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讀《易中天中華史》第七卷《秦並天下》

這是《易中天中華史》第七卷《秦並天下》每一篇的內容簡介,對這套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購買全套閱讀,也歡迎收聽頤養之家讀書羣朗讀的音頻。(搜索公衆號“頤養之家讀書俱樂部”就可以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一篇:興亡只在頃刻間

本篇內容提要:秦國用了九年吞併六國建立大秦帝國,秦始皇想要“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結果到秦二世就滅亡了。秦國從稱帝到滅亡只有十五年,真是興亡都在頃刻間。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二篇:太陽又西升

本篇內容提要:秦族姓嬴,從字形分析秦族起源很早,而且是由母系氏族變成部落的。但秦國受封卻比較晚,它是在公元前770前才被周平王正式封爲諸侯的。秦的先君非常爭氣,公元前677年遷都咸陽時秦國已成爲戰國七雄之一,被周顯王封爲西伯,意思是西方霸主。不過,當時的戰國七雄實力都不弱,最後怎麼會由秦替代了周呢?這需要下一篇來解釋。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三篇:蠻族刷新歷史

本篇內容提要:春秋戰國之際的中華文明圈,處於中心地帶的周、鄭、宋、衛、魯是諸華、諸夏,算正宗的“傳統中國”,而齊、越、楚、秦、燕則是夷狄,晉國也只能算混血兒,可是春秋以後,勝出的反而是夷狄之國,這大概是因爲這些蠻族既善於學習,又保持了蠻野的精神,所以反而超越了自己的老師。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四篇:憤而崛起

本篇內容提要:秦國的崛起,是因爲諸夏都看不起他們這個蠻夷之國,秦王要爭一口氣,需要立竿見影,就和法家這個實用和功利主義者一拍即合。商鞅爲秦實施的變法,將秦變成了一個紀律嚴明,上下步調一致,雷厲風行,蠻不講理的霸道國家,一時之間,無人可以抵擋。吞併了所有國家後,秦始皇不再爲華夏文明輸血,他要進行徹底的革命。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五篇:一號文件

本篇內容提要:秦始皇滅六國後就急着爲自己改稱號,因爲周天子雖然也是至尊,卻不是唯一的人主,秦始皇認爲自己的成功前無古人,必須有一個和他的成功更加匹配可以流芳百世的稱號,所以稱爲始皇帝。這確實是一件不曾有過的事,也標誌着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所以他更改稱號的這個文件,也堪稱“一號文件”了。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六篇:反封建

本篇內容提要: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臣們都反對郡縣制,希望恢復封建制。封建制其實是國家聯盟,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主權,國君能當家作主,可是郡縣制中郡縣的官員可都沒有主權和產權,他們只是皇帝的管家,隨時可以被罷免和調動,這樣皇帝的權力可大了。可以說這些大臣都是沒有摸透秦始皇的心思啊,只有李斯是反對封建制的,秦始皇立馬贊成,從此邦國變成帝國,封建制正式落下帷幕,開始實行中央集權。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七篇:一統天下

本篇內容提要:很多人說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其實這是不對的,周代本來是國家聯盟,沒有分裂過,所以也不存在統一,而只能說秦滅了六國兼併了天下,然後,秦始皇勒令全國統一,包括貨幣、度量衡、車軌、文字。秦始皇做的這些事情,意義重大,尤其是統一文字,功德無量,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續了文明。只是因爲秦的殘暴,它僅僅存在了十二年就滅亡了,而滅亡它的,還不是秦始皇處心積慮防範的六國貴族,而是一個小人物。


第二章:陳勝造反   第一篇:鐵網帝國

本篇內容提要:秦始皇設計的郡縣制,就像一張鐵網,從中央到地方,逐級分佈,層層管壓,嚴密控制,它也像一架機器,由皇帝掌控總開關,只要開關一起動,下面的每一個部件都只能按部就班地運轉,這樣的設計煞費苦心,可以說民衆基本上沒有了反叛的可能,但秦始皇依然不放心。而秦的滅亡確實也不是因爲郡縣制,因爲郡縣制是有利於秦帝國的。

