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使用手冊


我們每個人肩膀上立着的大腦,就是世界上最精良的智能設備,我們能夠想玩一樣實時地識別圖片中的各種物體,大腦的記憶容量也無巨大,據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記憶容量相當於13.3年時長的高清電視錄像。可是面對這樣一個只能設備,我們卻沒有一個使用手冊,沒有去極大的發揮它的潛能。本文就是利用腦科學的最新發現,來揭示大腦的奧祕,並提供有效的手段來提高大腦的使用效率。

大腦的工作模式

大腦有2種模式:Focus模式和Diffuse模式:

  • 專注模式(Focus mode):當我們專注學習時候的模式,在大腦的小範圍中進行,只調用大腦的相鄰部分。
  • 分散模式(Diffuse mode):當我們休息、睡覺、運動的時的模式。在這種狀態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什麼什麼事情都沒有想,但實際上大腦在後臺運行,並且可以對大腦的進行跨區域的連接,產生創新的想法。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就要頻繁地在這兩種模式中切換,特別當我們在某個問題中專牛角尖時,我們要跳出來,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站起來走一走。

歷史上很多人都是通過訪問Diffuse模式中的想法來獲得成功的。比如愛迪生,他休息的時候會拿一個球,當睡着的時候,手就會鬆開,球倒在地上,把他驚醒,他就可以知道在Diffuse狀態中的所思所想,這些想法就是創意的源泉。

鍛鍊被科學證明是對促進大腦長出新的神經元的最好的藥,沒有之一。所以每天花一些時間去鍛鍊,不光能夠強身健體,還可以變聰明,呵呵。

睡覺也是Diffuse模式的一種,我們有時爲了趕學習進度而熬夜,這都不是正確使用大腦的方法。睡覺在學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睡眠的時候,會把細胞間的毒素清理掉,睡眠還會激發Diffuse模式,讓白天學的東西在更大的範圍中消化,就像砌磚的時候我們要化時間晾乾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證7-9小時的睡眠時間,這不是浪費時間,而反而會加快我們的學習進度。

大腦的記憶模式

大腦分成2種記憶:

  • 工作記憶:只是在工作中才使用的臨時記憶,普通人的工作記憶空間只有4塊。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就是以工作記憶的大小來衡量的,工作記憶越大的,可以同時處理的東西越多,對應的表現就是學東西越快。
  • 長期記憶:長期記憶纔是決定人的能力的決定因素。只有當我們把技能放到了長期記憶區,我們纔算掌握了這項技能。長期記憶區的大小几乎是無限的。

要讓大腦形成長期記憶,只有通過練習和不斷的重複,一天花5個小時學習,不如5天每天花一小時學習,適當間隔的學習會加強我們的長期記憶。

大腦的記憶還有一個特點是,大腦特別擅長圖像記憶,這和計算機很不一樣,計算機都擅長把數據結構化,一個7位電話號碼,最終就是14個bit,這對電腦來說是最簡單的了。可是大腦偏要把這些數字,變成和往常有一些關聯的圖片才能記住,比如:2517984,如果把它想象成:你我一喫就胖死了,然後想象成一副很驚悚的圖片,這樣這個電話號碼就很容易記住了。可是奇怪的是,由於圖片的容量很大,計算機是很不擅長的,比如一張手機拍的照片都會達到5M,這樣的容量足夠存一本書了。

所以我們在記憶的時候,要儘量和某些圖片產生關聯,這樣纔會使用到大腦最擅長的圖片記憶區。

組塊(Chunking)

什麼是組塊

組塊就是把知識打包的過程,只有把知識組塊了,這纔是我們學完東西的標誌。組塊了的知識就像是砌得整整齊齊的牆,方便和別的組塊產生連接。

當我們把組塊後的知識後,當我們思考時,就只會佔用一個工作空間,這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的思考帶寬。
小的組塊可以形成大的組塊。

如何組塊

組塊知識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首先,要有建立這些組塊的基礎組塊,比如當我們要學習概率論的時候,我們應該是已經有基本的數學知識。

然後,組塊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理解就像是強力膠水,把各種基礎組塊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組塊。

回憶是形成組塊的高級手段,在學完一章後,迅速地關上書,回憶一下剛學過的知識,這可以加深記憶。

測試也能強制自己去加強正在組塊的知識,各種測試都可以,所以很多書後面有測試題,都要儘量認真做一下。

當我們把越來越多的知識組塊後,就會形成組塊倉庫,領域專家更多的在平時把知識組塊化,形成巨大的組塊倉庫,然後在使用的時候靠直覺來決策,這也是爲什麼很多棋手可以一人對多人下棋,看他下得很輕鬆,其實這都是建立在平時艱苦的組塊基礎上的。

