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人帶孩子,你們是否真的捋順了該有的擔當?

清官難斷家務事,在生活壓力下,每個家庭面臨的情況都不一樣。而婆媳之間,喫、穿、住、行樣樣都可能與年輕人藏着代溝和隔閡。

社交平臺上,能說出故事的媳婦們,背後都藏了一把辛酸淚,各種可歌可泣的悲壯往事裏,只聽見埋怨多於感恩,生活總有訴不完的苦。

單說老人帶孩子,這其中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想想也無外乎是天下父母心,都是抱着能幫一把就幫一把的初衷來的。

要說事實真相,我們只要將心比心想想,沒有哪個人會不想輕鬆自在地過悠閒的日子,可民間已經默認的傳統不允許。

特別是近些年,總流傳着一個很不和諧的聲音:“你不幫帶我的小,我就不給養你的老。”

這話可以說完全違背了中國傳統文化裏“孝”的涵義。

說這話的自然是兒媳婦多,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似乎還挺有理,甚至也能得到一些男人的附和。

這個聲音或許撼動不了我們社會的主流思想,但在社會上,卻給很多中老年人帶去了無形的壓力。

因此,很多即將步入退休生活的中老年人,都不得不違心地去迎合年輕人。

可是有沒有想過?帶孩子從來就不是小事情。

這已經不是七八十年代,城鄉都可以自在放養小孩的環境了,也不是隻要有口喫的,就可以養育好一個孩子。

所以,需要和被需要的兩方都最好深思熟慮,不要用良心和養老來綁架,不要最後落得好心辦壞事,彼此都要考慮成熟,也是真正對孩子負責,對家人負責,這纔是真正的愛。

老人隔代親是天倫常理,但同樣也要意識到愛和責任是兩回事。

我就想問問現在的年輕人,在你們急切地想要依賴老人的幫助時,有沒有想過風險?你們愛你們的父母嗎?如果愛,在將他們放到這麼重要的崗位上去時,你們是否真的認真權衡過利弊?

作爲兒女,是否真的有考慮過老人的需要和體力?是否也對自己做的這個決定,能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和擔當?

選擇,都離不開自己的判斷

有句流行語說:“自己選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誠然,在照顧孩子上,很多人都認爲自己的家人肯定是比外人更放心的,這是人類天生的血緣信任,但這並不代表責任和技術信任。一個成年人,既然做出了選擇,同樣也要對選擇有責任擔當。

8月11號下午兩點多鐘,重慶市銅梁區蒲呂鎮的陳女士帶着11個月大的外孫外出,一時手癢,坐上麻將桌,外孫在別人手中發生了慘痛的意外。孩子因爲異物卡住喉嚨,搶救無效,不幸窒息死亡。孩子爸爸媽媽也從上班的地方趕到醫院,在醫院一見到孩子,媽媽就昏倒在地。

因老人疏忽而出現的悲劇比比皆是,每次看到這樣不幸的新聞,看到留言裏一邊倒對老人發出譴責的聲音時,其實,我更爲這老人感到擔憂和難過。

都說活“罪”難熬,辛苦了大半輩子,就因這晚年一個疏忽大意,留下人生最大的遺恨,就算最後能得到諒解,但兒女和老人心頭,總也留下了深深的傷痕,這是多麼的殘忍。

記得讓我決然做出自己帶孩子的決定,也是被一個事故影響。

親戚家一鄰居,夫妻在外打工,將四五歲的孩子留給家中母親照看,很平常的一個下午,老人像往常一樣在家帶着孩子,她和平時一樣,只是轉身進廚房給煤爐換煤球,孩子不知道被什麼吸引,突然跑出屋去,慘遭路過的車碾壓,當時就失去了生命。

據說這位老人的兒女始終不能原諒母親的疏忽,老人是不是也間接成了這起悲劇的第二受害者?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分分鐘都可以跑出視線外,就哪怕是我自己照看孩子,只不過一下分神,四五歲的孩子,在租房的院子飛跑,一下就撞到牆上隱藏的釘子上,額頭上頓時就一個血窟窿,血流滿面的樣子,把人心臟都要嚇停了。

就因爲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小意外,到現在孩子十幾歲了,我依然會做噩夢,夢到孩子從高處失足,或者掉到水裏,或者失散了,或者被人帶走了,總是從夢中驚慌失措的醒來,然後不放心,爬到孩子牀上,摸摸孩子才踏實。

像我這樣同款的媽媽有木有?

