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美麗中國》,讓我想起兒時田間生活

生活寡淡,兒女尚小,沒法瀟灑地說走就走,提個包就出門旅行。於是,打開《美麗中國》的紀錄片,想坐在家裏欣賞一下祖國的美好河山,讓眼睛和想象力來一場旅行。身體在家裏,心靈去路上。

然而,《美麗中國》不是單純的風景展覽,一同展示的還有民風民俗,地方特色,飛禽走獸游魚,各種生命的風采。

意外的是,在第一集裏看到了一些我熟悉的場景,勾起了一點過往的回憶。

第一集小標題是“錦繡華南”,介紹的是中國南方的地方特色。六千里長江刻出了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山有水的環境裏,揚子鱷由人工孵化出殼,大鯢因爲叫聲好像嬰兒的哭聲所以也稱“娃娃魚”,大足鼠耳蝠在黑暗的環境裏靠超聲波掠過水麪捕食小魚,貴州黑葉猴和黃山獼猴都一樣矯健地飛檐走壁,鄱陽湖的候鳥可能是從西伯利亞遠途而來,身體半透明的盲魚沒有眼睛,從恐龍時代就存在了,億萬年來悠閒地在漆黑的溶洞湖底游來游去,鱗片上閃耀着陽光般金紅色的龍現村鯉魚則以稻田爲家。

長江滋養出富庶的魚米之鄉,在這裏,人們逐漸開始用現代方法種植雜交水稻,但也還有很多地方,還在使用傳統的方式生產。水牛耕田,修建梯田,人工插秧,用鐮刀收割稻穀,甚至還有地方還在用打穀機打稻穀,然後在曬穀場曬乾,用吹風機分選出用來煮飯食用的飽滿顆粒和用來喂家禽的殘破顆粒。

這是水牛在耕田。

我很小的時候也見過,不過已經很久沒見到這種場景了,十幾年前開始,耕田大多換成了拖拉機,水牛再也不用那麼累了。

不用耕田的水牛每天悠閒地喫草,或者是趴在草地上,白鷺在它邊上飛來飛去。這倆一個是天上飛的,一個是地上走的,竟也成了好朋友。傍晚農民會把牛牽回家,擠出牛奶,一部分新鮮牛奶會被送到訂牛奶的人家裏,另一部分會做成下飯菜“牛鈴”,小小的一顆,如硬幣大小,白白嫩嫩的,偏嫌,這東西也很“潮汕”了。

梯田在中國西南比較多,在廣東並不多見。小時候我只在在書上見過,長大後去桂林旅遊的時候見過大名鼎鼎的龍脊梯田。去的時候是國慶過後,金秋時節,一層一層金黃的梯田無邊無際,遠看特別壯觀。

拔秧苗了喲。

這個事情我倒從來沒做過。小時候雖然每次農忙都要參與,但是拔秧苗這事,我永遠不知道我爸是幾點出去拔的。我記得天還沒亮我就起牀了,可不管我起得多早,秧苗早已拔好。

然後就要去插秧了。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插秧那幾天,大多數時候都遇上下雨。這個活相比較割稻穀,還算不太辛苦,只是踩在水田裏的感受不好。

田裏都是水,泥土被泡得軟綿綿的,這樣也有個好處,就是插秧容易些,畢竟是用手指捻着秧苗插進地裏去的。然而,軟綿綿的土地和污濁的泥水,像沼澤地,踩在這樣的地裏面總讓人沒有安全感,時時刻刻擔心自己陷進去就起不來了,而且,水裏還有各種浮游生物,我記得每天最初走進地裏我都是顫顫微微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在“沼澤地”裏走來走去。

還有另一點讓人不舒服的是,插秧一定會弄得滿身污泥,一身衣服髒兮兮的。泥水濺起來是無法避免的,有時候絆倒也有可能。七八歲那時,幹活基本上是不用指望的,多半是在玩,所以…我經常被弟弟故意絆倒,從泥水裏出來的我特別生氣,但也無可奈何,爸媽還沒回家,我們便也沒得回家,只好忍着。但是衣服髒了的我們倒是破罐子破摔了,直接嘻嘻鬧鬧,反正衣服已經全是泥土了,再玩也髒不到哪去了。

