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轉——心理、行爲與心理科學

截止到今天爲止,簡書日更累計160天;即使在最無助的時候,我都沒有放棄簡書日更。不知道咱們羣裏有幾位一直還在堅持日更的同學們,這獨獨屬於我們自己的酸甜苦辣的體驗就是心理。

什麼是心理學呢?

教科書說,心理學是有關行爲與心理過程的科學。

通俗的說,心理是針對個體的體驗,包括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個性心理;而心理學是研究羣體心理的科學。

心理過程包括知、情、意,即認知、思維,情緒、情感,意志。許多的情緒情感和意志是由認知決定的。比方說單位發獎金,你知道小王發了一萬元,你只發了一千元,你肯定有些不開心;你慢慢的開始知道,你發了一千元獎金還是因爲小王帶動整個辦公室獲得獎勵,那麼你會覺得一千也不少——這是由於自己認知決定的。所以心理過程有起有伏,有始有終。

而心理狀態,包括意識和注意,是一個點。比方說,你一開始發現小王比自己多了九千塊,你注意了一下,不爽——就在那一刻;可是等一會又瞭解了獲獎的根本原因後,又注意了一下——有些慚愧,這已經屬於另外的一刻了。

個性心理包括能力和人格。能力就是完成一件事的心理期待。

朗費羅說,我們判斷自己,是根據我們能夠做到的事;而別人判斷我們,乃是根據我們已經做成的事情。這是對能力最好的詮釋。

而人格包括氣質和性格,氣質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脾氣、秉性,體現了人格的生物屬性;而性格是在現實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屬於人格的社會屬性。比方說我做過一個觀察,在單位別人都說小王性格不好,容易急躁,喝醉酒喜歡發酒瘋,罵罵咧咧的,說一般不要惹他——但是他喝醉酒後從來沒有朝老闆罵罵咧咧的。也就說性格也是會變得,是在適應現實生活中形成的。

一般我們能用的上的是個體心理,即往應用心理學方向發展,先爲自己所用,然後力所能及的幫助周圍的人,即是心理諮詢師發展方向。

而研究心理學的基本屬於實驗心理學家,也被稱爲研究心理學家。大多數形成心理學的新知識研究都是有試驗心理學家實施的。

而在大學或者研究所從事教學研究、論文發表,出版專著等傳授心理學知識的被稱爲心理學教師,這部分屬於心理教學。

以上試驗心理學、心理學教學和應用心理學屬於心理學三個主要的發展方向。

心理學的六個主要視角:

1、現代生物學視角:17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了精神性的心理與物質性的身體的區別,引出了現代心理學。身心分離的觀點證明了引發感覺和簡單發射行爲的是生物過程,而不是神祕的心靈力量。

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也是科學心理的內涵。

2、現代認知視角:追隨解構主義者、機能主義者以及格式塔心理學前輩的傳統,這個視角也強調認知或心理活動,比如知覺、解釋、期望、信念和記憶。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爲都是其獨特認知模式的結果。關於這一點我非常有體會,還是前面的例子,我發現小王領了一萬塊獎金,自己的比他少了九千感覺不爽;當我知道我領的一千元,還是因爲小王的成績時,我已經感覺有些羞愧了。這是認知影響的結果。

3、行爲主義視角:關注可觀察的行爲。

行爲主義比較激進的觀點是心理根本不應該是心理學的一部分。約翰華生認爲真正客觀的心理科學應該只研究可觀察的事件,即來自環境的刺激和生物體的反應。

華生說,行爲主義是研究行爲以及影響行爲的可測量的環境條件的科學。

行爲主義者反對外在行爲所代表的內在過程進行任何轉的推測。

4、全人視角:心理動力學、人本主義、特質與氣質心理學

心理動力學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的理念是心理尤其是無意識心理,是人格能量的蓄水池。根據心理動力學的觀點,激勵我們的正是這種能量。他的體系被稱爲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強調的是無意識中的惡的力量,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的是人類天性中積極的方面。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傑斯,他們提出人類具有成長和向善的內在需求,同時還強調自由意志,人們可以行使自由意志,做出影響他們生活與成長的選擇。

大五人格:開放性、依人性、責任心、外傾性、神經質性。

5、發展視角:源自天性與教養的改變

在我們的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從發展視角來看,心理的改變源自於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6、社會化視角:環境背景中的個體

社會文化觀點的支持者當然也不否認遺傳、學習的影響,甚至不可否認無意識過程的影響。相反,他們爲心理學引入了一個有力的附加概念:情境的力量。

從這個視角來看,人們長期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情境和文化情境對行爲的影響力有時會超過其他所有因素。

總的來說,6種視角在全面理解人類行爲上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一種視角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陷,很少一種視角完全解釋行爲的情況。

畢竟理論都是爲了解釋問題而提出來的,我想無論站在何種視角,如果他活得都很快樂,他不需要任何解釋。

最後談一下學習的心態:關於這本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是在2020年3月20號買的,基本就看了兩章,看不下去,爲什麼呢?心理上有排斥,灌不進去,總抱着僥倖心理,想幹這個幹那個,心裏不踏實。

所以我花了很長時間研究這個“相信纔看見”的問題。

最近想明白了,其實也不是想明白的,是被逼出來的——靠天天不應,靠地地不靈,最後還得靠自己,總是要活下去;當心落了地之後,才發現每一個人活着都不容易,自己面對的一切就認了吧,接受現狀然後改善現狀。於是重新再看書,感覺完全不同了。

這是境由心轉的來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