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乘風破浪的科學家們

人類學家麥克斯·格拉克曼曾說:“科學是這樣一門學問,它能使當代傻瓜超越上一代天才”。

讓平民超越精英,這是科學最大的本領之一。

在楊義先趣談的《科學家列傳》中,藉助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墨子、歐幾里得、阿基米德、蔡倫、華佗、唐慎微、斐波那契、郭守敬、哥白尼、韋達、笛卡爾…

一個個閃耀的天才名字, 將科學串起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並推動着人類文明不斷向前。

01、那些年,乘風破浪下 百花齊放的科學家

真正的科學家是什麼樣的?

尤其是科學史上那些最爲璀璨耀眼、光耀千古的偉大靈魂,是不是一羣不食人間煙火、永遠“仰望星空”的特殊人?

印象中的他們,總是那麼完美無瑕,是難以超越的榜樣。

然而,真的如我們想象中那麼高深玄妙嗎?

不,顛覆過去的呆板認知,楊先義教授重新顛覆了我們對科學家的認知,以極其幽默風趣的語言,史記的筆法,評書的元素;

《科學家列傳》讓我們看到科學家不過也是普通人,有的會爲功名所累,有的會貪慕世間財富,也有着五花八門的個性和經歷

儘管他們並非個個家喻戶曉,有的甚至命運多舛,和我們本來一樣,只是宇宙中一粒塵埃,但最後他們的思考力,卻能洞穿整個宇宙。

或是科學始祖泰勒斯,開啓人類對世界本源的探索;或是虔誠神父哥白尼,以日心說撼動1400年地心信仰…

他們的對手不是先賢哲人,而是時代枷鎖;他們的目的不是成團出道,而是革故鼎新。

如果按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劃分的四種科學家來分類的話,祖沖之、開普勒等人是數據驅動的宅男:

喜歡天天呆屋裏,喜歡新技術、喜歡獲得更多的數據,關注細節,微小誤差往往能讓他們用數理邏輯揪出新天地。

歐幾里得、笛卡兒等人是理論驅動的宅男

這類科學家往往非常聰明,能夠提出很牛的理論體系。

他們喜歡深居簡出,喜歡比較經典的東西,看着或許比較木訥。

郭守敬、李時珍是數據驅動的冒險家

爲了做第一個發現者敢於冒任何風險,常年多次離家外出,足跡遍及各地名山大川,擅長用一手事實弄清疑難問題。

維薩里、哥白尼等人是理論驅動的冒險家

喜歡解決大問題,併爲此敢於冒險,比如冒着被同行和社會批判,甚至挑戰最高權威的風險。

不過真正的他們,往往比這四類科學家特質還要充滿個性色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比如開普勒同時還是一名享譽全國的算命先生,爲補貼家用,不得不操起占星行當;

郭守敬在把中國天文學推向歷史高峯的時候,還身兼多職,西夏治水、修建古渠、興建運河…堪稱元朝“科技國寶”。

開普勒

02、即使意外掉進深坑 也依舊執着“仰望星空”

科學始祖泰勒斯有次夜間散步,他一邊走路,一邊仰頭預測天氣,結果,不小心掉進了深坑,摔了個半死。

被救起來後,仍然沉浸於天文學家意境中的他,脫口而出的竟然是:明天肯定有雨!

衆人轟笑道:“只知道天上事,不知腳下坑”。

但泰勒斯卻摔出了“史上最牛一跤”,影響世界數千年。

泰勒斯

18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裏從不仰望高空的人,纔不會摔坑”;

19世紀,英國偉大作家王爾德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裏,但仍有一些人還在仰望星空”。

當我們在《科學家列傳》中回顧那些成功科學家的經歷,全面走進了解真正的科學家時,發現儘管他們斑斕各異,但他們之間也常常表現出某些共性:

1、無止境的好奇心

始終擁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對知識的探索永無止境,不止侷限於自身領域,對其它領域也求知若渴。

