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寬:什麼纔是好官員 | 資治通鑑

倪寬:什麼纔是好官員 | 資治通鑑

圖 | 富春山居圖

【專欄介紹】

解讀《資治通鑑》,歡迎關注。

這是第 174 篇。

【發生時間】

公元前一一三年

【相關人物】

倪寬

【故事大概】

從政,是一條沒有多少自主性的道路。因爲政治所關係的,是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錯綜複雜。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而政治場上的人,更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嚴苛,有的仁慈,有的違法,有的守法。對於政治場上的人,不能夠單看表面,要看底面。不能單從一兩個方面來分析,而是要從多個維度來進行分析。

今天,就來講一講漢武帝時期官場上的幾個代表人物。

一、仁厚務本的倪寬

獨左內史兒寬,勸農業,緩刑罰,理獄訟,務在得人心;擇用仁厚士,推情與下,不求名聲,吏民大信愛之;收租稅時,裁闊狹,與民相假貸,以故租多不入。

倪寬,算是一個勵志的人。家裏很窮,是依靠讀書,一步一步走上來的。後來,當了左內史。左內史,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政務。我們說倪寬是個務本的人,體現在他主抓農業,提議開鑿六輔渠。在鄭國渠的基礎上,使得水利工程更好地爲百姓,爲國家服務。

仁厚,指的是倪寬在審理刑罰、訴訟上面,較爲寬大與公平。同時,倪寬還減少賦稅的收取。

在任人方面,倪寬不以名聲大小來選拔人才,選擇那些忠厚仁義的人來輔佐自己處理政務。

從上面這幾點來看,倪寬是個好官,所以《資治通鑑》上面才說他“吏民大信愛之”。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都對他非常尊敬,非常喜愛他。但是,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倪寬卻不是一個好官,爲什麼呢?

仔細看上面的原文,會發現有這樣一句:“租多不入”。

倪寬對於百姓的仁厚,導致了國庫的糧食不足。這一點,是非常危險的。漢武帝時期,各種大工程,對內對外的擴張,都需要大量的糧食支撐。民以食爲天,沒有糧食,甚至比沒有兵器更加危險。

倪寬通過自己的仁義,獲得了極大的支持與極好的名聲,但是卻無法得到好的結果。這不禁讓人懷疑,對百姓好,就是好官嗎?漢武帝也同樣懷疑。

這時候,剛好遇到了大軍出動,急需糧食作爲後備。如果以糧食儲存量作爲考覈指標,倪寬是遠遠不達標的,甚至有人還提出,要將倪寬免職。

百姓一聽到這樣的消息,非常擔心。爲什麼呢?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好官,因爲對百姓好而被免職,這不是扯淡嗎?於是,富家用牛車,窮人家用擔子,把家裏的糧食全部都調到了倉庫裏面,讓倪寬的考覈指標,大大超出了預期。

漢武帝聽到後,深感爲奇。

二、殘忍風氣的形成

爲什麼百姓會這麼做呢?這是因爲,在漢武帝時期,整個官場的氛圍,都變得有些許的詭異。

漢景帝時期,周亞夫擔任丞相,而趙禹擔任丞相史,相當於丞相的小祕書。趙禹在丞相府中的名聲非常好,大家都認爲他廉潔公平。但是,周亞夫並不這樣看。周亞夫認爲,趙禹雖然現在沒有什麼害處,但是一旦手握大權,害處就會逐漸展現出來了。

後來,趙禹擔任少府,果真變得非常嚴苛,事事都依照法制,嚴酷且急切。少府這個職務,掌管皇室的財物。在這樣的官職下面,是不容許有一絲的私利出現的。因爲權力一旦發生尋租,勢必會造成巨大的利益流失。這就好比,在轉錢的時候,小數點點錯幾位,造成的結果就完全不同。

我們知道,漢景帝時期,國家還是比較弱的,所以主張“黃老之治”,各方面都是寬鬆的。相比於秦朝的法制,此時的制度,更偏向於寬鬆的人治。所以,周亞夫纔會認爲,趙禹什麼事情都要拿着法制來作爲尺度,是有點過。甚至,還產生了不信任感。

在勢治,術治,法制三種制度下面,實際上,法制是最爲牢固的。但是,一個秉持着法制的趙禹,卻在官場上格格不入,也確實令人唏噓。

說完了趙禹,再來說一說尹齊。尹齊這個人,喜好殺人。一個喜好殺人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就會變得面目全非。所以,在擔任了中尉之後,百姓對他的印象是越來越差了,由此對國家的忠心程度,也變得越來越弱。