組塊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說到組塊,就不得不說刻意練習,可以練習其實就是總是關注更難一點的知識,這就讓自己始終在學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到的知識,這個難度的控制必須很精準,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並且要有導師不停地給反饋。刻意練習是good 到great的關鍵路徑。

思維定式是我們學習的障礙物。我們在學習了一個新的東西后,總是習慣於就用它解決任何問題,這種順風順水的感覺很好,可是這會是我們總是陷在一個小空間裏面,做成了一個井底之蛙。更可悲的是,思維定式經常發生在聰明的人身上,他們有比普通人更寬的工作記憶,容易沉入工作中,更不容易被打擾,這導致聰明人比普通人難以接受到不同的信息,導致思維定式。

穿插學習會提高我們的組塊能力。最近的腦科學發現,如果我們在同時學不同的東西時,由於各種知識互相啓發,會產生很多融合,促進長期記憶。

如何不拖延

拖延是一切的敵人,這一點毫無爭議。拖延很像一種毒藥叫砷,這是18世紀風靡歐洲的美容藥。現在我們很難理解當時爲什麼人服用這麼大劑量的砷,卻不會馬上中毒。但實際上是,第一次喫一點點的砷時候,人會有一點反應,但是同時也會產生一些適應性,然後就計量越來越大,但身體依然看上去很健康,但當有一天發現問題時,已經無法醫治。拖延就是這樣,一點點在我們心中長大,讓我們一天天變得無能。

拖延習慣養成記

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通過:誘因、常規程序、獎勵、和信仰。
比如,當我們想完成007的作業時,一想到要寫2000字,我們瞬間覺得很煩,這就是誘因。然後這麼辦,那就去逛逛朋友圈吧,這個時候,我們心裏會有一種愉悅感,至少是短期的。煩了就逛朋友圈,這就是常規程序,這種短暫的愉悅感就是獎勵。之後,在長期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學習,但這也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可是當多少年過去後,就會和周圍的人產出巨大的認知差距,並且在很多基本的決策上產生種種錯誤。

如何克服拖延

拖延習慣是上面這四步產生,那我們就在這四步上進行阻擊。

降低起因,起因通常就是一個小小的觸動,比如手機輕微的一振,就會把人拖入既定拖延程序。所以我們要儘量減少起因,千萬不要老是動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和這些誘惑抗衡,我們最簡單的就是儘量遠離誘因。比如我們可以把手機放遠些,可以帶上主動降噪耳機,關掉電腦上的社交軟件,等等。現代心理學發現,人的意志力其實是一種能量,每天就這麼多,如果我們用在對抗誘因上,我們就不能用在別的地方了。

建立新程序。我們需要有一些儀式感,我們可以找一張專門的桌子,坐專門的舒服椅子,或者在開始工作時泡上一杯茶,這些都讓我們形成一種既定程序,一開始了,就進入深度學習中。

獎勵自己。在達到一個學習目標後,就獎勵下自己,買一個自己喜歡的物品,自己喜歡的書,看一個自己喜歡的電影,喫一頓自己喜歡的美食,什麼都可以。讓學習成果和獎勵建立一種聯繫。

建立學習的信仰,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學習朋友,建立學習圈子,互相促進學習。

拖延殺手

關注過程,而非結果,這可能是對付拖延的最好辦法了,我們拖延是因爲我們對結果的恐懼,這可能是10公里的跑步,高難度的考試,長長的文章,一想到這些,我們就煩,就恐懼,這容易給那些無聊的App可趁之機。可是如果我們能這樣想,我們現在要學習了,我就學30分鐘,沒有達到目標也沒關係,我就學30分鐘,能學多少就算多少。如果這樣想了,是不是壓力瞬間就小了。然後準備好我們的學習儀式,並把誘因處置好,那麼我們基本上就能對付拖延了。

睡前列明天的計劃,睡前列計劃,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在睡覺的時候,就能在後臺爲我們默默地做準備,第二天或許已經有很多想法了。在第二天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先做最難的事情(喫那隻難喫的青蛙),把最好的精力留給最值得付出的事情上。

提早下班,我們不打疲勞戰,我們認真對待白天的每一分鐘,我們規定自己下午5點必須Sign off,這樣可以逼迫自己白天提高效率。讓我們把晚上的時間留給家人,留給大腦的分散模式。

最後

如果你經常分神,無法集中注意力,動不動就做白日夢,那麼恭喜你加入了創意俱樂部,因爲你有發散思維的能力,你有能力把不同的思考連接起來,這就是創新。但是光有發散的能力還不行,你還要在自己的大腦裏要一個組塊倉庫。而把知識組塊化的過程異常艱辛,我們需要刻意練習、圖形記憶、克服拖延。但是一旦我們能夠把知識組塊化,我們就能比聰明人更多成功的可能,這也是爲什麼大多數諾貝爾獲獎者智商平平的原因。

普通人 + 大腦使用手冊 == 牛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