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06〕朗讀有助於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本文出自《人人都能用英語》

作者:李笑來


說來可惜,但大多數人確實並不重視朗讀訓練——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的習得過程中都是如此。朗讀訓練既簡單又有效,並且可以解決很多許多人花很多錢去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解決不了的問題。


朗讀訓練是提高文字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想象一下,現在你要流暢地朗讀一個由二十個單詞構成的句子。


首先,每看到一個單詞,你都要有能力識別。有些單詞長得很像的,比如,“principle”和“principal”,“quite”和 “quiet”——甚至有沒有空格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比如“some time”和“sometimes”,或者“everyone”和“every one”……


其次,大多數單詞有很多個意思,至於它究竟在當前這句話裏是哪一個意思,要根據與它相鄰的單詞究竟是什麼意思來決定。比如,“scale”這個單詞,就有很多個意思,如果後面跟着“~ of the economy”,那它就是“規模”的意思;如果後面跟着“~ of fish”,那麼它應該是“魚鱗”的意思……


再次,有些單詞組合在一起之後表達的意思幾乎完全不是字面的含義,比如“strike home”、“even Steven”、“paint the town red”等等。


完全不明白倒也罷了,有時真實的意思與直觀的感覺恰恰相反就很難辦,比如,“birds of prey”,只認識“prey”這個單詞的學生沒有專門查過詞典的話,很可能把這個詞組理解爲“被捕食的鳥”,而正確的含義卻是“食肉鳥、猛禽”。(別驚訝,相信我,你並不孤獨。)


另外,但凡一個句子超過十個詞的長度,大抵上它更可能是個複雜句,有詞組、有從句,有可能是倒裝句或者強調句,也有可能存在被省略的語法成分。


這些語法現象並不總是那麼容易處理,偶爾需要破費一些心思才能正確完成。


之所以朗讀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是因爲當一個人可以流利地朗讀一個句子的時候,即意味着說他正在完成對這個句子的“拆解”與“重組”的過程——這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信息通過眼睛輸入,經過大腦識別、理解、處理之後又運用口腔的種種器官形成正確的聲音,而後又通過耳朵反饋回大腦;而與此同時,大腦在一刻不停閒進行各種處理過程:句子成分都有哪些、哪幾個字詞構成什麼樣的成分、這些成分各自是什麼意思、成分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這些成分組合起來又構成怎樣的含義,等等。


反過來也一樣,如果閱讀者面對一個語法正確、邏輯嚴謹的句子竟然不能夠把它流利地朗讀出來,就說明閱讀者“拆解”有誤或者“重組”有誤。


重新把句子結構與成分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都搞清楚之後,句意也就自然明朗了,讀起來自然就“順”了;而後再把句子多讀幾遍——其實就是“通過重複練習理解過程、鞏固理解能力”了。


事實上,大多數人很難做到用母語流暢朗讀任何句子——儘管大多數人都認爲自己可以做到。


舉例來說,也許大多數人能夠在不作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能夠比較流暢地朗讀《讀者》雜誌中的任意句子——因爲那隻不過是個掃盲類的雜誌;但是,只有少數人(應該是極少數)能夠做到在不作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流暢地朗讀《讀書》雜誌裏的任意句子——因爲這種雜誌所傳遞的纔是真正需要智力才能理解的知識。


即便是專業播音員,朗讀任何材料之前也要首先花點時間熟悉一下內容,才能做到基本不出錯地朗讀出來。


關於《讀者》與《讀書》的評論,只是我個人看法。


另外,《讀書》好像已經停辦了?


“朗讀”甚至是一種能力,也就當然需要通過鍛鍊才能掌握。儘管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到極致(最終成爲播音員或者演員的人除外),但是如果連這都不及格,那麼很可能因此導致“理解能力”低下,乃至於各個科目都可能受到影響。


讀者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長過程,每個班級裏都至少有那麼一兩個因朗讀糟糕而被老師或者同學恥笑的學生,大抵上他們其他科目的成績不大可能理想的——因爲學習任何學科都需要閱讀文本,需要理解能力,但這些孩子連流利朗讀都掌握不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差出許多,於是在各個科目都可能因此落 後於他人。


這幾乎是鐵律:兒時的文字訓練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思考能力,進而影響一生的生活質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