基於這樣殘酷的社會氛圍,大家纔會認爲倪寬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好官。所以,在聽到他要被罷免的時候,都非常焦急,出動大量的人爲國家捐糧食。

三、如何辨別好官員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還講過了義縱、王溫舒等酷吏的故事。從他們的故事中,是能夠發現一種割裂感。那就是好官員與壞官員,彷彿經常在一個人身上反覆重現。一個仁義的官員,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是對國家不忠的人。一個執法嚴格的人,看起來非常殘酷的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是秩序的維護者,卻是對國家最忠心的人。

這種割裂感,使得對官員的考覈,必須形成多維度的分析與考慮。

例如,我們常說某個人的名聲非常好,但在私底下,卻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壞人。他的好名聲,是通過勾結羣黨所造成的。一個人,到處有人在罵他,但他卻是一個清官、嚴官,到處得罪壞人,所以名聲纔會非常差。如果以名聲好壞來選拔人才,那勢必就會造成偏差。

例如趙高。

趙高在秦始皇面前,卑微得像一條狗,對秦始皇是無微不至。所以,秦始皇纔會如此地信任他,甚至免除他的罪行,讓他擔任胡亥的老師。大家注意,在秦朝,免除罪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爲秦朝的法律非常嚴,甚至連皇帝也不能夠隨意超越法律來做事。所以,免除趙高的罪行,勢必是強行解釋法規才能夠做到。

秦始皇的信任,並沒有將趙高的野心馴服。趙高是有野心的,只不過在秦始皇的威嚴之下,受到了極大的抑制。在秦始皇死後,這種野心瞬時間失去了束縛,變成了一種無法抑制的可怕力量,迅速吞噬了整個秦朝。

在秦始皇時期,能說趙高是個壞人嗎?不能。因爲他僞裝得太好了,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皇子的老師。但是,從結果來看,趙高卻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奸臣。所以,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時候,必須要進行多維度的分析。

來看另外一個例子。姜太公呂尚被分爲齊國君主之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個賢人狂矞給殺了。這個狂矞,是做了壞事嗎?沒有。他只是不承認姜尚的君主地位而已。作爲一個隱士,天下大事與我何關,是姜尚還是其他人做了國君,又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在姜尚看來,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樣不承認自己,相當於是亂了法制,國不國,君不君,哪裏像什麼樣子。於是,殺雞儆猴般地,就把狂矞給處理了。

周公旦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派人勸阻了姜尚,認爲他這樣做太殘酷了。

姜尚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來反駁周公旦:“今有馬於此,形容似驥也,然驅之不往,引之不前,雖臧獲不託足於其軫也。”

意思是,現在有一匹馬在你面前,看起來是一匹非常好的馬。但是,你趕它的時候,它不往前走。你拉它的時候,它不往回走。這樣的馬,有什麼作用呢?

在姜尚看來,狂矞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賢人卻又不是賢人的人。如果不能夠爲國家服務,爲君主服務,留着又有什麼用呢?

如果我們分析姜太公的做法,會覺得姜太公未免過分了一些,就因爲人家不聽話,不承認自己,就殺了人家,這哪裏有點仁義的樣子?但是從國家的角度,如果大家都被狂矞給影響了,都離散了,國家的凝聚力自然也就消散了,國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所以,姜太公必須要干預。

四、多重人格

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複合型的人格。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好。在某些方面,又表現得非常可怕。

例如,有些高材生,會在飲水機裏面下毒,會殺害室友。像《人民的名義》裏面的祁同偉,表面上是一表人才,暗地裏卻是一個貪污犯。所以,很難通過表面去揣測這樣的人,因爲他們太多面了,太可怕了。

就像我們在前文所說的,政治上的關係,錯綜複雜,對於官員的選拔來說,更是如此。如何從變臉人身上,去探索其最深,最真實的一面,尤爲重要。

韓非認爲,首先要聽他說的話。其次,要看他做的事情,是不是跟他說的話符合。你咄咄不休,沒問題。但是你做的事情,完成的結果,要能夠符合你說的話。符合了,給你賞賜。不符合,給你懲罰。

就像倪寬一樣,你行仁義,沒問題。但是,一旦因爲你的仁義,造成了大軍出動受阻,那麼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就像趙禹,你持法制,被很多人罵,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只要真的做出了結果,那麼最後當上御史大夫,也是沒問題的。

對於狂矞來說,也是如此。不管你名聲有多好,甚至還有周公旦來爲你講話,只要你做出的結果是對國家,對國君有危害的,就要把你給殺了。這是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觸類旁通】

一場迷信的大陰謀 | 資治通鑑

【歡迎關注】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公衆號:稽聖

微信號:jishengwh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