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刻意練習》 (上)

想要成爲一個領域裏的傑出人物,需要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 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 兩個人共同撰寫的,這一切源於上世紀70年代西蒙提出的十年定律,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一萬小時定律。

上個世紀,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象棋、鋼琴、出租車駕駛、拼寫、記憶、運動等領域,傑出的代表人物都是經過大量的努力練習從而取得傲人的成績的,和個人天賦沒有特定關係。基於此,艾力克森做了很多的實驗,去證實這個理論的正確性,並且提出了“刻意練習”的概念,最終成書並風靡世界。

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取得輝煌成就的人,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日復一日大量的有目的的練習,在此過程中逐漸建立高效的心理表徵,訓練過程中根據反饋而調整策略,一步一步地向更高水平邁進,直至成爲領域內的傑出代表。

比如針對史蒂夫•法隆的記憶力訓練,看看一個人能記住多少個每秒鐘報出一個的隨機數字。起初法隆和所有普通人一樣,只能記住7個數字,後來經過訓練,到法隆因故退出訓練時,他已經能記住82個數字了。而後來,更多的實驗者參與訓練,這個記錄不斷被打破,目前保持的記錄是三百多個數字。

這只是其中一個實驗,埃裏克森還研究了倫敦司機是如何靠記憶導航的,也研究了世界上最傑出的小提琴手是如何走到世界級大師這一步的,類似實驗還有很多。當然,所有一切最終都表明,如果不花費無數小時的時間進行刻苦練習,沒有人能夠培養傑出的能力。

本書的第二章講了大腦的適應能力。

大腦有不可估量的適應能力。人的大腦和身體都一樣,都喜歡穩定的環境,當你開始挑戰更難的事情的時候,大腦和身體會調整策略去適應變化後的新狀態,從而可以輕鬆做到之前覺得困難的事情,然後再繼續加大難度,大腦和身體重新建立平衡,如此往復,水平逐步提高。

第三章講了心理表徵。

高手高於平常人的地方,在於他們建立了更高效更復雜的心理表徵。一方面,心理表徵使大師着眼於全局來觀察,看到“一片森林”,這是新手無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心理表徵還使大師可以在必要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招法上,觀察“一棵樹”。

這讓我想到了《這樣讀書就夠了》裏面提到的,高手早已搭建好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如果他們接收到新的知識和信息,他們準確地知道這個信息點應該加在知識體系的哪一個點上。這樣他們一直在擴充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變得越來越強。而普通人,甚至都沒有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碎片化閱讀和接收,最終沒有形成知識系統,也就沒法把知識內化爲自己的智慧。

其實這本書有點雞湯,因爲他告訴了人們,天才並不是天生的,如果你遵循規律多加練習,普通人也是可以逆襲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