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自我與假自我的探討

穆老師:美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真自我與假自我的概念,這首先在與媽媽的關係中形成,而後擴展到其他所有關係中。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着自己的感受而構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着媽媽的感受而構建。

存在主義一直強調這樣的人生哲學:我選擇,我自由,我存在。願你從現在開始,從那些看似瑣碎的時刻開始,活出你自己。

我:我感覺這個構建是相互纏繞的結果吧。如果媽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孩子也不完全圍繞着媽媽構建;若是孩子圍繞着媽媽構建自我,那麼也就是說媽媽沒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她反過來是否也要圍着孩子構建一個自我相互纏繞呢?

穆老師:媽媽有獨立的自我,孩子也會發展出獨立自我,母子關係是從一體到成爲兩個獨立的個體,這期間,媽媽起主導作用,所以孩子沒有獨立自我,倒推也說得通。

王老師:回饋一下穆老師昨天的音頻吧。關於真自我與假自我。還有因假自我形成的自卑。

首先,我要說,我的身體,它不是我的,它是我父母,尤其是我父親用於攻擊我的標的物。這導致自己一直處於身心分離的狀態。而這種“分離”導致了我身體的更加不聽指揮,我的身體好像真的不是我的,而是長在身上多餘的假肢。因此我也會時常攻擊我的身體,虐待自己,以尋求虐待中的解脫。這直接導致了我變成了一個苦行主義者。進而形成了與常人不同的倒置的自我實現模型。我可以什麼都不要,只要自我實現,我雖然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教的派別,缺是一個狂熱的宗教徒。而我的宗教就是我的哲學,而我以前不曾察覺的做“佛”的幻想,就是我的虛假自我。我的外在的一切都圍繞着這個虛假自我去完成。我試圖通過追求世俗的成功,來得到終極的精神超越。連我的朋友,都說不懂我,明明沒有花錢的慾望,卻那麼渴望做“富翁”。其實他們那裏知道,我需要的僅僅只是獲得“成功”的感覺。但這感覺的不穩定也成了我最大的苦惱。而這一切發現,是直到後來自戀破碎之後才逐步察覺到。直到最近,我才察覺到,我不是佛,也不需要做“佛”的幻想,我只是我自己,一株小草而已。因此,我的虛假自我,迅速土崩瓦解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取代了“自卑”。。。取代了那麼那些早年被“內化”的自我評判。因此,我是自由的了,可以像鳥兒一樣飛向自我的上頭了。

再說說我以前自卑的感受。自卑是深層的自我否定,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不但看不起我自己,還看不起我老婆,我會覺得她不夠好看,我會覺得她有一堆問題。我也看不起自己的孩子,覺得他似乎“”智力”有問題。那當我孩子跟,那些比他大好幾歲的孩子,玩的時候,我時常忘了,他還小,比他們小好幾歲。我只會覺得他不行,他的腦子和社交能力大概都有問題。總之,我投射性的看不起一切與我有關係的人。但是我會傾慕那些我“夠不着”的人。傾慕他們完美而有力量。但是我對他們永遠是羨慕而不敢靠近的態度,即使有人對我發出友善的信號,也不敢靠近。因此我一直處在被“隔絕”的狀態,這大概也是虛假自我被固化的原因吧。

而文中說的身心分離的症狀我都是有的,在這兒就不贅述了。

我想最後總結一下我的心路歷程,你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不要追問我是誰?不要思考我是誰?沒有多少意義。而要用心去感受我是誰?感受到的那個意象就是真實的自己,我們只要相信自己,一切就會迎刃而解。

我們只要試着相信自己的感受,一些就能迎刃而解。

思考可以作爲感受的準備,但是隻思考而不感受就會走入死衚衕,無法走出自卑與身心分離的陰影。嗯,當然對於那些缺乏思考的人,另當別論。

一個人的內在均衡,或許來自於感受與思考的統一。因此,,偏感受型的人,應該多一點思考,而偏思考型的人呢,要去多一點點感受。

糖老師:你是個勇敢的人,探索自己是個痛苦的過程,每一點收穫,每一點對不確定的確定,這痛苦也值得了。

王老師:不覺得苦,因爲我以苦爲樂,真正的苦是自戀破碎,但是似乎經歷了那樣的破碎之後,以後再有什麼事情也不怕了。

娜老師:一字一句讀完,感覺被帶入了情境,每一句都有共鳴,真的贊!是不是自我探索的過程一開始有些苦,隨着收穫越和覺悟越來越多,就會轉向更多快樂呢?

我:也很打動我。我今天在想,我們以爲原生家庭是被動,一直以爲都是被動地選擇。也許就是主動地選擇,就是那個充盈的精子用力選擇了那個卵子,才造就了我們,所以我們的一切從根源上就是主動選擇的過程,至於意義是什麼,我們不知道,需要去探索,這是我今天的一點思考。

日喀則:修行如同過河,過了河,就需要把筏子捨棄掉,就不要抗在身上了。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五月:可惜很多人過河後依然揹着筏子 從一個束縛進入另一個束縛。

日喀則:今天讓你愉悅的,明天可能會讓自己痛苦。

王老師:苦與樂是相對的吧。我自己的感覺是探索的過程中,會收穫很多的快樂,而原那些痛苦只是原來積攢的,通過探索釋放了而已。

娜老師:是的,當我們認爲原生家庭是被動我們接受的時候,會陷入爲什麼我要遭受這些的痛苦裏,當意識到這是我們主動選擇的時候,纔會真正去想怎麼做才能從原生家庭的境遇中完成自己的功課,過好自己的人生。

嗯,修完原生家庭的功課,兒時的苦也就不用背在身上了。

我:有共鳴。

筱老師:修行的路思考感受,身語意,每一步都有意義,都很細緻,覺知了,就不覺得苦,就不會執着。

王老師:每個原生家庭中,他都不可能沒有問題,即使我們很努力,將來我們的孩子還會有很多的問題,但那些問題是他們的,不是我們的,那是他們命運的課題,也是他們成長的基石,煩惱即菩提,而我們最大的煩惱是命運。

筱老師:每個孩子都會受傷,受傷纔去自我救贖,也就是證道,所以做好自己能做的,六十分媽媽萬歲,自己和娃都有界限都快樂。

楊老師: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得證也。

今早的討論驗證了這句話人人都有內在的智慧,人人具有佛性,這個思考和感受的過程也是我們正在走的路。

無論是看書思考,聽課學習,還是做沙盤和內在的自己對話,都是啓動自己智慧的方式,最終的答案都在每個人的心裏。

我們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

後現代是解構,重構。沙盤是從四維空間裏去重新審視事件,抽離出來擴展更大的視角。

王老師:早晨,看了大家的分享,非常的感動。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易,我們經歷山一程、水一程,努力的去靠近內心的智者,慢慢走向理解自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