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書“傻傻的”,那是因爲你“傻傻的”——0825繪本《如果今天太陽不見了》

《如果今天太陽不見了》,日本插畫大師塚[zhǒng]本靖的作品,孩子般的稚拙,是他的個人標誌。他的代表作是『食育三部曲』,專治各種不好好喫飯的熊孩子。比如《我討厭喫烤魚》,餐桌上的烤魚變成飛天魚,追着熊孩子跑,孩子逃哪兒,烤魚就追哪兒;還有《奔跑吧!烤肉兄弟》,烤肉店裏的“牛肚、裏脊肉”變身爲活力十足的小鮮肉;《透明人來我家》,小讀者可以全程觀察,喫下去的東西如何在透明人的身體裏,一步步變成便便的,腦洞清奇!

他的作品不僅畫風稚拙,連情節也很稚拙,誇張的戲劇中帶點生活情趣,搞笑中帶點認真,腦洞中帶點科普,最終讓小讀者自己發現,原來生活還是很美的(不是廣告詞),比如,“喫”其實很美妙,把人烤焦曬黑的太陽也是美妙的。

我們來看今天的故事梗概:

早上7點了太陽還沒出來,小男孩被大驚小怪的爸爸媽媽吵醒,太陽究竟去哪兒了(其實是發生了日蝕),爸爸帶着小男孩天馬行空的找,還動用了宇宙飛船,一路上,小男孩瞭解了太陽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態環境,最後找回了太陽。

這不僅是一本給低齡寶寶看的科普書,也可以給父母的“帶娃”模式帶來一個升級。

我們平日做“科普”的場景大多是:孩子跑來問“十萬個爲什麼”,我們抓耳撓腮、搜腸刮肚,用僅有的知識“搪塞”孩子。

我們知道這還不夠好,那就多花點時間唄,多做點功課,多百度點“知識”,這樣就好了嗎?

顯然還遠遠不夠!

父母要變被動爲主動,在等待孩子來問之前,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要在他們已有的好奇心上“添油加醋”、“推波助瀾”。

比如,小朋友在花園裏撿了一塊“寶貝”石頭回家,塞進自己的百寶箱裏,那太好了,機會來了。你可以問他“這塊石頭真漂亮,它好像和你上次撿的石頭有些不一樣噯”、“你打算用他來幹什麼”、“我們一起來查一查這是一塊什麼石頭吧”,甚至可以是,“我們還能用它幹什麼?宇宙飛船的燃料棒?”......

孩子的好奇心被成倍放大了,因爲受到了“激勵”,就像書裏的爸爸做的一樣。

如果書裏的爸爸淡定地對孩子說:“這是日蝕,又稱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就發生了......”

你覺得這“科普”成功了嗎?

那書裏的爸爸是怎麼做的呢?爸爸媽媽衝了進來,大喊着“糟了糟了,明明是早上,但是太陽卻沒有出來。”小男孩覺得爸爸太大驚小怪了,“於是我走到屋外,想要一探究竟”——這位老爸成功下套,優秀!

用幼教的專業術語說,原有的傳統模式是“呈現——注入”,而優秀的模式是“激勵——發現”模式。只有激勵了,自主探究的願望才能被點燃。

所以說,這不是一本就扔給孩子自己看的“傻傻的”繪本,你看不出門道來,那就是”傻傻的“,是書,還是你,你自己看着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