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與神對話》

喜歡程度:五星

這本書看得太久,已經忘記這次是什麼機緣讓我翻開它。這本書很精彩,用容易懂的語言道破了很多被忽視的神聖的真相。

這本書的設定看起來有些“神棍”:一個人(作者)在紙上寫出他困擾的問題,然後感覺到神拿着他的手不受控制地寫下答案,他們的對話形成了這三本書。這個設定是不是真的其實對我不重要,裏面的內容,我看這本書時的啓動和觸動是更重要的。

開始看到名字叫《與神對話》,我以爲是一本宗教書,而且是基督教,看完之後,我不會認爲它是一本宗教書,但不得不說,這本書讓我對宗教總體多了一些理解。作爲非宗教文化下長大的,而且被教育相信“科學”的一代,是很難相信上帝啊轉世啊什麼的,對於宗教體系中這些很“玄”的東西存在很多懷疑不解。這本書從一個比宗教本身更高的緯度解答了我的很多疑問。簡單說,就是宗教是前人造的,後人改的,雖然一些內核的東西是基於神性,但很多“相”是人爲出來的,反而偏離了神性的本質。

這本書在比較靠前的一部分,就提及了語言(包括這本書的語言)的侷限性,以及感受和體驗的重要性。一方面讓我產生了深深共鳴,另一方面,這也是對於我看這本書以及看任何書籍時的提醒:不要太執着於表面的文字,時刻回到自己。

我並不單獨用話語來交流。實際上,我很少這麼做。我最常見的交流方式是通過感受。感受是靈魂的語言。如果你想知道你對某些事物的真實看法,那麼你應該看看你對它有什麼樣的感受。
如果感受、思維和經驗統統無效,那我就會用話語。話語真的是效率最低的交流儀。它們最容易招來錯誤的解釋,最容易令人誤會。這跟話語的本質有關。話語僅是聲浪而已:它們是表達感受、思維和經驗的噪音。它們是符號。標記。標誌。它們不是真相
你十分蔑視經驗,乃至當你經驗到的神不同於你所聽到的神時,你自然而然地拋棄經驗,擁抱話語,可原本應該是反過來纔對。你對某件事物的經驗和感受代表着你對該事物的實際和本能認識。話語只能尋求表現出你的認識,而且經常混淆你的認識。

這對我真的是非常好的提醒。別人的話,權威的觀點,書裏的內容等等,看似是容易接近“真”的東西的,其實可能未必。讓我想到了《悉達多》這本書裏,悉達多看到釋迦摩尼,覺得他是得道之人,但是並沒有當他的弟子聽他講經說法,因爲悉達多覺得,佛陀的“道”並不在他說的話裏,而在舉手投足,一站一行中。

一元與二元

萬萬沒想到這樣一本西方的書也提到道家思想,我們老祖宗的哲學真的太偉大了。經常有人會說如果神是存在的,那爲什麼世界上這麼多醜惡和苦難?書中如是說:

若要令愛存在,若要認識到其自身是純粹的愛,那麼與愛截然相反的東西也必須存在。
如果我告訴你,你就是神——宗教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我告訴你,你已痊癒,科學和醫學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我告訴你,你將會平靜地生活,那些致力於和平的人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我告訴你,世界已被修好——世界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了些我對於完美的執着,不完美與完美必然同時存在,而且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東西啊。

你無法經驗到你自己,除非你已經遇到非你。這便是相對論和所有物質生活的目的。你本身是通過非你而得到定義的。

看到這裏的那段時間正好攝影社的作業是“自我,關係,財富”,非你和你這點非常觸動我,於是在“自我”的照片裏,有了這樣的想法

人生的意義

書中的語言是“靈魂的慾望”,這是最深最重要的願望,換成常用的語言 ,我覺得也可以說是人生的意義。

你的靈魂唯一的慾望,是將關於其自身的最美好的概念轉化爲其最美妙的經驗。你的靈魂並不關心你行什麼事來謀生。你的靈魂只關心行事時的你的存在,無論你行的是什麼事。

書中關於創造的部分也非常觸動我。我在我的新版三個核心價值裏,加了“創造”,也有受到這本書的啓發。對於我來說,創造未必是要創新,未必要和別人不一樣,重要的是看到並表達出自己,也像教練常說的“活出來”。

生活是創造,而非發現。在生活中,你每天所做的事情不是去發現它爲你準備的東西,而是去創造它。也許你並不知情,但你每分每秒都在創造你的現實。你並不是在發現自我,而是在創造新的自我。
你們把許多價值判斷視爲你們的真相,其中很少是由你們本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而做出的。可是經驗是你們到這裏來的目的——唯有用經驗你們才能創造你們自己。然而你們竟然用別人的經驗來創造你們自己。如果有罪行這種東西的話,那麼這就是罪行:任由你們自己因爲別人的經驗而變成現在的你。
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抵達任何地方——而在於發現你在那裏,向來在那裏,已經在那裏。你永遠處在純粹創造的時刻中。因此生活的意義就是創造——創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質,然後去經驗它。

“你本來就在那裏”,這彷彿是一切的根源啊。不管是辟穀中體會到無須做什麼生命的本自具足狀態,還是六祖壇經裏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關係

這本書在關係上,也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其中一個核心點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出於“責任和義務”,而是“機會”。一切都是機會,都是經驗自己的機會。也讓我想到了上次和Julie的私教。

在關係中,你沒有義務。你有的只是機會。機會,而非義務,纔是宗教的基石,纔是所有靈性的基礎。關係——你與所有事物的關係——是作爲你的靈魂工作的完美工具而被創造出來的。在關係中,永遠不要出於義務感去做任何事情。無論做什麼事,你都要感到你的關係給你提供的是非凡的機會,讓你能夠確定和獲得你的真實身份。

還有太多精彩的地方,就不摘錄了,就讓這個讀書筆記戛然而止在這裏,留下更多好奇,給這本書,以及你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