第二章:陳勝造反  第二篇:焚書坑儒

下面開始讀本篇正文:秦始皇建立郡縣制後,又修建了道路和長城,拆毀了要塞,疏通了水路,沒收了武器,打劫了富豪,以爲人民沒有了錢和武器,自己又隨時可以調兵遣將,政權便可以穩固了。可是,不久以後他就又擔心起來,爲了防止人民議論朝政,離散人心,他不僅禁止街談巷議,違者施於重罰,還燒掉了民間所有的藏書,使中華民族的許多寶貴思想和文化遺產被遺忘和中斷,這個損失不可估量。從這點上說,秦始皇、李斯和後來屠咸陽、焚秦宮的項羽都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第二章:陳勝造反  第三篇:大澤鄉

本篇內容提要: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起義的原因是因爲下大雨,他們無法在指定的時間趕到指定的地點,會受到秦法嚴厲的處置,在造反可能死,不造反肯定死的背景下,陳勝、吳廣和900個秦朝的邊防軍殺了領兵官,揭竿而起,宣佈起義。

第二章:陳勝造反  第四篇:陳勝王

本篇內容提要:陳勝吳廣的起義軍所向披靡,一路凱歌,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攻下了好幾座城池,可是,他沒有聽從兩位謀士的建議,不懂得團結更多的力量,還急着稱王,使得下面的將軍有樣學樣,一個個有了一點勢力便自稱爲王,不再聽從陳勝的號令去攻秦,只管擴大自己的地盤。陳勝的將軍武臣稱趙王后,武臣手下的韓廣又自立爲燕王,這樣一來,陳勝哪有不失敗的道理呢?

第二章:陳勝造反  第五篇:活該秦要亡

本篇內容提要: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就信奉嚴刑峻法,越是對君主忠誠的官吏,越是對人民殘酷,秦朝幾十年的苛政,早已讓人民恨得牙癢癢。可以說,即使沒有大澤鄉的暴雨,或者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沒那麼混蛋,或者他的大兒子扶蘇沒死,都救不了秦了,秦的滅亡是必然的,陳勝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那麼,他的失敗呢?

第二章:陳勝造反  第六篇:爲什麼是楚

本篇內容提要:秦始皇的時代,爲什麼傳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呢?因爲秦的專制對人民壓迫得太厲害,尤其是地廣人稀,自由散漫慣了的楚人,實在受不了秦的苛政,所以楚人滅秦的願望最深切,以至於陳勝反秦,也要借用楚的名義,只是陳勝過早地扔掉了這件衣服,失去了楚人的支持,最後失敗逃亡被殺便成了他必然的下場。


第三章:項羽爭雄  第一篇:兵起江東

本篇內容提要:陳勝起義兩個月後,項梁和侄兒項羽也造反了。項梁本是楚將項燕的兒子,項燕抗秦失敗殉職後,項氏家人流落民間。項梁和項羽殺了會稽郡(吳縣)的郡守起義,因項燕在楚人心中威望很高,項梁叔侄也得到了吳縣百姓的擁護。起義成功後,項梁聽從范增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爲楚王,更是深得人心,原來分散在各地的起義部隊和將領,也紛紛加入項梁的行列,其中有一些,如英布、劉邦,便成了叱吒風雲改寫歷史的人。

第三章:項羽爭雄  第二篇:劉邦來了

本篇內容提要:項羽是貴族中的混混,劉邦卻是平民中的流氓,在當皇帝前,他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不過,他是個敢作敢當,有些英雄氣概的人。在當亭長時,他就敢私自放跑罪犯,後來沛縣的蕭何、曹參被迫起義,由於讀書人膽小不敢領頭,推舉劉邦當義軍領袖,劉邦也當仁不讓。劉邦起義可能比項梁還早幾天,只是當時沒多少人馬,在英布加入項梁隊伍後,劉邦也去加盟了。有了英布和劉邦的項梁如虎添翼,不久以後就佔領了中原半部。

