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32班“孤独的守群人”

今天本来是准备完成一篇约稿的,但一觉醒来,梦境中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依稀在我眼前晃动,晨练时满脑子都是同学的音容笑貌,无法摆脱。

那就顺其自然吧,让意识里的真实想法都流泻出来吧。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32班第四次班聚是2015年8月。光阴似箭,五年的时光流转,同学们一定都有所改变:加官进爵、孩子升学、身体发福、体检指标不忍目睹、不思进取、想快点退休……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认领其中一项。

年龄上了五十,人的身体零部件退化得厉害,老花眼、牙齿松动、骨质疏松、三高、脂肪肝等等这些之前在体检报告上从未出现过的字眼,如今已是比比皆是。

容颜的衰老如同晚秋时节枝头凋残的黄叶,曾经爱照镜子的人现在恐怕所剩无几。剑眉星眸 、清新俊逸的少年郎如今已是稳重如山、不苟言笑的大叔了;整日为家中一日三餐吃啥发愁的大妈们还记得三十年前那个星眼微饧、香腮带赤的少女模样吗?

《论语》说:“五十知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这是后人对“五十知天命”的理解。我深以为然。

个人荣辱淡出视野,找寻生命的意义,拥有爱的能力,追求真实的、永恒的、最高级的快乐,这才是我认为的“五十知天命”的真正含义。

纪伯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

同学们还记得物理学中“能量转化定律”吗?水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人的能量同样可以互相传递和转化。

群里转发正能量帖子、美食美景照片、分享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对某件时事新闻的看法,对自己某段心理路程的剖析,这些都属于个人奉献的能量,在群里慢慢发酵,形成一股暖流,潜移默化影响到每个同学的内心。

五年时间因更换手机,而且也没有刻意保存聊天信息的习惯,之前的班群聊天信息荡然无存。但那些欢快和谐的聊天气氛总在最沮丧的瞬间,跳入我脑海,帮我把那些不良情绪赶走,人也变得格外开朗起来。

记得淑芬在群里分享了她饱饱地睡了一觉,去田野散步,美美啃食大苹果的感受,这段话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却画面感十足,这动人的生活写照我时时忆起,特别抚慰人心。

还有××同学分享的那首歌曲《初恋的地方》,我之前只听过邓丽君演唱的,原来王菲唱得更有味道。

所以同学记得要分享快乐呢,也许你就是别人生活中的一束光!

马尔克斯的一句名言:“人孤独的根源,在于没有爱的能力。”

这里的“爱”不单指“爱情”,应该说,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深刻的生命联系的能力。

我就缺乏这种能力,至今只与一个人建立起“深刻的生命联系”,连父母都没能。他们虽然爱我,但未必真正理解我。

同学们一定好奇那个人是谁,满足你们的好奇心。他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如今他已驾鹤西去。

没有办法。理解的前提是相似,而使人们相似的,往往不是基因,而是灵魂同处一个节奏。

建立深刻的生命联系,不在于是否能见面,而在于灵魂的相知相守,哪怕是海角天涯,天上人间。

岁过半百,才明白这样的道理,有些遗憾。

追求真实的、永恒的、最高级的快乐!

读过那么多鸡汤文的同学一定懂,财富、权利、名望都不属于最高级的快乐,但因为自己没有拥有过,或者没有拥有到极限,所以仍然孜孜以求。

而比尔盖茨、巴菲特、马云这些首富们已经在爬人生的第二座山,第二座山不是以你自己为核心,而是以别的什么为核心。

爬上人生第一座山的那叫幸福,爬上人生第二座山的那叫喜悦。

人生的喜悦一共有6个层次:

第一层喜悦是心流。

第二层喜悦是与他人关系融洽。

第三层喜悦是亲密的情感。

第四层喜悦是精神上的沟通。

第五层喜悦是超越自我,是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宗教般的体验。

第六层,也是最高级的喜悦,是道德喜悦。

这6层喜悦都与人的精神和情感有关联。

那些身上揹负着沉重负担、永远都被人需要的人,他们并不是一天到晚长吁短叹,而是整天都乐呵呵的。他们的脸上永远都有喜悦之情。

那些还未爬上第一座山的人,主动选择爬第二座山,其必定有高贵的品格。仔细观察,这样的人随处可见。

城市的志愿者、捐献血液、器官、遗体者,为贫困儿童助教者,这些人并非大富大贵,他们深深懂得忘记自我,完全为了别人,喜悦感自然缠住他们不放手。

其实我们班里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已经选择爬第二座山了。虽然他们的容颜也在走向衰老,但他们的初心未泯,永远保持着欢快喜悦的心情。这就是爬第二座山带给他们的副产品。

啰啰嗦嗦一大堆,不知表达出“五十知天命”的真正含义了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班里三十九位同学,也许就有三十九种理解呢!

同学会问:文章标题是“32班孤独的守群者”,你怎么离题万里呢?

言归正传,切入正题!

唐朝被后人称为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再到晚唐,历经289年。

32班建立微信群估计有五年时间了吧,我感觉也像经历了类似于唐朝的盛衰史。从建群之初彼此神秘的陌生感,熟稔到不分昼夜地海聊,经历退群的衰落再到死水微澜,偶尔冒几个泡泡。

我自己也从坚定的守群人转向义无反顾的退群人,厚颜无耻地再回群,甚至犹疑不决地想再退群。

因为我不是个麻木的人,我有感知,群里太冷了,冷得直打哆嗦,穿上厚袄棉裤都无法抵御。

于是我也选择了麻木感知,选择了眼不见为静。

但我发现,总有个别同学,在“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的群里独钓寒江雪,那滋味悠哉悠哉,自得其乐!惹得我好生羡慕,这样人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丘壑、有鸿儒、有大悟。

心灵受到触动后,我不再动摇了,心如定海神针般沉入群底。

这些同学就是我所说的“孤独的守群人”。

在杳无人烟的芳树下,捡拾被春风吹散的花瓣;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日荷塘绿荫里,坐观垂钓者;在野山菊初黄了半个原野时,信马扬鞭悠悠地穿过山径;在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上,清扫雪迹。

唐王朝鼎盛在李白的诗里,缩影在杜甫的诗里,却在晚唐李商隐和杜牧的诗里留下了凄美的背影。

“孤独的守群人”一年四季独守孤贞,时而为炉膛里添把柴、加块炭,班群的火种在他们的守护下,一直保有微弱的火苗。

当班群置顶时,就知道“孤独的守群人”又匆匆来过了,轻轻地又走了。赶紧去烤个火吧,不辜负守群人的良苦用心。

当班群沉沦时,同学,你是否和我一样盼着守群人的来到,或者索性自己也鼓起勇气,做一回守群人,为班群雪中送炭呢?

昨天班长与我通话,啧啧称赞这些孤独的守群人,她动员我写一篇文章,鼓励这些对32班不离不弃的守群人,受了班长的启发,才成就了这篇文字。

“孤独的守群人”,他们拥有爱的能力,追求真实的、永恒的、最高级的快乐,他们对于“天命”的含义理解得透彻,并且真正去实践了。

致敬!32班“孤独的守群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