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總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在激勵着我們

總有人問,現在的娛樂明星、影視演員什麼的,到底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什麼推動作用?

這樣的問題,坐在那乾巴巴地去想,是想不出來的。直到有一天你觀看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時,問題的答案就會不攻自破了。

有時候,一部優秀的作品是可以鼓舞鬥志的,是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的,甚至是可以激勵一代人的。

很欣慰,在電影產業全面復工後,能有《八佰》這樣優秀的作品帶頭問世。

抗日題材的電影有很多,“神劇”更是層出不窮,但能留在我們記憶中的鳳毛麟角,能成爲經典的也都是“游擊戰”、“地道戰”、“威虎山”這些以我黨視角展開的一場場殊死抗爭。這些戰役要麼是在深山老林,要麼是在黃土高坡,我們感受到的是戰士們的飢寒交迫,是農民們的熱心純樸,所有人都是大義凜然、萬衆齊心。

而《八佰》講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這裏高樓林立,燈紅酒綠,夜夜鶯歌燕舞。這裏的戰士們裝備精良,有打不完的子彈,受過良好的訓練。在我們腦海中,這裏不具備輸的理由,敗了,就是無能。可又有多少人知曉,這裏也灑下過無數同胞的鮮血,留下了一處處刻骨銘心的傷痕。

導演管虎以國軍的視角,從幾個被迫入伍參戰的民兵爲線索,來訴說這一場名留青史的“八佰”戰役。

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曾是一隻畏手畏腳的老鼠

影片的開頭,給了一隻老鼠兩分鐘的特寫,它從地洞裏鑽出來打探周圍的情況,左顧右盼,膽戰心驚地露出了全身後,聽到炮聲立馬又縮了回去。這和影片有什麼關係呢?身爲一個普通人,大戰在即,我們首先在腦瓜裏蹦出來了一定是“躲起來”。只有沒“見”過戰爭的人才會挺身而出,也只有沒感受過死亡臨近時的人才會說怕死的人是孬種。

活着不好麼,人有那麼多,爲什麼偏偏前去送死的人是自己?但是沒辦法,形勢逼到這份上了,人家打到自己家門口了,還有老婆、孩子和父母呢,你不出去,那全家就都一塊死光光了。所以,我們又見到了倉庫裏那匹枯瘦如柴的白馬。

披上軍衣,人就從老鼠變成戰馬了,外形是變了,可內心卻還是那個被戰爭嚇怕了的膽小鼠,一有機會就逃跑,可惜跑來跑去也跑不出這個圈,去不了河對岸,只好滿身染紅地又跑了回來。直到白馬被謝團長騎上後,我們會發現,那匹馬不那麼瘦了,近乎於一匹正常的身姿,並且走路鏗鏘有力,內心平靜如水。

短短几天時間,殘酷的戰爭能讓馬迅速成長,健壯的是體態,強大的是內心。馬就是人,人就是馬,也許,這匹馬是不曾出現過的,但幾個民兵的成長是真實的。

三國的元素到底暗喻了多少信息?

連長齊家銘身上帶着的驢皮影是趙雲,河對岸的戲臺子唱的是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小湖北的幻象也是趙雲獨自殺敵,老鐵最後站在天台上唱的是黃忠。

三國元素多次頻繁出現,那麼導演究竟想說什麼呢?

日軍入侵,國軍抵抗,河對岸的英美租借看戲,遠在歐洲布魯塞爾的會議遲遲不舉行,西方列強等着坐收漁翁之利。假設把當時的國軍比作是劉備的軍隊,他們確實是節節敗退,他們的大部隊已經撤離了,唯獨剩下八十八師524團這四百多個戰士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就好比長坂坡,他們明知敵衆我寡,沒有活路,卻要繼續奮戰殺敵,猶如三國中的趙雲。

趙雲雖然被世人稱作是神,但其終究也是人,長坂坡的趙雲之所以能七進七出還不死,是曹操下了只准生擒的命令。而524團之所以能與日軍火拼三日,也是由於四行倉庫中存有大量天然氣,如果日軍用重炮攻擊,必將連累河對岸的英法租界,迫使日軍只能用槍械和肉搏,這也爲雙方的戰鬥拉近了差距。不管是趙雲還是524團,他們都有着微妙的“優勢”,這個暗喻成立了。

那三國元素還有沒有其他的象徵寓意呢?