第三章:項羽爭雄  第三篇:秦二世找死

本篇內容提要:胡亥不曾想過要殺兄爲王,可是李斯和趙高爲了自己的利益,硬是讓他當上了皇帝。李斯爲秦王朝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他用法家理念幫助秦始皇富國強兵,一統天下,可惜以不講人性的法家思想締造的帝國,爲達目的不擇手段,它就是一架絞肉機,無論設計害人者還是被陷害者,無一例外都將被絞成肉醬。陷害韓非的李斯被趙高陷害受酷刑而死。當上皇帝后聽不進一句真話的胡亥被趙高逼得自殺,最後秦滅亡,趙高自然也不會有好下場。

第三章:項羽爭雄  第四篇:鉅鹿之戰

本篇內容提要:秦將章邯是個有本事的將軍,他和項羽的鉅鹿之戰,打得非常激烈,25歲的項羽一戰成名,但章邯也並沒有一敗塗地,只是考慮到秦制的冷酷無情,即使戰勝,也會被趙高嫉妒而獲罪,在陳餘的勸說下,受秦二世責備的章邯索性投降了,項羽與他握手言和,章邯被立爲雍王。

第三章:項羽爭雄  第五篇:沛公入秦

本篇內容提要:因爲項羽太殘暴,楚懷王聽從老將們的建議派劉邦進攻咸陽。劉邦品德不算高尚,也沒有一技之長,但他有個大優點,就是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能屈能伸,改變主意只爲結果不爲面子,所以他擁有一個高效的團隊幫助他順利攻下了咸陽,這讓項羽很是氣不過,他急匆匆領兵四十萬前往咸陽與劉邦一爭高下。劉邦只有十萬兵馬,被英布輕而易舉就破了函谷關,項軍蜂擁而入,駐軍鴻門,與劉邦的駐地只隔了四十里,在這樣的局勢下,劉邦也只好去赴鴻門宴了。

第三章:項羽爭雄  第六篇:鴻門宴

本篇內容提要:易中天講的鴻門宴故事是這樣的:劉邦聽信小人的主張,以爲守住涵谷關就能擋住項羽,咸陽就是他一個人的了,沒想到項羽一舉破了涵谷關要來興師問罪,劉邦的兵力和項羽相差很遠,這下可危險了,幸而張良救過項羽的叔叔項伯,項伯爲報恩,把項羽要殺劉邦的打算向張良通風報信。劉邦情商很高,對張良推心置腹,坦陳自己內心的想法,即確有撇開項羽獨霸咸陽之心,但因爲打不過項羽已經後悔了這個決定。張良就給他出主意,讓他請項伯幫忙。劉邦放低身段,將張良和項伯一齊視之爲兄弟,感動了項伯幫他說情。劉邦對項羽解釋自己對咸陽秋毫無犯,本來就是在等項羽接收,守住涵谷關本爲防賊而不是防項羽。在項伯的周旋下,項羽完全聽信了劉邦的解釋,儘管范增和項羽的弟弟項莊都力主殺了劉邦,他也沒有聽從,劉邦這才得以從鴻門宴上脫身。

第三章:項羽爭雄  第七篇:敗亡倒計時

本篇內容提要:有人說楚霸王項羽是個豪爽、心地坦蕩的英雄,而劉邦則是個奸詐的小人。閱讀本篇內容,我們會發現這兩個說法都有誤。項羽不使詭計,但很殘忍,更重要的是像孩子一樣不成熟,做事只憑自己喜好,沒有長遠打算。而劉邦,固然也不是什麼聖人,但識好歹,懂得權衡利弊,爲了長遠利益既能放棄眼前誘惑,也能忍得一時委屈。鴻門宴後,項羽放過了劉邦,但給了他一塊和功勞不符的最差封地,劉邦忍氣吞聲接受了安排,項羽興高采烈榮歸了故里,但按照這兩個人的性格,項羽的敗亡在此時已經註定,並進入了倒計時。


