。回忆起自己从30岁到现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在处理原生家庭这个议题时,情绪起起伏伏,从最初的怨恨,到现在有了一些面对的力量,每一步走的都不轻松。如果有人问我,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我还是希望能遇到一个过来人,跟我讲讲他的经历,分享一些他的经验。这对于我来说,将会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这个想法促使我再次提笔,写一写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我想把我在探索原生家庭问题上的心路历程详细的分享出来。我在心理上经历了哪些阶段,这期间又有哪些书、播客和心理学工具帮助了我。我是从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这三年来我的变化又有哪些。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会有不同,但是心理上会有一些共性的部分,我希望这样的分享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当然,我心里更希望的是,每个人都有幸福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不需要经历这样难熬的探索过程。

先简单聊聊我的原生家庭吧。我的父母是控制欲很强的父母,要求非常多,标准也非常高,对我的要求就是样样都要比别人强,样样都要做到完美。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来了客人,我可能也就跟客人说了三句话吧。客人走之后,父亲把我这三句话掰开了揉碎了,告诉我哪句话说的不得体,哪句话语气和用词不对,最重要的是,父亲问我:“你怎么能不笑呢?”

这是我生活中最常出现的画面。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各种各样的规矩在等着我。父亲负责立规矩,母亲负责挑毛病。“这个不对”、“那个不好”、“你是不是傻”、“又丑又笨”、“我对你太失望了”,“你怎么这么敏感、蛋壳心理、blablabla”,批评和指责,不绝于耳。

初中的时候,成绩还不错,但是从来没被夸奖过,听到的最多的话是:“考第一是应该的”。刚上高中的时候不适应,成绩有些滑坡,又时不时听到这样的话:“女生就是不行,这要是男生,就不会有成绩下滑的问题”。高考结束之后,我最常听到的话里又多了两句:“xxx能考上清华,你为什么不能”、“我要是有个儿子,早就上清华了”。我很无奈,可是我确实没有考清华的实力,在这一点上,我无力反驳。

“你要听话、懂事、孝顺”,这也是我常听到的话。叛逆期的时候还是挣扎了一下的,有一天父亲用很认真的语气跟我说:“你的命都是我给的,我让你还给我你就要还给我,听个话有那么难么?”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家里,听话是个生死攸关的事情,我的想法、感受在这个家没有存在的空间。我也突然明白,为什么我明明没做错,还是会挨打挨骂,原因很简单,我没听话。

从那以后,我变得很乖。我没有别的办法,在这个家里,乖才能生存下去,我只得先放弃自己人生的选择权。于是,学文还是学理,大学选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选哪个offer,全是由父亲做主,我完全没有说话的余地。虽然我内心的想法,和父亲做出的选择完全不一样。

我以为工作之后,我就能解放了。但是我发现,父母的控制越来越严格:

母亲要求我上报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甚至是上下班公共交通要花多少钱都要上报;

父亲要求我考公务员,几乎每次与父亲的通话都是围绕考公务员展开;

没有男朋友的时候母亲天天催,甚至要给我的同学打电话,让我的同学给我介绍男朋友;

找了男朋友父母不喜欢又让我分手;

没结婚的时候催结婚;

结婚之后催生小孩......

我试图表达我的感受和想法,可是我发现,父母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根本就不关心我的感受和想法,只有“你应该、你应该、你应该......"。我觉得越来越压抑,越来越痛苦,和父母的争执也越来越严重,冷战终于爆发了。

我以为父母和子女之间,最严重也就不过如此。等过段时间大家冷静下来,还可以再沟通。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劈头盖脸的骂我:“你怎么回事,有你这么对父母的么,你别整事了,你怎么这么不孝,blablabla......"还在办公室的我,眼泪瞬间流下来,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感觉天都要塌了,只是因为我没听话,父母就把亲戚拉到他们的统一战线上去。本该是世界上最爱我最应该保护我的父母啊,为什么对我这么残忍。后来我陆续接到亲戚的电话,说着类似的话,我开始变得麻木。直到有一天,老公对我说,我接到了你父母的电话,他们跟我抱怨你,说你对他们不好。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出现了。

愤怒,极度的愤怒,人生第一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愤怒。当愤怒像海啸一样呼啸而来时,我感觉到我要被愤怒淹没了。愤怒顺着血管、随着血液奔涌到我的大脑,我的大脑要炸了!我的头皮也快要炸了!愤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怀疑我要被愤怒拍死在海滩上了。“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我难道只是你们手里的牵线木偶么?我没听你们的话就是犯罪么?至于要这么惩罚我么?至于要毁掉我的人际关系么?我到底是你们的孩子,还是你们的仇人!”我感觉内心有一只喷火的巨龙,要把全世界都烧个一干二净!我的内心有一只不断咆哮的狮子,我恨不得用狮吼功把全世界都震碎!