三國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個名垂千古的英雄,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人們渴望英雄能夠出現在自己的陣營裏力挽狂瀾。可惜現實終究是現實,在現代武器戰爭面前,就算一個人有足夠的智謀和戰力,硬件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人們心中的那個英雄是不存在的。

但是,隨着人們親眼目睹了這場戰役後,大家心裏都明白了,所謂英雄就是普通人可以爲了大義而犧牲,誰都是爹媽生的,誰都是血肉之軀,有人能爲我們擋子彈,衝鋒殺敵,那他們就是英雄。

另外,小湖北腦中常幻想出來的場景——趙雲穿着戲裝騎着白馬,對面是日軍的長槍短炮,也代表着當時大多國人對於戰爭的思想還是滯後的,還停留在引以爲傲的武術上,還躺在我們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上,還沒有通過戰爭來反省自我。

那些貪生怕死的“瓜慫”,怎麼又回來了?

端午原本是種地的農民,他參軍是聽說要過去打掃戰場,順便還能看看大上海到底有多美。來到四行倉庫後,他人生第一次聽到了歌劇的聲音,見到了河對岸最美的女歌手。但他想不到這一來就是送死,他千方百計地想逃跑,可當他遊過河,見到那位女歌手站在眼前對自己鼓掌時,他卻傻傻地邊笑邊游回了倉庫。

羊拐是一名有經驗的士兵,但他不傻,懂得該出擊時就出擊,該避其鋒芒時就回避,活得很現實。曾經認爲生存纔是最重要的羊拐,在後期居然會爲了一面旗而獨自深陷敵機的攻擊範圍內。

老鐵更是一個貪生怕死的瓜慫,明明有着一身健壯的塊頭,卻在敵人面前嚇得像個小姑娘抱頭痛哭。可在大家撤離的時候,他卻自覺選擇了掩護後方的工作。

是什麼改變了他們?或者說,是什麼改變了同爲凡人的我們?

這也是影片的和其他抗日題材作品的與衆不同之處,它沒有歌頌哪個軍官多麼英勇,沒有稱讚哪個英雄多麼寧死不屈,而是告訴我們,大家都一樣,很多時候,所謂英勇之舉都是被逼無奈。我們敬畏生命,無可厚非,然而在抗爭的過程中,有人帶頭犧牲自己,用最寶貴的生命來挽救戰局,來換回尊嚴,我們差什麼呢?

河對岸的中國人,在租界領域的庇護下享受美好生活,他們甚至把雙方的戰鬥看成是一場賭局,就像坐在羅馬鬥獸場中看着野獸和奴隸的戰鬥一樣。他們以爲自己已經不是中國人了。可當他們真正目睹了戰鬥的全過程後,整個租界區都安靜了,只剩下賣報的小男孩在喊“日軍沒有在三個小時攻下倉庫,壓日軍勝的輸了...”

這場看似沒有意義的戰役,表面上是爲了讓西方媒體去宣傳報道,然後爭取到布魯塞爾會議的談判權,而對於在四行倉庫裏的戰士們而言,他們想要的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喚醒河對岸的同胞們。

他們看着這幫戰士們戰鬥呢,如果軍隊都認慫了,逃跑了,那四萬萬人民就沒有一點希望了,整個民族的精神也就淪陷了。家園可以被摧毀,土地可以被割讓,但人們的精神也被佔領的話,這場戰爭就徹底失敗了。

人之所以被稱爲人,是因爲我們知道有時候,有些東西比生命更重要,能喚醒一個民族,比戰鬥的結果更重要。人的軀體只能活幾十年,但人的精神卻可以永存於世。也許,那些爲國捐軀的戰士們不會想到這麼多,但他們的行動卻說明了一切。

在戰友倒下的一刻,在國旗飄揚的一刻,在炮聲響起的一刻,他們覺悟了,他們成長了,他們的熱血沸騰了。

我們銘記歷史的意義是什麼?是爲了在特殊的日子裏去祭奠嗎?是爲了記住曾經有哪些人侵略我們而去報仇嗎?

都不是,在我看來,《八佰》要告訴我們的,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戰爭離我們遙遠嗎?犧牲離我們遙遠嗎?影片裏的英雄們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都曾是畏手畏腳的老鼠,可最終,他們都成爲了馳騁沙場的駿馬。

和平來之不易,可危機卻從未徹底消除。黃曉明客串的特派員說,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而政治則是不分戰爭與和平的。當前,我們在國際政壇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那些昔日的競爭對手再次虎視眈眈,國內又接連經受疫情、洪澇災害的考驗,身爲凡人的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自強不息,堅定信念,在拼搏中學會成長,在壓力中學會頑強,我們是普通人,我們也都會成爲英雄。我想,這就是《八佰》上映的意義,這就是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所傳達的思想,這就是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所要學習的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