第四章: 劉邦稱帝  第一篇:韓信拜將

本篇內容提要:劉邦被封到漢中,那是個發配罪犯的偏僻之地,跟隨去的將士水土不服,逃走的不少。可是一向被劉邦看不起的韓信走了,丞相蕭何拔腿就追,劉邦也因爲蕭何的推薦而拜韓信爲大將軍。後來劉邦聽從韓信的建議一舉平定三秦,將勢力擴展到了咸陽。這是韓信的功勞,更是蕭何的功勞,劉邦從此走出了困境。

第四章: 劉邦稱帝  第二篇:天下亂作一團

本篇內容提要:劉邦得韓信後,以項羽濫殺義帝的名義向他討伐,一路凱歌,直打到項羽的老窩彭城。但項羽的戰鬥力不容小覷,他率三萬精兵趕回彭城,竟把劉邦的五十六萬人馬殺得潰不成軍,以至於在逃跑的時候連一雙兒女都成了他的負擔,想狠心推下車去,幸得駕駛員夏侯嬰相救,可見劉邦也不是什麼仁義之人,連自己的兒女都忍心丟棄,哪裏又會真心爲義帝報仇呢?所以他手下的人也是如此,見他兵敗,便又降了項羽。劉邦後來在英布和彭越的幫助下才站穩腳跟,和項羽相持在中原地區。

第四章: 劉邦稱帝  第三篇:一戰成名

本篇內容提要:項羽與章邯在鉅鹿一戰,項羽一舉成名。而韓信與陳餘在井陘一戰,韓信一戰成名。韓信勝利,是因爲他用了《孫子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將士兵截斷退路,使他們只能背水一戰,同時又安排了伏兵切斷了陳餘的後路。而陳餘失敗,卻因爲沒有聽李左軍先劫韓信糧草的計謀。韓信在勝利之後,虛心向李左軍求教,並聽從他的建議在原地休整。八個月後,劉邦命令他攻打齊國。齊國本已被酈食(讀異)其(讀基)勸降,韓信可以不戰的,卻在蒯通的勸說下繼續進攻。上了當的齊王田廣將酈食基扔進了油鍋,韓信則佔領了齊國成爲了齊王。

第四章: 劉邦稱帝  第四篇:關鍵的一票

本篇內容提要:韓信確實是個有本事的人,不過他的情商可不高,當他有了與項羽、劉邦一樣的勢力後,既想得到自己應有的尊重和報酬,又想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他哪裏知道,作爲野心家劉邦,一個想當皇帝的人,怎麼可能讓臣下在人格上與他平等呢?韓信沒有聽從蒯通的勸諫,自立門戶與劉、項三足鼎立,而是在劉邦和項羽中選擇了忠於劉邦,這樣一來,項羽的死期到了,可是韓信的災禍也不遠了。

第四章: 劉邦稱帝  第五篇:霸王別姬

本篇內容提要:李清照有首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一篇講的就是這個悲壯的故事。項羽和劉邦的楚漢戰爭相持不下,雙方疲憊不堪後達成了中分天下的協議,可是兩個月後劉邦單方面毀約搞突擊,項羽戰敗,並放棄了逃生機會血戰至死,他的英勇可歌可泣,他的行爲卻實在算不得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第四章: 劉邦稱帝  第六篇:劉邦與項羽

本篇內容提要:項羽有戰鬥能力,也尊重他的將士們,可是心眼小,只知道孤芳自賞,不懂得成就他人,籠絡不了人心,所以無法帶出一個好團隊。劉邦是個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者,沒什麼道德底線,凡事只講實際,他很會算計,懂得用利益換來合作,所以他能戰勝項羽。但劉邦代表的是一個冷酷無情、摧殘人性的制度,這個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已被現代文明所摒棄,他的種種流氓伎倆不值得學習。不過,讀這篇文章,看劉邦和項羽的性格,分析他們的成敗得失,對於我們如何爲人處事還是很有一些啓發的。


