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作自己的口语书?

李笑来说,英语口语差的本质可能是逻辑能力差,不知道说啥。即便是母语,也可能是匮乏的。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他提出了几种方法。

1)一定要用本子记录

准备一个笔记本,随身携带。每天花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用中文记录下来。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每天再多花点时间把那些你要说的话用英文表达出来,并记录下来。我曾经试过每天学习两句西班牙语,并翻译成英语和中文,没有坚持多久。但是某天学习一句英文,倒是坚持到现在。

所以,找个本子把自己要说的话记录下来,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翻译成英文。记录下来有很多好处,起码,可以让自己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所说过的话,避免自己的表达实际上是思维混乱的产物。而且用英文表达会对逻辑要求更高。

2) 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用英文说怎么办?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英国的博士小姑娘侃侃而谈,她的自由表达非常流利,赢得了满堂喝彩。而她做的工作其实不甚出彩。许多中国人做了比她更多更细致的工作,但是做报告的时候扭扭捏捏,似乎对自己的内容不自信,不熟悉。很精彩的东西也表达不了。

少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用英文如何表达。李笑来举了一个例子:

在我自己的积累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当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情况。比如,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一个酒吧里听歌。身边的朋友起身去洗手间的功夫,过来一个老外,想做在那个空座位上,我马上想表达的是 “这儿有人的!”

可是,我差一点卡住。在脱口而出 “There is a person here!” 的同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我说的干脆就是一句 “鬼片台词”──座位上明明没有人么!那个老外听到之后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说,“OK, I’ll try another one.” 然后找其它的位子去了……

我掏出本子,写下这句中文 “这儿有人!”,然后,在这句中文之后,也写下了那句 “鬼片台词”──“There’s a person here!”,然后继续听歌。

过了几天,我在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场合,见到一位老外遭遇与我一样的场景,然后她说的是:“Sorry, it’s taken.” 我愣了一下,反应过来,然后就掏出本子,找到前些天记录的位置,划掉 “There’s a person here!”,补上 “It’s (the seat is) taken.”

这就是解决方案:随时记录。我的一些做自媒体的朋友平时在任何时刻都在搜集素材。不管到时候些什么会用到,但是当下,只要有想法就会立即记录。

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记录的习惯无比重要。我曾经就是蜜汁自信,对于笔记能省就省。而直到现在我学英语,看原版书籍依旧做笔记。如果没有笔记,我会觉得这本书没有读过。

3) 学会 “换一种说法”

我在读《三人同舟》的时候对比了原版和书虫版。书虫版是对于原版的改编,不仅仅是内容缩减,更重要的是“改”,会把很多比较难的单词转换成最常见的,比如动词get take 组合不同的副词可以取代了许多动词。就如,如果不知道oversimplification这个词,那表达过度简化可以用too simplified。

“事实上,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美丽、严谨之处,在那些特定的点上,甚至可能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替代的。”我在学习语音的时候,老师经常说,这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在某些地方还有其他说法,所以我们学习语言要宽容,尤其是对于口音。很多人嘲笑印度口音,但是印度人的英文水平比中国人好,你有什么资格去嘲讽比你好的呢?

4) 不是应该用英语思维吗?

我记得我在学习西班牙语的时候对应的英语,更容易。所以思考的英语如何说,西班牙语如何翻译?很多人说,那学习英语的时候不是英语思维吗?不是的。

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母语是有区别的。就如儿童学习英语最好能够先自然拼读,而成人就不一定了。我们已经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汉语的思维框架,那么最省事的当然是找到自己的结合点。就如汉语有“主谓宾”,英语也有。那么结构相似就好翻译,而有人竟然也把这个作为英语培训的卖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