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好嗎?能讓我記錄下面這麼多感想,自然是好的。可是,文學翻譯這活真的不好乾。如果把原作者比喻成優秀的裁縫師傅的話,翻譯家就是要把原作者縫製的一件漂亮衣服修改成適合另一個體型完全不同的人穿的衣服,他必須和原作者一樣懂得縫製衣服的技術,還要同時熟悉衣服原主人和現主人的身材、氣質,這樣才能將這件衣服改得布料夠用,又依然漂亮、合體。《當下的力量》是件沒有按我的身材修改的衣服,穿得我不是太舒服,但我總算按照書中的理論,用“臣服”的心態把它穿到了身上,並體會了一些它帶給我的溫暖。

“臣服的意義”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章,這章中有段話:

“   聽任事態發展不是臣服。你不需要接受不開心的生活情景,也不需要欺騙你自己說:‘陷入泥沼中沒什麼不好的。’不,你完全認識到你應該從泥沼中脫身而出,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時刻,而不給它貼心理標籤。這就是說對當下沒有批判,也就沒有抗拒,沒有消極情感。接受當下的現實,然後採取行動,盡最大的努力從泥沼中擺脫出來。這種行動叫積極的行動,它比產生於憤怒、絕望或挫折的消極行爲更具威力。”

我認爲這段話是這一章,也是這本書的精髓,那就先讓我用我的語言來闡述一下這段話,看看我這個翻譯爲您修改的衣服讓您穿得是否舒服。(我認爲寫讀後感也是一種翻譯。朗讀也是。)

人生在世,追求肉體和心靈的舒適是一種本能。這本書寫出來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擺脫一切不愉快的感受,追求心靈的舒適。作者認爲,臣服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但臣服不是聽之任之,勉強自己接受不愉快的現實。我就拿我看這本書的感受來舉例吧。這本書前面幾章特別囉嗦,翻來覆去就是讓你“放下思維,接受當下,無論當下是個什麼心理狀態,不要去思考,只要去感受,並觀察你的感受”。這種囉嗦,讓我生出了很多厭煩的情緒。我在心裏埋怨曹揚:推薦的什麼書呀?熬的什麼雞湯呀?中的什麼邪呀?還讓不讓我活啊?

可是,埋怨是一種抗拒,是不愉快不舒服的,我是個享樂主義者,我不要不愉快的感受持續下去,我就想:這本書要不要看完它呢?我可以給它貼個標籤:枯澀難懂,然後扔到一邊,堅決不讀,又有什麼大不了的?然而,我又是個天生好奇心比較強烈的人,不把它看到最後就無法知道它到底囉嗦個什麼鬼,所以我決定還是把它看到底。那看睡着了什麼辦?正好當安眠藥,睡夠了再看。看不下去怎麼辦?不是有大家讀的音頻嗎?邊聽邊看。不能每個字每句話都看進心裏更不能理解每一句話怎麼辦?看到哪裏是哪裏,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就這樣,我以臣服的心態,接受了這個囉嗦鬼,稀裏糊塗地也就聽完、看完了這本書。到第八章的時候,我感覺這本書還是有點味的,能夠認同的地方也越來越多,我繼續舉點例子:

《當下的力量》第九章有段話:

“你有非常積極和具有創造力的時候,但同樣也會有萬事不順的時候。一個週期可能是幾小時,也可能是幾年之久。在這些大循環內包含有大週期和小週期,許多疾病正是由於反抗低能量週期而產生的,然而低能量週期對於重建來說極爲關鍵。”

第八章第6節“爲什麼女人更容易開悟”中作者又說:

“我相信,在未來的幾年內,許多女人會在經期完全進入意識狀態。”

我把這句話理解爲女人的經期能夠幫助女人開悟。(開悟就是達到心靈的安寧狀態)

女人的月經是一種週期性的狀態。女人在月經期間,身體多少會感受一些不適,輕的,心煩意躁,腰痠背痛;重的,頭暈目眩,腹痛難忍。但是,有哪個女人會在正常的經期覺得末日來臨,企盼早點絕經的呢?痛經嚴重到需要治療的除外,一般女人在經期總能想到:這種不適和沮喪感很快會過去的,過幾天我就又能生龍活虎了。尤其是絕經期將至的女人,經期的到來可能還會有一種自豪與慶幸,說明自己還沒老嘛。這種心情,如果能觸類旁通地運用到其它事件上,那女人確實會更容易開悟。

我年輕時特別暈車,現在交通工具先進了纔好一點。在我二十歲左右,我是汽車、輪船、火車什麼都暈,但那時我還必須帶着妹妹在寒暑假時去和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團聚,坐車對我來說真是一件非常難受的事情。很難受的時候,我就想:時間真是個奇妙的東西,這會我坐在車上頭暈、噁心熬時間,在不久的將來,我還是這樣坐着,卻是在回去的路上呢!而生活中的一切,不都在正要過去的狀態中嗎?眼下的難受,很快就會成爲過去,未來,還可能重複經歷難受,但是,一切都會成爲過去。難受的時候,儘量睡覺吧,下一刻,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這麼想着,雖然暈車還是暈車,但時間似乎過得更快了,心情也不會因爲身體的不適而難受了。

剛剛提到的那兩段內容,讓我想起了我的暈車體驗,我想,如果把這種思路放到生、老、病、死上,那不就像書上說的開悟了嗎?身體病了,會有好起來的一天;得了絕症,反正死是週期中必經的一個點。沒有生就沒有死,同樣,沒有死也沒有生。(人若只生不死,地球如何安頓?)這樣一想,死亡又有什麼可怕?既然生病、死亡,包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倒黴事都會成爲過去,都不可怕,那就滿懷喜樂和感恩地享受當下能享受的一切唄。