因爲永遠不知道,這科學問題的答案會從何得來。

對牛頓而言,靈感來自於果園。而對阿基米德來說,則是浴缸。

2、嚴謹的數理邏輯

擁有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數理歸納能力,是強大理性思維的基礎。

因爲數理能力就是追求真相,笛卡兒、韋達、歐幾里得、畢達哥拉斯無一不是偉大的理性派。

3、顛覆的創新精神

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一切創新是對固有體系的顛覆。

蔡倫棄竹造紙,維薩里創人體解剖,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批判質疑。

4、持之以恆的毅力

如果說有一種品質可以標誌着科研(以及其它許多領域)的成功,那或許就是毅力。

偉大的科學發現往往需要耗費多年,300多年幾代人的接棒,費馬大定理才成功得以證明。

5、永澆不滅的熱忱

只要感興趣的事,就會不顧後果,一條路走到底,管它能否獲得眼前利益,管它是否會成功。

泰勒斯棄商從學,李冶棄官立著,沉溺學術研究近50年。

而這種純粹的執着,正是科學精神的靈魂。

我們常想普通人如何成爲科學家?

沿着這些“科研成功的共性”,通過每個歷史時期中外多位頂尖科學打造的一個個生動活潑的里程碑案例,楊義先教授在表現科學家的這些特質時,也同時給了我們答案。

科學家們都“幹過什麼”不是書中的重點,重點在於他們是“如何幹的”, 有哪些研究方法和思路值得我們借鑑,有哪些成功的方面值得我們學習,或有哪些失敗的教訓需要我們吸取等

畢竟正是因這些共性,使科學家們即使意外掉進深坑,還依舊執着“仰望星空”。

03、最大的成團夢,得後浪繼往開來

1927年,一直被認爲是科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原因是當年召開第五屆索爾維會議的一張照片,裏面全部是世界一流的偉大科學家。

其中有居里夫人、普朗克、洛倫茲、愛因斯坦、泡利、波恩、玻爾、海森堡、薛定諤、德布羅意、狄拉克、郎之萬等17位物理、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

世上沒有第二張照片,能集中如此之多、水平如此之高的精英。

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合影

於是,每每看到索爾維會議的那張照片,我們都會高山仰止。

於是,每每談到上世紀的“哥本哈根學派”,我們都會對那一代人頂禮膜拜。

但也有另一種觀點說:

黃金一代並非那麼優秀,只是因爲經典物理學大廈在20世紀初倒塌之後,他們正好站在新大陸上,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宇宙!

隨着楊義先教授章回小說式的筆法,像坐過山車般欲罷不能地穿越整個科學發展軌跡時,東西方之間的前後關聯,時代、文化、宗教於科學的影響也在腦海裏繪製了一幅清晰的邏輯圖。

亂世常爲天才迸發揮斥方遒,而盛世雖未奪目,卻也常傾盡一切,或以實踐驗證前人理論,或修正優化完善體系,不斷爲後浪的勃發積澱力量。

科學最大的成團夢,永是得後浪繼往開來,把人類的認知邊界努力向外拓寬,突破

所以科學家們不管正恰逢其時,還是在鋪路修橋,如龍應臺先生所說:“社會就像一個巨大的滾動着的車,總有人在裏面自顧自地行樂。所幸的是,總有人探出頭來看看這輛車究竟跑在哪裏。

而帶着這份探出頭來的好奇,當你閱讀《科學家列傳·壹》這本書的那一剎那,享受的也不僅是前浪各色生平事蹟所帶來的科學魅力,還有自我心流隨之奔向更廣闊的星辰和大海。

它悄悄爲你和每個人都種下一顆科學和理性的種子,在“當代傻瓜在超越天才”的基礎上,爲“當代天才”築夢,並把夢的種子撒向科學家之外的領域生根發芽。

推薦閱讀《科學家列傳》

楊義先,鈕心忻著

本書以喜劇評書方式,從全新視角,重現人類有史以來各個時期科學家們的風貌。

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讀者全面瞭解真實的科學家,而且是想激勵相關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立志成爲科學家。

與以往大家熟悉的“科學家故事”或“科學家傳”不同的是,本書絕不做任何簡單機械的素材堆積,而是以時間爲軸線,通過科學家們的歷史軌跡,展現科學發展的里程碑和全球科學家成長的生態環境。

本書特別注意把握嚴肅與活潑之間的分寸:科學內容,務必嚴謹;生平事蹟等方面,則儘量活潑,要讓讀者充分享受其中的快樂。

正如伽利略所言:“你無法教會別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

因此,本書其實是想“幫助你發現一些東西”,當然,儘量幫你發現“科研成功的共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