我太愤怒了!

这是我经历的第一个阶段,被各种情绪裹挟着,愤怒、不满、不解、委屈、失望.....在这个阶段,我很幸运的遇到了《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不止我一个人在经历这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遭遇。在这样的遭遇之下,我有情绪是正常的。我的情绪是在自救,情绪在提醒我,我受到了伤害,我有权力捍卫我自己。

也许其他人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在那段时间里拒绝与父母再联系。很多亲戚打电话或发微信给我,让我给父母打电话,让我回家,我都拒绝了。因为那个时候我明白了,我要先处理好我自己,照顾好我自己,我得先给我自己喘口气的余地,我暂时不能再受父母的影响了。当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时,主动的隔离是我唯一能选择的方式。

阅读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收获,是让我了解到我的父母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这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这至少让我不再困惑,让我能稍微平静下来,让我知道了我所经历的这些,并不是我的错。

在处理原生家庭问题时,我第一个面临的困难,是类似这样的想法:“我受到这样的对待,是因为我自己身上的缺点,是因为我做的还不够好,所以我才不被爱。”这份对自我的指责和否定,会把自己的伤口撕扯的更深更痛。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是深深的羞耻感,对自身存在的羞耻感。这份羞耻感,会让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让人宁可躲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舔舐伤口,也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不好。我甚至会怀疑:如果让别人知道我父母对我不好,别人会不会觉得都是我的错?别人会不会想,一定是我哪里做的有问题,我父母才会这样对我。

我从阴影中走出来的第一步,是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我的遭遇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我是值得被爱的。这让我的羞耻感少了很多,也让我在内心里与自己有一些和解。

值得一提的是,《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对读者非常有帮助的一点是,里面提供了很多小技巧和小工具。通过练习,我的情绪渐渐的得到抒解,我也获得了一些力量和勇气,开始尝试着再向前迈出一步。

我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处理自己的怨恨,让自己从受害者的心态中出来。有那么一个阶段,我是非常怨恨我的父母的。因为当我发现我的很多模式,是被原生家庭的教育所塑造,而这些模式,又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时,我将所有的不满都投射在了父母身上。“要不是你们,我也不需要经历这些。”这是那段时间,我的内心经常出现的想法。现在回过头来看,父母确实是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我自己也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

在这个阶段,我读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听了一系列播客中关于原生家庭的部分,其中Steve说的131期-理清原生家庭问题的3个步骤,bym播客中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最近的几期也很棒,包括《BYM229:想要独立,但这是对父母的背叛么》、《BYM S02E01:你推开中国家庭的门,里面都坐着一个相似的姥姥》),武志红的订阅号、knowyourself的订阅号、简单心理的订阅号中也有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武志红有两本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这两本书也探讨了很多原生家庭的问题。

所有的这些,让我开始思考:当我人生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最常把它们归因到什么上?我发现,我把它们都归因到了我父母身上。这个背后有一个潜台词:“我是受害者,都怪你们”。还有另外一个潜台词是:“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我什么都做不了,我什么都改变不了。”这是多么让人绝望的潜台词啊。可是真的是这样么?那我的人生要怎么办呢?我还想好好的生活下去呀。

在不断的探索中,我明白了,还是要回到自己。就像学霸猫说的:“我们现代人总是把事情搞复杂,遇到原生家庭问题,我们就开始看书找方法,什么沟通的几个步骤、原生家庭的几种类型等等。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父母让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先处理你自己,你把自己处理好了,你跟父母之间就没有问题了。换句话说,你跟父母之间的问题,是你清理自己的机会。

怎么清理自己呢,就像我在《原生家庭以及我与我、我与世界的关系》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我的方法是:

当父母让我摸不着头脑,我不再必须要知道他们的想法以及他们是怎么看我的。我问自己:“我是否能接受不确定性和未知,我能否接受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当父母的言行让我有挫败感,我问自己:“我是否觉得我是值得的?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值得,而是我本身就值得。”当父母抱怨我要求我,我问自己:“为什么他人的话让我混乱?我是否真的有定力?重要的不在于他人要求我做什么,重要的是我自己想做什么。”当父母告诉我“应该”或“不应该”,我问自己:“我是否要让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捆绑自己?还是我理解我也有自己的难处,允许自己在某些情况下做不到?”放下我执,然后去看见我自己、理解我自己、接纳我自己、爱我自己。如何处理我和我自己的关系,我相信这不仅仅是面对原生家庭问题的答案,这是面对世界上一切问题的答案。

当探索到这一步,怨恨会放下很多,我发现我是有能力爱我自己的,我是可以为自己负责的,父母没有给到我想要的,我觉得很遗憾,可是那也没关系,我可以自己给我自己了。

当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我在我的公众号“萌子有话说上”,写了一个系列的个人探索文章,其中就包括了《看见自己的真相》、《允许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这些文章,我把探索的经验和心得记录下来,作为给我自己的一份礼物和总结。

还记得我在看《都挺好》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苏明玉在崩溃大哭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我发现我越来越像我妈,我这么努力的摆脱她,可是我发现我越来越像她。”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

这也是我经历的第三个阶段,我发现自己很像父母,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我从说话到做事,我的性格,甚至做出人生选择的方式,都非常像我父母。这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

我怎么能够接受,造成我这么多痛苦的人,我极力避免成为的人,最后竟然变成了两面镜子,这两面镜子告诉我,你摆脱不掉的,看看你自己,有多像我。我所抗拒的,最终变成了我的命运。

我甚至一度很恐惧,像我的父母,是否意味着,我也会把同样的痛苦带给身边的人、带给我最在意的那些人?包括我的老公,包括我最亲密的朋友。我了解那种痛苦,所以我不希望自己是这种痛苦的制造者。

我甚至很恐慌,像我的父母,是否也意味着,我会有和他们一样的人生?我至今记得,从小到大,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人生特别失败,你不要像我一样”,我至今记得父亲说这句话的语气、神态,彷佛人生没有任何希望了,一切都像死灰一样,燃不起一点火苗。相比于有一个失败的人生,我更难以接受的是那种“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的状态。从小到大,我极度的恐惧失败,甚至有点“不成功,毋宁死”的意味。我害怕失败后的颓丧、失意和困窘,那比失败本身还可怕。所以我一度用力过猛,什么事都要百分之百的投入,都要做到最好,这些执念的背后,是巨大的恐惧。

我听说爸爸年纪越大越像爷爷,我看到妈妈年纪越大越像外婆,所以我也会这样么?

直到我看到所有的这些,都是我的预设,我由“我像我的父母”这一事实,衍生出了一系列对未来的假设。我给自己写了一个剧本,而且还是一出悲剧。但是我自己却如此相信这个剧本的真实。以至于都把我吓懵圈了。

等回过神来,我才明白,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一切都是未知。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我不会成为我父母,我只会成为我自己。

有一天,当我看到《对生命说是》这本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排斥你的父母,会把你削弱。你曾否想过你对父母的抱怨等同于你对存在、对生命说“不”?生命通过这两个人来到你身上,如果他们如你有时期待的那样变成不同的人,你也不会是你。

忽然有那么一个瞬间,我放下了,我就是从我父母那来的,我像他们又怎么了,像就像吧。

我轻轻的一擡腿,从“像父母”这道坎上迈过去,内心无比轻松。

我经历的第四个阶段,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学会了父母对待我的方式,简直是五雷轰顶。我发现我内在有一个声音,不断的要求自己,你要更好,你要更好,你要更好......这个声音多熟悉啊,不就是我父母的声音么?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整个人都石化了,这是什么人间真实啊......