後來慢慢長大,就不能只在田裏玩了,要幫忙幹活了。插秧看似簡單,可是真累啊,要一直一直彎着腰,左手拿一把秧苗,後手插秧,一步插一撮,挪一步再插一撮。如此反覆直到整塊田插好。這種時候,我每每想起“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插苗一天,最後幾乎直不起身來,走回家的路上,感覺自己像村裏那些八九十歲的駝背老太太,或者像路邊那些蔫了的野花垂頭喪氣。

割稻穀了喲。(截圖很難把握好,總是戒不到鐮刀一閃而過那個畫面,哎,算了湊合看吧)

金秋收獲季,遍地黃澄澄。

和插秧相反,割稻穀的時候大多是烈日炎炎的,就算偶爾有雨,也是疾風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廣東天熱,一年可收穫兩次。六月的第一次收稻穀,就常常碰到雷陣雨和颱風天。十月份的第二次收穫季,太陽就沒那麼猛了,天氣也溫和多了,不再動不動給你劈頭蓋臉的傾盆大雨了。

割稻穀是個痛苦的回憶,我知道農民一年忙到頭盼的就是這幾天,可是割稻穀是真辛苦,我是打從心裏的不喜歡,直到現在,我雖然因一段紀錄片想起這段生活,可我一點都不懷念,一點都不想再過一次那樣的生活。

以前的學校很配合農民的勞作時間,稻穀熟了學校就放五天農忙假,讓大家都到田裏去幫忙幹活。收稻穀期間,都是起早摸黑。凌晨三四點就已經有很多人帶上工具上田去了。我也是定了鬧鐘很早就起來,爸媽先去田裏,我在家煮粥燒水,再裝好帶去田裏,因此我起牀後還能在家裏磨蹭一會兒。

去了田裏讓爸媽喫飯喝水,然後就得加入勞動隊伍了。又是彎腰(難怪很多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駝背,應該是一生中彎腰務農的時間太長了),左手握住稻穀,右手執鐮刀割下。這一刀,既需要控制方向,又需要把握力度。年小時,我常常割到自己的左手,鮮血立馬流出,我也立馬大喊:“媽!”然後我媽就會拔下田壟上的野草,嚼碎了敷在我的傷口上,奇怪的是,血竟也很快止住了。

若是新鐮刀,刀口鋒利,一刀下去傷口深,會出很多血。可是新鐮刀也讓幹活過程能省點力氣,真是個兩難選擇。但是,在這種選擇面前,我還是更願意拿把新鐮刀。一把鐮刀的一生,不知道要割掉幾萬斤稻穀,不到鏽跡斑駁修無可修再無利用價值之時纔會被棄用。

烈日炎炎,夏季多是三十幾度,在家裏乾坐着都會覺得熱,更別說在田間勞作這種體力活。衣服永遠被汗水沾溼,額頭的汗珠落在腳邊,彷彿一場小雨正在下。稻穀的葉子又扁又長,越往葉末越瘦小,到尾部變成尖尖的刺一樣了。因此,被稻葉割到手臂也是在所難免。偶有一陣微風吹來,一個沒注意尖葉刺到臉上甚至眼睛裏。

稻穀割好還要打穀,在我七八歲的時候鄉村裏就引進了先進一點點的打穀機了。在以前,都是抱着一把稻穀一下下地打在類似搓衣板那樣的一塊木頭上,一點點地把稻穀打下來,非常費時間和力氣,效率低下。後來大家開始攢錢買打穀機,用腳踩着踏板,打穀臺就呼啦啦地轉,就不必人力一遍遍地敲打了。

雖然效率提高,但是,飛揚的粉末更多了,稻葉的粉末和灰塵鋪天蓋地,粘在滿是汗水的皮膚上非常癢,癢得我沒法忽略,常常撓得自己滿身紅紅的。

天亮了一般也割了不少稻穀了,太陽一出來,我們就把打好的穀粒裝在袋子裏,用板車拉到曬穀場曬乾。(那時幾乎所有家庭都有種田,所以農忙時節搶曬穀場地的事時有發生,爲了曬稻穀的地面面積稍微大那麼一點點,常有兩三婦人爲此大打出手)

六月太陽很猛很爆,假如不遇上臺風和雷陣雨,一般兩天就夠曬好了。十月份陽光沒那麼猛烈,常常要三四五天才行。每一粒稻穀都要經過足夠的日曬,才能經得起長年累月的存放。

曬稻穀也是不是輕鬆活,先要一遍遍地把稻穀夾帶的雜草去掉,這個過程就要花上好長時間了。雜物去完,還要不停地翻動。最初稻穀帶着露水,地面很快沾溼,所以要不停地挪位置,在地上劃很多小區,不停地輪流挪。日上三竿,露水也幹了。就要開始360度曬稻穀了。依然要常常翻動,但可以不那麼頻繁了。