在民間,以前有這樣的說法,姥姥姥爺帶孩子有“成行”,爺爺奶奶帶沒有,因爲爺爺奶奶是自家人,“成行”是客家話,意思就是要擔風險責任。但現在真正帶過孩子的老人卻不這樣說了,帶孫子和帶外孫,其實都是一樣有壓力有風險的,萬不得已,都不想帶。

我的女兒,跟隨父母在鄉下呆了兩個月,孩子貪玩,從木製樓梯上摔下來,眉骨附近在石頭上碰了一個口子,縫了幾針,到現在那都凹下去一塊,每次母親見到女兒,都要說一句:“孩子,你這疤痕都是姥姥家摔的,你記得不?”眼裏是滿滿的歉意。

因此,我不讓老人帶孩子,真的是不想連累老人更多,但凡出點意外,就算我們怎麼安慰原諒,都可以想象到,是無法撫平老人心中的愧疚的,因爲老人是真的心疼孫輩的,都說愛得越深,傷得也越深,我很害怕這樣的事情發生。

生活,從相互尊重開始

當然,換個角度,大多數中老年時期的老人,身體素質和工作能力都是可以勝任照顧孩子的,甚至她們帶孩子的經驗比年輕人更豐富。

如果年輕人能一起生活,一起陪同,彼此能夠虛心互讓,在生活上互相學習,也是一件很完美的事,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才各有各的不幸。

平常聽到更多的是對老人帶小孩不滿的聲音,似乎,人的天性,值得對外傾訴的,總是憤怒和苦惱,表揚都生的比較低調。

所以,很多婆媳之間,就像天生的冤家,互相看不順眼,互不認可,這是常有的事。事實上,也有的是老人固執的脾氣,愚昧封建的思想等等,一個巴掌拍不響。

因而往往婆媳矛盾,是從角色矛盾,到月子矛盾,再到育兒矛盾,一條龍自動生成,鬧到家裏雞飛狗跳,沒有這些矛盾的,又能指責公婆不管不顧的冷漠。

所以,結婚時,奉勸步入婚姻的小夫妻,一定要思考好自己家人的性格,結婚看起來是兩個人的事,如果老人要一起生活,那就是兩個原生家庭的結合了,而生活和生育的後期條件,都是可先預見的。

誰不想過好日子呢?話說再也不是六七十年代,一條紅頭繩就可以託付了終身,住窯洞,住茅草屋,靠自己自力更生。現代哪怕全家舉債,結婚也要有房有車,家長總是把小家庭的生活安排的週週到到才放心,這風氣風靡全國,哪怕山疙瘩裏,小鎮鄉村都這樣,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了無辜的父母。

都說慾望是無止境的,人往高處走,水才往低處流。養孩子的壓力和其它物質欲求並行,總難以從中做出取捨,這也就造成生活壓力大,老人來幫手,成爲了最好的調節樞紐。

其實,大多數家庭,是可以在工作和家庭上做出一些取捨調整的,只不過更重要的是心態調整。

錢,多少都是不夠花的,但如果能懂得生活中的利弊權衡,錢也可多就多點用,少就少點用,孩子小的時候,請保姆還是自己帶,或者讓老人做個幫手,孩子父母都要作爲照顧孩子的主力軍更好,等孩子能上學自理獨立了,也就能更好安排時間了。

誰不想過好日子呢?想想上上一代人所經歷的人生,家家幾個娃,唯一追求就是喫飽飯,甚至舅舅外甥差不多大,誰能幫誰帶?

和他們那個時代一比,我從來不認爲,我們在外租房,到處漂泊,穿地攤上的衣服,簡單樸素的生活十幾年值得說艱苦,至少我的孩子,沒有缺少父母的愛,沒有缺喫少穿,也接受了平等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身邊人,大家都沒有任何虧欠或不滿。

所以,生活總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現代生活條件好了,其實,大多數家庭養育一兩個娃,還以養老對老人做要挾,或者幫帶了又各種不滿意,就算滿意也認爲老人理所當然,也沒有一點感恩的心。這真是個不缺奇葩的世界。

都說現代人都主張思想獨立、經濟獨立、女權平等、民主自由等等,而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先懂得尊重他人。

感恩於主動獻身爲子女服務的老人。他們本可以更理直氣壯地享受生活,享受天倫之樂的。

年輕人對自身講究各種獨立的同時,也請尊重老人的權利,他們已經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帶不帶孩子,首先,感恩父母,贍養父母,本就是我們中華傳統的孝道,而且,這也是培養我們孩子以後孝順我們的先決條件,以身作則。

作爲妻子,和丈夫在婚姻內有共同的財產權時,家庭責任也就是共同的。所以,不帶孩子就不給養老,只暴露了人的利己主義和淺薄而已。

在生活中,理性客觀地看待和尊重老人的能力和習慣。他們大多數人不像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可以坐進明亮的課堂接受教育,或者能見識世界上豐富的科學知識,他們有特殊的艱苦的成長經歷,去要求一個老人做到面面俱到,做到符合你的標準,其實你是在爲難自己。

稍微成熟一些,都應該對老人多些理解和包容。

如果老人愛打麻將,愛釣魚,或者愛種菜,愛跳廣場舞,你爲什麼要弄個那麼小的孩子去束縛她呢?老人有愛好,並沒有什麼錯,一個和諧的家庭,都是能夠相互尊重,相互鼓勵,老人沒有病痛,其實也是年輕人賺到了,所以開心很重要。

而任何事情的選擇,是需要有一個理性判斷的,選擇,也是要爲後果擔當的。引以爲戒,不要小看了帶孩子這件事的責任和風險,三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