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幻山出轨林有有的本质,就是两个词

今时今日,当我和朋友们坐在人均破千的餐厅里,依然会聊起前几天在微信群里流传的原配撕小三或者小三打原配的视频。

没什么惊讶,眼神里不会放光,有点厌烦却又带着零星的好奇,当作破冰暖场的话题似乎也并无不可。

这大概就是我们对“手撕小三”的基本态度。

一条铁律:手撕小三的戏码永远不缺观众。

肯定有人嫌low,觉得不正经,但我恰恰觉得的狗血里藏着最深的人性。向来只有low的人,没有low的戏,反正我们码字的人都这么安慰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林有有会成为全网切齿愤恨的对象,恨不得人人得而撕之,连带着“茶艺”这样的词都流行起来。

但是啊,一旦我们身上看戏的热情散去,鸡血的部分消退,手撕林有有的吊诡之处也会浮现出来。

毕竟常识是,一对夫妻中有人出轨,主要责任肯定在内部。把道德上的义愤一股脑地倾泻到外部原因身上,多少有点避重就轻。

林有有当然招人恨,但顾佳和许幻山的破裂,显然是“山楂”负主要责任。

与其心急火燎地把自己代入“正宫”或“原配”的角色,甚至跑到演员的微博底下骂街,不如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放着近乎完美的顾佳不要,许幻山偏偏着了林有有的道。

换句话说,我们不妨剥离出轨带来的戏剧性和愤怒感,捋一捋背后的深层逻辑。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受一些刻板印象的左右。诸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之类的话术会流行,充分说明这种思想的群众基础有多深厚。

男人好不好未必,却并不傻。像许幻山这样一口冰激凌出送半数家产的人,说百里挑一都算乐观了。

在惯常思维里,男人出轨都是糟糠之妻七年之痒,遇到了更年轻貌美的“白瘦幼”,又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于是擦枪走火。

直到《我的前半生》里凌玲的出现,晴空霹雳一样点醒我们:男人出轨,找的未必是人人都觉得好的,而是他最缺少的。

在交待凌玲和陈俊生的关系时,有一个细节:凌玲递给陈俊生的文件,细心地附上了各种标注粘纸。

这份体贴,恰恰是罗子君不曾给予的。为了这份体贴,“好人”陈俊生步步沦陷,直到最后发现,看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结果都一样。罗子君激情的新鲜和凌玲温存的新鲜,一样有保质期,赏味期限过后,生活仍旧把亲密关系揉搓地千疮百孔。

许幻山也一样。他身上有太多男性的普遍特征:自以为成熟的幼稚,心思全写在脸上,不识人且易于操控。

当他面对几乎完美人设的顾佳,被操控的结果就是展现性格中向好的一面:相互扶持,共赴目标,组建家庭,发力事业。

顾佳的很多要求,包括为了挤进太太圈而做的一系列选择,许幻山都有反对的理由,但他到底都接受了。

然而,当操控者换成林有有,许幻山身体里的巨婴和好奇宝宝,就给勾出来了。

每一段亲密关系都要克服新鲜感淡去的问题。很遗憾,大多数人克服的方式不是直面和解决,而是转向另一个人重新寻求新鲜感。

林有有之于许幻山,就是在婚姻倦怠期出现的一次再度恋爱的机会。

吃冰激凌、放蓝色烟花、假装秘书一起出差这些名场面,都是表象,底下的实质是,林有有成功抓住了许幻山在婚姻中的倦怠感,包装出一种“只有我能让你焕然一新”的错觉。

除了死皮赖脸,林有有最厉害的地方是强行给许幻山洗脑,告诉他你现在坚持的一切不过是为了维系外界强加给你的好丈夫、好爸爸、好老板的人设,但这些太累了,只有我才懂你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而这种暗示,恰恰是许幻山彼时彼刻最需要的。

与其说是林有有这个人吸引了许幻山,不如说是林有有看透了许幻山的需求,然后精准地贩卖给他。

许幻山期待自己是全能的,但顾佳比他承担了更多。许幻山相对感性浪漫,顾佳总是扮演那个理性现实甚至有点爱说教的角色。这些“打压”都给关系埋下了隐患,只是许幻山不说。

可现实并不会给这种沉默留下足够的消化时间。接踵而来的难题,譬如孩子上学,创业维艰,都让许幻山对婚姻关系越来越不满,想逃离的心也越来越强烈。

这时候,“迷妹”林有有纵容他的浪漫多情,烘托他的“男子气概”,让他觉得自己是被需要被依靠的,刚好填补了许幻山的心理缺口。

于是,从顾佳那里逃避的原因,在林有有身上得到了全方位的补偿。深陷这种满足感,像许幻山这样还没长大的男人,不计后果赴汤蹈火,就一点不奇怪了。

我们经常会不解,顾佳和罗子君虽然有各自的缺点,至少是理想的对象,尤其是在林有有和凌玲的对比之下。可许幻山和陈俊生这样并不算多渣多浪,甚至还有点好好先生的人,偏偏会成为后者的裙下之臣。

其中的道理,说简单也简单:在他们厌倦一段关系,想要逃避的时刻,刚好在另一段关系之中找到了补偿。

每个人的逃避方式不一样,想要的补偿也不同,但“逃避+补偿”的模式,却是高度雷同的。

然而,逃避和补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如果没有能力正视、面对、解决一段关系必然带来的倦怠感,眼下的补偿也一定会被将来的逃避所取代。

毒舌大王王尔德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婚姻的枷锁如此沉重,要两个人承担才行,有时得要三个人。

你我皆凡人,两个人承担真的好累,于是不论男女,选择第三个人都成了高频的选项。

可惜,包着蜜糖的毒药依然是毒药,在现行的婚姻制度面前,第三个人也不过是从头再来的“两个人”的序章而已。

“手撕小三”也许是爽的,但它永远不解决问题。道德感自然是重要的,但它在真实的人生抉择中不过用来自律,起不到太大的效果。只有摆脱道德判断和义愤情绪,真正理解出轨背后的深层逻辑,才能避免更多类似的情形。

要是林有有和许幻山有贡献的话,除了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我想要和你们分享这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