十來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翻好稻穀,走到邊上屋檐下納涼。明明是六月驕陽,當我一站住腳,頓時覺得昏天暗地,渾身冒冷汗,我定了定身,看到天空和大地都是灰暗的,就像傍晚七點多的樣子,而我剛纔還覺得很熱忽然又覺得很冷。我那時候上三年級了,稍微知道點低血糖和貧血的事了。我感覺到我可能就是低血糖了,因爲我四點多起來幹活到十點多,就吃了兩碗稀粥而已。我趕緊把帶着的一壺水全喝完了,又在別人家屋檐下坐了很久很久,久到別人家的稻穀都翻了兩三輪了,我纔起來隨意翻了一下然後回家,在菜地裏摘了把青菜回家煮飯炒菜。下午又問我媽媽能不能殺一隻雞或鴨喫,我媽說沒有節日怎麼突然想殺雞了,我說早上曬稻穀的時候頭有點暈,好想喫肉。我媽答應了。

現在想想,那時候還真苦啊。好在都過來了。以前的課本里常常有“憶苦思甜”的字樣,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過去苦難的日子,珍惜現在不缺喫不愁穿的生活。

但是人都是不知足的,現在物質豐富,大家都過上了以前認爲的“好日子”,但是追求永無止境,生活安定,便想更奢侈地活着了。

看看,近處還是手動割稻穀,遠處有一臺收割機。

收割機在我們這裏出現,大概是十多年前。不過直到現在,仍然沒有人擁有收割機。

每到收稻穀季節,就會有一批“外省仔”開着收割機來到村裏,幫農民收割稻穀,費用按田地面積算。最初見到收割機真是太神奇了,那輛像汽車又不是汽車的大機器開進田裏,一行行過去,所到之處稻穀完全割去,飛揚的穀粒在機器後面自動裝進袋子裏,收割和打穀一步到位。一家人幹一天才能幹完的活,收割機幾分鐘就搞定了。

科技進步,影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老人們瞪大了眼,這就收好了??驚掉了下巴。

現在,種田的人很少了,而且青壯年都到城市裏去了,如今的鄉村只剩下老老少少,每到收穫季,基本都靠收割機了。

還有這個哦,撒網捕魚。

去年我帶兩小娃回孃家的時候,恰逢鄰居老伯帶着孫子去河裏捕魚,我兒子便跟到河邊全程觀看了,當時把我兒子高興得活蹦亂跳的。老伯和孫子,用的就是照片裏這種傳統的捕魚法,據說他們前一天傍晚就撒好網了,這一天就是去收網的,當時網到的多數是鯽魚,這地方溪流裏最多的魚品種。老伯用袋子裝了一條巴掌小魚,再盛了些河水在裏面,給了我兒子玩。我兒子高興得提回家跟我說,要煮魚湯喝~

其實現在河裏的魚不多了,比起我們小時候,真的是稀少很多了。那時候河水是清的,自來水還沒有接上,煮飯泡茶的水還是河裏挑回來的。田壟裏的小水流裏都有小魚和青蛙。蜻蜓和蝴蝶漫天飛舞,燕子就不必說了,到處都是。

如今,工廠多了,農田少了,人口也少了,小飛蟲小動物更是少了。現在的孩子,路邊見到一隻蝴蝶或蜻蜓都覺得很驚喜很驚訝了。

《美麗中國》這個紀錄片真的很好,還把這些本已變成“陳年舊事”的事物拍出來,若是沒有人記錄下來,以後哪裏還有人知道,以前那些年月,大家都是怎麼過來的。

如今的00後,生在這最好的時代。他們坐着校車上學,根本想象不到以前的人是步行半天或者踩一小時單車纔到學校的。他們出生就有空調,不知道以前的人連風扇都沒有是如何熬過酷暑的。他們買七八十塊一杯的雪糕嚐了一口覺得不好喫就扔掉,根本想象不來以前的人是如何省喫儉用省下一角錢買一根冰棒還舔得津津有味的…

時過境遷,世界一天天在改變,我們也跟着改變。總體是變得越來越好,但我們仍要記住,我們來這世界走一遭的初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