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把心留下的地方 梁家河紅色之旅

早上八點,我們準時從聖地延安乘大巴前往此次“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的學習之旅~梁家河。走進梁家河,就如同走進了一段如煙的往事,但對那15歲的懵懂少年纔剛剛開始。走進梁家河,更如同走進了苦難人生築就的一座精神的豐碑。

“在陝北插隊的七年,給我留下的東西幾乎帶有一種很神祕也很神聖的感覺。我們在後來每有一種挑戰,一種考驗,或者要去做一個新的工作的時候,我們腦海裏翻騰的都是陝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聽了講解員的述說,耳旁彷彿又想習總書記的回憶。

如今的梁家河已經看不到當年知青們艱苦的生活場面,眼前這碧波盪漾的水庫,在黃土高原上絕對是難得一見的景觀。微風吹過,波光粼粼的水面在陽光下越發亮眼,岸上楊柳依依裝點着這一片湖光山色,恍惚間我彷彿是置身於江南水鄉的清麗婉約之中,只有那半山坡上厚厚的黃土層和土窯洞告訴你,這裏是黃土高原的一個小村落。

拿着手機拍攝着眼前的美景,微信裏好友的回覆讓人樂開懷,是啊,如此一片青山綠水的世界,有誰能想到這就是黃土高原而不是蘇杭!

炎炎的烈日下,班主任再次強調我們必須拿上“身份證、口罩、小板凳”,因爲延安大學的教授要給我們親自授課,頓時,那些曾經發生在這座小山村裏的故事鮮活起來,教授生動的講解就在這農家小院感動着每一個民革黨員,也讓人對當年人們的奮鬥生活心生敬意。

一個個小故事再現着當年他與村民們魚水相依的親情,他對當年的那個有些弱智女孩靈娃的照顧讓人感慨,人性之美在那一刻顯得異常珍貴。幾十年的時光,物是人非,唯有這人間大愛才能溫暖那段荒寒的時光和記憶吧。

想當年北京來的一羣知青走進這片貧瘠荒涼的土地,他們會是怎樣的心情呢。講解員的娓娓道來讓我們西安民革學習班同學重新走進了那段貧困卻不乏激情的歲月,也走進了那段鮮爲人知的知青生活,剝落了政宣的華麗外衣,這片曾經的窮鄉僻壤,在老照片裏復活了。

艱苦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極度的貧困考驗着這些知青的耐受力,習慣了大城市優越生活條件的這羣年輕人,彷彿是一夜之間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裏,此時的他們經受的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考驗。

當夜晚的煤油燈都成了一種奢侈品的時候,那樣的年代是怎樣的貧瘠可見一斑。在這個貧困山村七年的磨破滾打,從最初的抗拒到後來的融入和奉獻,我們看到了他的那段精神成長曆程。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是從這裏走出了真正意義上人生的第一步,可以說七年的知青生活磨礪出了他強壯的精神骨骼,塑造了他獨特的精神氣質。

因爲下午還要趕赴南泥灣學習,我們不得不依依不捨。離開梁家河時我浮想聯翩,如煙的往事一定會喚起我們對知青上山下鄉歷程的敬意。從現在來看這段苦難歲月是一種對身體和心智的錘鍊,更是攀越精神世界高峯的繩索,但在當時誰也不會這樣想,甚至覺得是天方夜譚!

行走在梁家河的土地上,碧水藍天和青山綠水讓人感嘆着幾十年的滄海桑田,讓人感嘆村民們臉上洋溢的笑容裏是怎樣的愜意。

巍巍寶塔山,滔滔延河水,感謝民革市委會、王主委精彩的安排,雖只有短暫的兩天,但收穫是滿滿的,從寶塔山到棗園,從梁家河到南泥灣,緊張而又舒適的長途,卻沒有勞頓的辛苦。只是漫漫的回家路,雖晚點了兩個小時,但也悠哉悠哉。

同時也感謝所有同行的我黨優秀同志,感謝你們的陪伴,炎炎夏日,所有的途中故事都增加了一絲絲涼意。

    何崇秋 2020,7,3,於延安回西安動車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