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华?何为中国?绝非以疆域和外形为判断标准

我们下面探讨一个古老的问题,就是何为中华,何为中国?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大,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是不可不知道的。

中华,亦称华夏,起源于伏羲造八卦,定了阴阳平衡的理。尧舜禹三代禅让后,大禹王根据河图洛书把天下的山川河流重新定位,制定了河流的走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禹治水。这种定位是天人的联系,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会道德高尚,天神也会施善慈悲与人。整个中华处于一个慈悲洪大的、一个联系着宇宙微观宏观的良性循环体中。

大禹治水后继承了舜的王位,国号夏,铸九鼎,制定洪范九畴——即天子的九项责任,也就是九条治世良策,从此开创了华夏文明。夏朝刚开创时,人的道德是非常高的,思想也简单淳朴,那时候的人接近半神半人的状态。

经过夏商周几个朝代的更替,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后,人类的道德开始衰退。秦始皇统一六国,清除了社会上各种杂乱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朝四百年间尤其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演绎了中华文化中的义和智慧等。汉之后的历代也有其不同的精华的传统文华,至唐朝达到鼎峰。我们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就是中华文明历史中最强盛的唐朝,有关“华夷之辨”的论述。

《全唐文》中程晏的《内夷檄》说到:“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不谓之华矣。岂止华其名谓之华,夷其名谓之夷邪?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即为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有悖命中国,专倨不王,弃彼仁义忠信,则不可与人伦齿,岂不为中国之夷乎?四夷内向,乐我仁义忠信,愿为人伦齿者,岂不为四夷之华乎?记吾言者,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这段话大致意思就是说:中华周围的少数民族部落,向往并且接受中华文化的,虽然生活在外邦,可是就不能再称其为蛮夷了,而在我们中华地区长大的,即便血统上是华夏族,但是如果他不忠,不义,不仁,不信, 不认同我中华文化,也不能算作中国人。所以判定一个人, 一群人算不算中国人,中华,是出于他们是否保有和中华一样的价值观和认同感,而不是指他的出身、肤色和血统。

比如在先秦时代,华夏仅为周王朝的代称,但是同时凡遵周礼、守道义的诸侯国人,也可以称为夏人和华人,通称为诸华、诸夏。反之,不遵守周礼、不尊重周天子,纵使和周王室保有血缘关系的诸侯国也被视为蛮夷戎狄,比如同为周王氏、姬族诸侯的吴国,因为不守周礼,当地人有着刻面纹身,袒胸露背的风俗,并且擅自称王,一样被中原诸侯们视为“蛮夷”。

随着中国历史上版图的变迁,哪里才能称之为中国呢?其实国土大小并不是古人判断是否为中华的关键,古人认为中国这个概念主要是在人们的心中。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着公子成对赵武灵王说的一段话,最能表达这个概念。公子成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它的意思就是说中国的概念既不是政权的概念,也不是地理国土的概念,而是单单从文化这一个方面所界定的。那就是,有遵从圣人教导的地方叫作中国,有仁义施行的地方叫作中国,有诗书礼乐被推崇的地方叫作中国!所以,唯有尊重道德规范,施行仁政,盛行礼乐的地方才能够被称为中华!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常伴随着外族的入侵和征服,几千年间无数游牧部落或迁居内地,或挥舞着屠刀杀向中原,但是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来到中原后不久都渐渐消失在中国史籍当中了。比如东汉年间匈奴部落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在呼韩邪单于的带领下归降汉朝,被赐予国姓—— 刘,分布地区包括今甘肃庆阳、宁夏、山西、陕西、河北省北部、内蒙古一带,经过百年接受了中原的礼乐文化,和当代人通婚,最后彻底融入了中华。

又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前后建立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其中较大的如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入主中原百年间几乎彻底的学习了中华文化,皇族姓氏都由拓跋改成了元姓,至于衣冠,制度,那也全面汉化。最后也融入了华夏民族之中了。再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隋和唐,皇族也都有少数民族血统。可是却再也没有人将这些人视为蛮夷看待了。就因为他们真正继承了我中华正统的道德和礼仪。

在当时大唐的都城长安和洛阳,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居住于此,并且担任许多朝廷命官。比如波斯王子卑路斯,由于祖国遭到大食(阿拉伯)侵略,他沿着丝绸之路,向东逃到长安,唐高宗李治授予他右威卫将军。还有大食(阿拉伯)人李彦升,从小随家人来到中国定居,取中国名字,是一位归化唐朝的阿拉伯人,唐宣宗时期他要求参加科举考试,当时还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论,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高鼻深目的胡人不能算作中国人,不应参加科举考试。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既然读了圣贤之书,知晓了孔孟之道,那他就是中国人了,是中国人当然就可以参加大唐的科举考试。结果李彦升不负众望,进士及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穆斯林裔进士。

当时的一位进士陈黯还专门为此事写了一篇文章——《华心》,表明到底什么才是“华裔之辨”。其中写道:“夫华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向。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

意思就是,什么是蛮夷?什么是华夏?唯有辨别他的心。怎样才能辨别呢?就是看他的行为。有人虽生在中国,但是行为违背道德伦理、礼仪规范,就是一个外表华夏、内心蛮夷的夷狄。相反如果一个人生在海外,即便是金发碧眼,高鼻深目,但是在行为上却合乎中华的伦理纲常,孝悌忠信,那么他就是外表蛮夷、内心华夏的中国人!

《全唐文》中程晏的《内夷檄》更加详实的解释了这一观点:“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即为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这段话大致意是说:在中国境内长大的,即便是黄皮肤黑眼睛,但是不讲忠,义,仁,信。不接受,不认可我们中华文化,那就是中国境内的蛮夷,有这种人在身边,哪里还用外族入侵啊!

唐朝以后南宋的岳飞,给我们留下了忠的文化。明清之后的文化没有唐朝工艺精细而又大气的表现,但是也出现了康乾盛世。中华五千年文明,每一朝代的文化都有不同。文化本身包括山川地理,民俗方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灵人杰。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传统文化,敬神重德,象天法地。这是中华之本,中华之精气神。

看看当今,如果没有了传统的居住环境,没有了传统道德,没有了五千年承传的中华文化,恐怕在古人眼中早已不是中华,也不是中国了。不管东西方的任何一个民族,民族的传统文化最开始都是神佛传给人的,是民族的根和灵魂。

如果丢了根和灵魂,就如同 人丢了精神和魂,形同行尸走肉一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