是的,享受能享受的一切,包括一頓佳餚的美味、一場電影的情感釋放、一件漂亮衣服的賞心悅目、一段美好愛情的甜蜜感覺……可是,如果遭遇重大財產損失、親人亡故等事,難道這種事情也能用來享受?當然不,書上也提到了這點,人有七情六慾,該悲就悲,當哭就哭,這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但是,開悟的人不會影響到內心深處的寧靜與喜悅。

第九章有這麼一句話:

“事物和生活條件可以給你快樂,但它無法給你喜悅。”

這句話讓我想到:快樂和喜悅是同義詞,但它們是有本質區別的。快樂是外部條件給予的,比如發了財時,升了職時,被人誇獎時,這時的心情是快樂的,就像小鳥愉快地歌唱,但是外部條件一旦改變,小鳥就會受到打擾,歌聲將戞然而止。而喜悅卻是由內而發的,就像一朵花在靜悄悄地綻放,那是一種寧靜的不受干擾的美。所以,一個開悟了的人,任何打擊都不會讓他崩潰和絕望。

說到這裏,我想起第九章的另一段話:

只有當你有本體意識時,真正的關係纔會出現……當你遇到某人在遭受痛苦或做出無意識的行爲時,你能借由保持臨在、與本體聯結而看穿他們的形式,去感受他人本體光彩的純真。

這段話我是這樣理解的:當某人爲某事悲哀,看上去很痛苦時,如果你是已開悟的人,你能區分出他已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還是外表痛苦內心依然寧靜。而一個用“臣服”、“關注當下”之類的話來開導別人的人,卻可能是誤讀了本書,其實並未開悟的,因爲他無法區分別人的痛苦是就某事作出的七情六慾之正常反應還是整個人已全面崩潰。

誤以爲自己已開悟,然後以自以爲是的方式開導別人,其實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請看本書第八章中的這段話:

“但是請注意,那些遲鈍的、冷漠的、無同情心的,沒有感情的人可能會努力讓別人相信他們已經開悟了,或者他們至少會說他們沒有錯,是他們伴侶的錯”。

再看本書第十章中的這段話:

“放棄反應不是指僅口頭上說‘好,你是對的’,臉上卻寫着‘我纔不屑於你這種幼稚的無意識之舉’。這種口是心非的反應,只是把抗拒放置在另一個層面,小我思維仍然占主導地位,佔絕對優勢。”

看看,這種自以爲是的開悟是多麼傷害他人!不僅僅是伴侶之間,包括任何一種人際關係,體貼、真誠、同情都是善良的表現,同時也是對自己有利的。因爲任何關係都是相互的,你真誠對待他人,他人才會用真誠反饋你。一個已開悟的人,他的內心有一朵盛開的心花,他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喜樂和寧靜是能感染他人的香水,他的一個眼神,一句安慰,一個撫摸,一定可以起到鎮靜的作用。而冷漠和拒絕迴應只能令人傷心或暴跳如雷,它肯定不是開悟的象徵。放棄反應指的是放棄自己對某種不愉快的感受用思維作出認同,而不是放棄對別人作迴應。路上遇到一條惡狗要咬你,你當然要退避三舍免惹麻煩,對於親人、朋友、同事,你口是心非地說“好,好”,內心嗤之以鼻,或者和你意見相左時,你不正面積極地協商、解決問題,而是裝糊塗,顧左右而言他,那都是一種無禮、漠然、缺少感情的體現,這樣的人,肯定不是開悟了的人。

在開始閱讀本書前,我就指出,這本書,如果吸收有誤,利用不當,它反而是有害的,所以我們當對它報以警惕。讀完這本書,我的這個觀點依然不變,同時,也重複我在閱讀之前發表的另一個觀點:情慾(尤其是憤怒、焦慮、悲哀、恐懼這樣的情緒)和心靈的安寧與滿足並不矛盾,因爲,情緒涉及對一件事的態度,比如當你看到惡人行兇弱者受歁正義缺席公正無望時,你恐懼不恐懼?焦慮不焦慮?憤怒不憤怒?悲哀不悲哀?但心靈的安寧與滿足,關乎的卻是一個人的信仰。如果深信生命來自並將迴歸至愛之源,深信人生是一場場循環且無止境的旅行,深信每一世的學習都可以累積,那麼面對死亡和一切困難時,你雖然在每一件具體的事上會表現出相應的情感,內心卻仍將充滿希望和喜悅。


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信仰的時代,要開悟,談何容易!本書作者也認爲,開悟不是一件可以着急的事,得慢慢來。我不是一個已完全開悟的人,未來的日子中,需要我去學習和感悟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這篇讀後感,我仍然無法說清怎麼才能開悟,什麼樣的心境纔算是開悟,但是,我自認爲,對於有些狀況屬於未開悟,我是瞭解了。

我深信:開悟不是向世界妥協。尤其是那種弱肉強食、令人壓抑的世界,向它妥協絕不是開悟,不然本書就成了奴化教材。我甚至相信,如果境遇特殊,一個開悟了的人同樣也可以作出自殺的選擇。比如傅雷夫婦,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只是他們的生活態度,他們可以帶着盛開的心花走向上帝的懷抱。又比如,泰坦尼克號上那些從容赴死的紳士們,若非已開悟,怕也作不出那樣的義舉、壯舉。由此,我堅信:一個開悟了的人,絕不是一個沒有棱角的人,而是一個與人爲善的人。他可能鋒芒畢露,但他做事的動機,追求的結果,一定都是善良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