自此以后,我花了一些时间慢下来观察自己,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间真实。精神分析理论说:“原生家庭的图景会被孩子内化到内心深处,孩子不仅内化了父母的模式,也内化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相当于一个人把关系内化到内心深处。”其实我在很早之前就知道这个理论,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在自己身上切切实实的体验到,是另一回事。我意识到,我学会了残酷的近乎苛刻的对待自己的方式,简单点说,我学会了“自虐”。

心如刀割。

还记得郝蕾有这么一句话:“生活对人的折磨,就像小钝刀割肉一样,反反又复复。”这就是我当时的体会。

我这下彻底慌神了:“这个我要怎么搞啊,没戏了吧”。我像热锅上的蚂蚁焦躁了一段时间,最后一咬牙一跺脚,决定重头再来。

彼时我已经上完了心理学团体课,学会了萨提亚理论中的走冰山、转资源和松规条。我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影响我最大的“自虐”的模式都找出来,这些模式是怎么一点点产生和强化的,有什么我印象深刻的事件,都拿出来走一走冰山;涉及到我哪些资源和规条,也都拿出来转一转资源,松一松规条。说白了,就是疗愈自己的创伤,调整自己的模式,让自己从“自虐”的惯性中走出来,学会自我支持、自我肯定。

这个过程持续了有几个月的时间,也渐渐的过去了。我还是会有非常严厉的对待自己的时候,看自己哪哪都不顺眼,但是次数会比以往少很多。并且我也学会了接受,不管怎样,那都是我自己的真实。一切都是变化着的,都会过去的。允许开心、允许不开心,生命才能流动起来。

就像经历四季一样,我走过四个阶段。其实有时候也会想,会不会有新的阶段,会不会有轮回反复,都不好说,至少我现在能对着我爸妈直接说出“我拒绝你的要求”,至少能对着亲戚们说出“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请你尊重我”。我感觉到我内在的力量一点一点的起来了,我不再是跪在父母面前的小屁孩了,我能站起来了。回想探索原生家庭问题的这三年,就像看着自己蹚过一条河,深一脚浅一脚。如今,我终于上岸了。

说到父母,说到原生家庭,有人欣喜、有人无奈、有人心酸。每个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童年和早期经历带来的创伤。面对创伤,成年的我们还能做的,是填补、修复和重建,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比他想象的还要有力和明亮。

在探索原生家庭时,我逐渐放下了我的批判,因为我发现,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我无法选择,我的父母也无法选择。

很小的时候,我就从大人们嘴里听到,我的爷爷脾气多么暴躁,整天喝酒,打孩子,爷爷在家的时候,孩子们都不敢回家。我的父亲八岁失去了他的母亲,而爷爷又常年不事生产,家里穷的揭不开锅,父亲每天早上要做好一家人的饭,然后揣两个大饼子走一个小时的村路上学。父亲没有课本,是借同学的课本读完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又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考上了大学。可是他的成长经历,也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极深的烙印,固执、脾气暴躁、爱面子,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很少笑,可是父亲也很少跟我抱怨爷爷,当周围的人提起那些往事,父亲只有沉默,那些沉默里有什么,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

父亲的兄弟们,脾气也都很大,也都固执爱面子。听人们说,他们的脾气,随着年龄渐长,也都越来越像爷爷。好在,他们要比爷爷稍微好一些。

父辈们的故事,从大人们的口中,或多或少还能听到一些。可是爷爷呢,在爸爸大学时,爷爷去世了,除了脾气暴躁爱打孩子不干活之外,关于他的信息少之又少。我想,不会有任何一个人,生下来就想做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就想过酒鬼一般的人生。爷爷喝酒时,又是在逃避什么呢?他的内心,又有怎样的创伤没有没看见呢?他是经历了什么,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爱打孩子不干活的大人呢?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那爷爷的爸爸呢?又经历了什么?动乱?战争?瘟疫?饥荒?

答案随着他们的逝去,被永久的尘封了。

然而创伤还在代际间传递,在这个家族里,是否每一代人,都曾经希望过,这个创伤被看见,被疗愈,被终止。

我想,这就是探索原生家庭的意义,让代际创伤能在某一代人身上终结,这一代人、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都能过幸福的日子,都能沐浴在爱里。

-------

资料集锦:

1、《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作者:金伯利·罗斯

2、《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作者:苏珊·福沃德

3、《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

4、《为何爱会伤人》作者:武志红

5、Steve说的131期-理清原生家庭问题的3个步骤

6、bym播客中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最近的几期也很棒,包括《BYM229:想要独立,但这是对父母的背叛么》、《BYM S02E01:你推开中国家庭的门,里面都坐着一个相似的姥姥》)

7、心理学订阅号中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武志红的订阅号、knowyourself的订阅号、简单心理的订阅号的文章都很好,对我很有启发

8、《对生命说是》作者:奥南朵 (第五章:对父母说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