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與數字花園

一、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方面,我用的依然是自己踐行了很多年的「INK-P 管理法」 —— 在筆記軟件裏建立4個筆記本,分別叫 Inbox、Note、Knowledge 和 Project。

1)Inbox:存放一切收集到的內容,以及現階段我正在跟蹤和關注的事物。

基本上來說,有三種內容,我會把它們從「每日生活」中拎出來,寫到 Inbox 裏面:

我關注的、需要跟蹤的新聞大事件;

比較重要的概念、理論、知識點;

一切靈光一閃的靈感和想法。

第一種,最典型的就是今年的新冠疫情,以及美國的喬治·佛洛依德事件 —— 這兩個事件我都單獨做了兩個頁面,用來跟蹤事件的後續發展和最新消息。

2)Note:存放已經完善好的信息,以備日後使用

Note 的作用,就是我們的資源庫。簡而言之:一切我們已經處理完畢,不會再去「大動」的筆記,就從 Inbox 轉移到 Note。

舉個例子:我讀到一個知識點,就在 Inbox 裏另起一頁,以備完善。等到我查閱資料、理清邏輯,把這頁筆記完善了,它也就不會再改動了。這時,我就把它從 Inbox 轉移到 Note 裏面。

而當我以後寫作、做產品時,需要用到相應的知識點,我就在筆記軟件裏直接搜索,就能找到這頁筆記。

3)Knowledge:存放按照主題組織起來的索引

Knowledge 和 Note 的區別是什麼呢?簡單來說:Note 是內容,Knowledge 是主題。

舉個例子:我在 Knowledge 中有一個主題,叫做「美食」。譬如我讀到一家南京小店的推薦,寫得很好,那麼我就會建一頁知識卡片,把這家小店寫進去,放入 Note。然後,再把這頁知識卡片的鏈接,更新到「Knowledge - 美食」裏面。

二、數字花園

這是最近在國外興起的一個概念,比較小衆,不過還蠻有意思的。與其說是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理念。

簡而言之,它的含義是,建立一個筆記庫(數字花園),把每一個想法、念頭、信息,看作一顆種子,去悉心照料它們,嫁接它們,讓它們長出新的枝條、結出果實,與別人分享。

①培育:寫作箱和點子工廠

寫作,是把碎片寫作融入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之中。

我在筆記本的「Inbox」模塊中,會留出一頁筆記,把它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以印象筆記爲例,就是放入「快捷方式」),起名叫做「寫作箱」。

任何時候,當我腦海裏產生一些有趣的、連貫的句子時,我就打開這頁筆記,把它們寫下來。

平時你在閱讀、思考、學習中,碰到任何有意思的碎片信息,都可以把它們放進來,讓它成爲一個「點子工廠」,方便自己寫作的時候,碰撞出新的靈感和想法。

②整理:用主題聯結知識點

③嫁接:尋求信息的可用性

創造力的本質是什麼?就是點子的碰撞。信息跟信息之間通過聯想結合到一起,串聯成一條線、一張網,所構建出來的成果,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創意」。

④灌溉:保持思維的鮮活度

一段信息如果只是記錄下來,不時刻去複習、檢視,它很容易就會從你記憶裏消失,你會完全忘記:你曾經記錄過它。

這也是很多人做知識管理的一個毛病:只注重收集,不注重整理和複習。用 IPO 模型來說,就是隻有輸入,缺乏了加工和輸出,亦即「松鼠模式」。

⑤收穫:記錄下一年的點滴

每一年,我都會在筆記本里留下一頁「本年度大事記」,記錄下這一年我經歷的事件、做的事情,以及每個月的重點提煉。

每一年的式樣和工具都不盡相同,但思路是大體一致的,大概包括這些內容:


今年我經歷了什麼事件?


今年我完成了什麼項目?


今年我收穫了哪些想法和行動?


每個月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值得被記住?

它本質上是一個總的索引。點擊裏面的每一塊內容,就能跳轉到對應的頁面。

一年下來,所有的點滴,所有的收穫和成長,就都在這裏了。

我的生活記錄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我從來都不喜歡那種過於複雜、詳細的記錄,比如:每天每個小時都做了什麼,堅持了哪些習慣,打卡記錄、健康記錄、生活量化、每日打分……那種我一天都堅持不下去。

我更喜歡的,是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鳥瞰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產出和成長。一週,一個月,半年,一年,三年,乃至十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