第五章: 大秦沒死 第一篇,新革命遇到了老問題

本篇內容提要:劉邦稱帝后和周公、秦始皇一樣首先得考慮如何安定天下穩定人心的問題。事實證明,循規蹈矩、不思變通是不行的,如項羽學周的分封制,就必然會失敗。善於根據現實情況對症下藥的實用主義者劉邦,採用的是半封建半郡縣的新制度,卻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專制集權的統治者,最大的心病莫過於擔心別人造反,所以劉邦封的諸侯,大部分在他的不信任下被迫造反了,其中有被手下逼着造反的劉邦女婿,還有根本沒有造反卻被劉邦以謀反罪逮捕的彭越。

第五章: 大秦沒死   第二篇:殺戒因何而開

本篇內容提要:有的人曾經對劉邦不利,後來又頂撞了他,如貫高、欒布,劉邦卻大度地不殺他們,甚至委於高官;有的人根本沒有謀反之心,如彭越,劉邦卻非殺了他不可。劉邦是根據什麼殺人的呢?政治需要。因爲貫高、欒布有本事,卻是不想當皇帝只想作人臣的,而韓信、彭越等等,卻可能威脅到他的皇權,所以即使冤枉也要防患於未然。

第五章: 大秦沒死 第三篇:韓信之死

本篇內容提要:韓信知道自己善於帶兵卻不善於駕馭將領,所以心甘情願爲劉邦所用,劉邦也知道韓信的想法,可依然時刻擔心韓信謀反,而韓信最後也不得不起了謀反的心,直到被蕭何和呂后謀殺。至於另外那些和劉邦一起出身入死打天下的如彭越、韓王信、英布等等,也一個個得到了同樣的下場,即使是劉邦,也因爲和英布會戰受傷,半年後不治身亡。早知如此,這天下爭來奪去又有什麼意思呢?還不如找個地方去隱居。易中天先生說,造成這一切悲劇的原因,可以去問問秦始皇。

第五章: 大秦沒死 第四篇:秦主義

本篇內容提要:秦始皇當上皇帝沒多久就死了,甚至死得很不體面,但他創造的新制度卻相當吸引人,尤其是皇帝將天下大權獨攬一身,這種普天之下我最大,將萬民踩於腳下的感覺實在爽,所以自秦以後,無論鬥爭多麼殘酷,結局多麼悲慘,爭當皇帝的人依然前赴後繼,源源不絕,而且,這與民族的性格與是否實行了君主制都無關,因爲從分散弱小的部落國家,到相對強大的獨立王國,再通過戰爭變成統一的大帝國,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路,大概也是人類走向文明必須要經歷的摸爬滾打吧。

第五章: 大秦沒死    第五篇:集權是一種必然

本篇內容提要:就像黑社會成功以後要做合法生意一樣,人類從武力社會向權力社會過渡也是一種必然趨勢。而對於華夏來說,因爲農業民族對集權有一種天然的渴望,所以秦兼併天下創立帝國,只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而已,可既然如此,秦朝爲什麼那麼短命呢?

第五章: 大秦沒死 第六篇:秦亡之鑑

本篇內容提要:武力社會向權力社會過渡順應人心,是因爲武力是暴力,而權力是非典型暴力。可是秦原本是一個崇尚武力的遊牧民族,他們驟然之間吞併了天下以後,還不能嫺熟地使用權力,硬是把非典型暴力當作了典型暴力來使用,使秦的苛政無人能忍,秦的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爲帝國的創立是歷史的必然,所以秦的制度和政治必然會得到改良,這需要幾代人的探索和實踐,而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漢武帝,在他手上,這種改良得於全功告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